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如汉末三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如今广为人知的英雄。如曹操、刘备、孙权、关羽等,这些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比《三国志》等历史书籍,许多人对明末小说《三国演义》更为了解一些。汉末三国的那段历史,以小说的形式深入人心。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就连毛主席都对他爱不释手。
毛主席是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我们的伟大领袖。作为一代伟人,毛主席看待许多问题有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毛主席熟读《三国演义》,对书中主要人物的分析评价很是精彩。
抛开正史不谈,以《三国演义》为依据,刘备阵容武将有五虎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文有“卧龙凤雏”诸葛亮和庞统,法正等。论武艺,关张赵等皆是万人敌,诸葛亮在文臣中又堪称“天下无双”,是一个全能的大才。
相比之下,不管是孙权还是曹操,刘备的阵容堪称豪华,要文有文,要武有武,人才济济。《三国演义》中名士水镜先生曾经说过“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刘备得到了庞统和诸葛亮,二人也发挥出了价值,但刘备一统天下,恢复汉室的志向没有实现,这是什么原因呢?
刘备身边人才济济,为何没能统一三国,关于这个问题,毛主席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曾就这一问题专门做过批注,就事论事地探讨了这一问题。毛主席认为刘备之所以没能统一天下,有刘备个人的因素存在,他有1个优点,2个缺点。
刘备的一个优点
毛主席非常喜欢读《三国演义》,从中能学到很多知识,就连如何指挥打仗,主席很多想法是从这本书中受到的启发。毛主席认为,刘备的一个优点是“忠厚仁义”。
不论是史书《三国志》还是小说《三国演义》,刘备的仁义形象深入人心,相较于曹操多次屠城,孙权晚年滥杀大臣,刘备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中,他没有屠过一座城,也没有随意滥杀大臣,实属仁义之君。
刘备为人除了“仁义”外,还有“忠厚”。刘表病逝后,以诸葛亮给他制定的战略,他原本可以一举夺下荆州,将它作为自己的根据地,扩充实力与曹操交战。即便刘备当时威望不足,也可以支持与自己友好的刘琦为荆州之主,自己依旧获利很大。
但是刘备与刘表是同宗,刘备不忍夺了自己家族长辈的基业。让刘备雪上加霜的是,刘表继任者刘琮丝毫没有自己父亲的那种血气方刚,曹操南下后,未作抵抗就投降了。
刘琮降曹,刘备处境陷入了很大的被动,不得不撤出新野,前往江夏避难。百姓得知刘备要走,自愿相随,这说明刘备的为人得到了百姓的认可。刘备知道自己带着百姓很难行军,但他没有抛弃百姓。
刘备带上百姓行军的后果是在长坂坡被曹操大军追上,双方交战一场,刘备大败。刘备用短暂的失败,为自己树立了一个“仁义”,“忠厚”的形象。有了“忠厚仁义”这个大旗,刘备后续发展会顺利很多,赢得了民心。
刘备有两个缺点
毛主席说刘备有两个缺点,分别是“感情用事”和“志大才疏”。人有时候很理性,有时候也很感性,毛主席说刘备“感情用事”主要指他执意伐吴这件事。
毛主席点评刘备的背景是解放战争的最后一年,当时我军已经由劣转优,在全国各大战场上有绝对的优势。一日,主席与警卫员游览美丽的山河,顺便聊起了《三国演义》中的刘备。
毛主席内心感慨万千,看着即将成功的革命之路,想起了刘备,不由感叹道:“刘备,为了报东吴之仇就将江山社稷抛之脑后”。《三国演义》中明确写了刘备出兵伐吴是为了帮关羽张飞报仇,这种废江山,感情用事的做法,主席非常不赞同。
除了“感情用事”外,毛主席认为刘备还有“志大才疏”这一缺点。刘备的志向是“匡扶汉室”,可纵观他一生,在军事上败多胜少,尤其是刚创业时期,更是屡战屡败,他不服输的精神的确让我们敬佩,从侧面也反映出相较曹操而言,刘备的整体能力有所欠缺。
正是因为刘备的“志大才疏”,让他损失了不少人才,如早期跟随过刘备的徐庶、陈登、田豫等人,在汉末时期是一等一的大才,他们在刘备身上看不到希望,为了族人的利益或者身不由己,转投曹操,为他效力。
结语
总的来说,毛主席通过《三国演义》总结出刘备有一个优点,两个缺点,说得非常有道理。其实,历史给我们留下来的是经验和教训,人无完人,即便刘备身上有两个缺点,依旧不失为一代枭雄,与曹操、孙权平起平坐,是靠自身实力创业成功的典型人物。
当然,我们所说的“刘备阵容豪华”指的是《三国演义》小说中,主席点评的刘备也是小说中的刘备。历史上,汉末群雄中,曹魏一家独大,孙刘结盟方可匹敌,刘备实力相较孙权和曹操没有任何优势,单靠蜀国统一天下的难度绝对是地狱级别的,即便是能力全面的诸葛亮也没有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