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青年报报道,2003年股市凄风冷雨熊市漫漫131家券商98家亏损。
前三季度累计亏损额高达34亿元
2003年的股市继续着凄风苦雨的熊市行情,131家券商也继续在生死线边缘徘徊挣扎。最新权威统计显示,证券行业的整体亏损状况继续恶化,今年前三季度累计亏损额已高达34亿元,如果第四季度的市场行情仍旧低迷,那么2003年券商的亏损额可能会超过去年37亿元的亏损纪录。
去年首次遭遇全行业亏损打击的券商,2003年经历了资金饥渴和监管加紧的严峻考验,生存成了第一目标,大券商在裁员整合,中小券商在寻找新东家,违规券商已经销声匿迹。有人预言,2003年是券商大变革,2004年则是券商大变脸,一场凤凰涅槃式的死亡与重生之后,证券业将迎来全新的时代。
市场只能养活45家券商
在131家券商中,前三季度亏损的有98家,累计亏损额达到41亿元;29家券商前三季度实现盈利,累计盈利额约7亿元。而去年有60家证券公司实现盈利,只有65家公司亏损。
券商如此悲惨的遭遇是史无前例的,一位营业部老总总结说:“去年是活不好,今年要活不成。”在大盘萎靡不振和监管日益严厉的“双重夹击”下,曾经令券商风光一时的四大“摇钱树”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证券公司的经营捉襟见肘,再也找不回当年的风光了。
券商赖以生存的经纪业务一直占据着收入的半壁江山,但今年的处境却是最尴尬的。市场交易清淡以及假期延长等因素,令今年各家券商的经纪收入锐减。有数字显示,全国2800家营业部的平均收入仅为30万元,考虑到佣金浮动的因素,经纪业务实际收入至少再下降三分之一,要知道营业部平均月生存成本约在20万元上下,如此算来,经纪业务已经丧失了昔日生存顶梁柱的意义,而变成亏损的“元凶”。
投行业务收入的萎缩更加明显,在最悲惨的8月份,投行收入仅为0.68亿元,比7月份减少七成。尽管下半年的新股发行提速,大盘股也陆续登场,但结果是“撑死的撑死,饿死的饿死”,一位投行人士曾抱怨,现在的券商为争抢资源不择手段,无根基无背景的证券公司基本是颗粒无收。
自营业务在熊市中也难有作为。海通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从“6·24”井喷行情之后,券商的自营便打入冷宫,目前券商和许多基金一样身套其中,并且明显降低了盈利预期,经常和散户一样赚几毛钱就跑。资产管理业务更是赔本赚吆喝。类似安琪酵母的委托理财纠纷越来越多,有分析认为目前上市公司委托理财中至少滞留了10个亿的隐亏,这无疑成了券商的亏损重头。
一家投资公司的分析报告显示,能养活131家券商的市场,每天交易量应该在600亿至700亿元,目前每天不足200亿的成交状况,仅可以养活大约45家综合类券商,更多的券商只能处在嗷嗷待哺的状态。
自救变革打起“擦边球”
结束了暴利时代的辉煌,面对残酷的生存竞争,靠天吃饭、固守现状就意味着死亡,各家券商在今年进入了自救变革的阶段。
节衣缩食成了各家营业部被动自救的第一步,关闭散户厅、取消中户厅的消息不断传来,昔日几千平方米豪华气派的大厅基本都已经关门或转租。裁员减薪也像一场流行病一样迅速传播开来,一些中等规模的营业部基本上裁员50%,而有幸留用的人员薪水也在大幅缩水,而每月1000元至2000元的收入在前几年是难以想象的。
一些从业人员告诉记者,其实证券行业属于高薪养廉的行业,可现在每天和钱打交道的人收入却每况愈下,反差很大,尤其和基金行业比较,已经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了。寻找融资渠道则成为券商的救命稻草。在10月份为券商发债“开绿灯”后,大券商有了新的融资渠道,申银万国等三家券商已经递交了发债申请,但“最近一年盈利”的门槛却将更多的券商挡在了发债门外,急于解决资金饥渴的公司开始自寻出路的探索。
转战海外市场拯救了许多券商,在今年不断火暴的香港股市,人们经常能看到内地大券商的身影,一些南方营业部更是把主要客户和资金都转移到H股市场,运气好的在短短一年里赚了足足三倍。而中小券商则打起了“民企境外上市”的主意,尽管没有境外交易所的会员资格,也当不了保荐人和承销商,他们做的是为人作嫁将合格的“货品”交给海外投行,尽管利润微薄,但市场很大,几十家券商都在充当这条海外上市流水线的中介人。
而同时面临生存压力的券商则冒险开始各种“擦边球”的自救行动。“地下”私募资金基本成了券商心照不宣的行为,有统计预测,目前游离在市场内外的私募基金规模在4000亿左右,但名不正言不顺的身份制约了其发展,而券商以各种集合理财方式将其归到旗下,以合理的身份入市,无疑实现了“双赢”的结果。但其中蕴涵的投资风险不言而喻,为此,监管部门也为“集合理财”暂时喊停,掐断了许多券商的财路。同时,在形形色色的受托理财中,一些或灰或暗的“账外理财”业务也经常伴随着造假和诈骗行为,给券商乃至市场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
违规国债回购则成了券商的另一个“黑洞”,在震惊业界的富友证券39亿国债回购巨亏事件中,富友违规将客户托管的债券套现炒股,股票被套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而这样的事情在证券公司却是家常便饭,私自挪用客户资金或债券似乎成了券商解决燃眉之急的捷径。为此,证监会在8月特别推出“三铁律”,来禁止券商挪用客户的资产。
三条生存之路促使券商变脸
规范券商做大做强,中小券商优胜劣汰似乎已经成为共识,但各家公司原有的国有金融体制和盈利模式仍然在约束着他们的手脚,为此,业内分析人士认为,131家券商需要利用目前的低迷时期静心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明年将迎来券商真正大变脸的转折点。有分析认为,未来券商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三条:一是合并,大吃小的吞并整合将是大势所趋,但现在的合并都是出事后的被动吞并,没有一家证券公司是主动的战略性的合并。二是合资,合资券商目前已经获批了两家,会有更多的外资涌入,但外资也需要质量很好的“壳”,太多问题的券商机会不多。三是个性经营,在同质化竞争过火的背景下,个性化经营和盈利模式开始浮出水面,最近冒出的“银河双雄”涨跌停板敢死队很受关注,尽管人们对其行为褒贬不一,但其大胆而有效的尝试还是得到了业界的肯定。
有专家指出,目前需要为券商的生存提供更多的市场和空间,有说法是“梯级多区域多功能”的市场,即在主板之外,开设二板、三板以及场外交易市场,在不同经济带开设不同特色的产权交易市场,多功能则是增加更多的金融衍生产品,使得券商有更多的交易和经营场所,让他们按照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寻找自己的盈利渠道。(王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