有人说“中性的财政政策”就是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信号,是这样吗?
“中性”等于“中庸”,“淡而不出”才是“中性”!
我们来看看,“中性的财政政策”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最近财政部负责人说:将实施“中性的财政政策”。这是在近年“积极财政政策”没有多提,相对突出的货币政策调控现身,货币供应前过松而眼前又过紧,引起人们关切和一定程度抵触之后,因而现实才有必要实施“中性的财政政策”!事实上,近年尤其是前年下半年,民间有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说法,但没有得到官方认可或肯定,但货币政策先松后紧引起剧烈波动之后,现在人们重新审视或怀念这种政策----虽有负面效应,但总比那种“货币调控容易造成资金硬伤---造成经济大起大落”的效果要好得多!所以,“中性的财政政策”的提法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也是委婉地站到前台,如此理解:所谓“中性的财政政策”是“淡而不出”,而不是“淡出”,有些人认为是“淡出信号”是把背景因素理解错了!
特定历史环境下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效果”是积极的------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国发生特大洪水、经济疲软、消费不畅之下,自1998年以来的多年之中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在总体紧缩之下,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即大力发国债、大力搞基础设施、更多使用财政调控手段------的确扭转了当时疲弱的经济,使得中国在道路、桥梁、机场、大型火电、水电等硬件设施上为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作了“起飞的铺垫”;当然,积极的财政政策由于实施多年,在积极效应显现同时,也暴露相当多的问题,若国家过度举债,过多长线项目,如此也制约了短线经济活力的发挥;所以近年虽然积极财政政策说得少了,而且也没有真正地实施财政政策的完全淡出,但近年的确是比较多地实施了一些积极的货币政策(不是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而是相对激进的货币政策)。这一过程实际是:一、市场化改革;二、国际化进程;三、民间投资加快;四、地方政府投资热情加大,等等。总之是过多地依赖货币供应的增长来拉动实现的。
目前宏观经济出现局部过热,导致央行痛下杀手,实施紧缩银根政策,但事实上去年过松,今年过紧,谁也受不了,如此也暴露出我们的调控手段过于单一,要么过去是单纯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主导进行投资、民间消费不畅),要么其后是单一积极的货币政策(地方政府或民间积极性提高,投资过热,消费升温,但其后马上一刀切抑制投资),如此过左或者过右等偏激做法,一定程度会伤害经济或者无辜百姓的利益。
为避免经济调控中忽左忽右,过于偏颇,造成“一放就乱、一管就死”,我们需要中性的财政政策,或者中性的货币政策,让过左或者过右的东西或者“决策思维”一边去吧!
当前,我们对于中性的财政政策的理解是:财政政策是淡而不出,继续发挥作用,但辅之其他手段,投资者的思维角度则应是:重新重视政策决策过程-----比如价格信号、行业或者区域经济的导向等等,就像国家发改委新近发布实施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有一个行业的规范性意见。不是行政长官随心所欲的像搞运动式的调控。作为理性思维之后的理性投资者,也千万不要过于追逐热门,要守住理性之冷,放弃过度一致发热!即总是立足于投资视野,摈弃侥幸的投机取巧:股价高企,业绩滑坡坚决不看好;反之业绩良好或者总是保持稳定,则哪怕暂时不走高,终究会价值走高。而国家实施的一系列“中性原则”政策,是保证我们思考发展主题的基本标尺或者决策依据!
作为“西点股校”的学员,今后思考问题的角度或者方法就是要保持对于实体经济、资本市场、国家政策上的紧密性、前瞻性关注,做到有的放矢,不偏不颇,反对过左过右,力求做到中性、中庸,恰到好处!
当前之要注意的“中性原则”是:力求看好后期市场,暂时保持观望情绪,做到牛熊市转折信号的真实性把握,当休整时休整,当扬帆时尽情扬帆(熊市充分保存实力,牛市尽情挥洒自如);另外,就是不要追逐热门,一切以自己的眼光进行投资(力求发掘潜在热门)!
(一家之言或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投资决策还须您时时、处处自己审慎抉择!)
(“西点股校”手机短信买卖实战训练营”开始预约----为高效增加财富出谋划策,助猴年吉祥如意、功德圆满、美梦成真!鲁晓云工作室及晓云财经网咨询电话:021-50827099,E-mail:lxygzs@21cn.net,信函地址:上海邮政126-003号信箱,邮编200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