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股权分裂现象的存在,使中国股市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制度性缺陷。这种缺陷使得包括银行股发行可转债等再融资行为合法但不合理,从而招致投资者的反感和抛弃。
吴晓求说,由于这种制度性缺陷的存在,使中国的股市具有天然的不公平性。在这种情况下,监管部门大力倡导的"三公"原则很难实现。
针对近期银行股再融资给股市带来的震荡,吴晓求说,中国上市公司发行的可转债实际上变成了一种潜在的权益性凭证。银行股已发或拟发的可转债将肯定转换成股票,这是一种变相的股权二次融资。对非流通股股东而言,这种行为有效地规避了增发难度大和配股规模小的障碍,以最快方式和最小代价获得了更多的融资。为顺利推出可转债,上市公司可能将产品的价格、期限等等设计得很优惠,以吸引投资者追捧。但一旦推出,对流通股股东的权益却是一种潜在的侵害。
他说,在一个股权分裂的市场上,选择类似于发行可转债这种使资本投资收益快速上涨的方式,是非流通股股东的必然心态和行为取向,这要比花大力气提高主营业务收入要快得多。发行可转债在获取巨大收益的同时,不会带来任何损失,因此对非流通股股东而言,可转债方案肯定会获得通过,尽管这会对流通股股东权益造成损害。他断言,如果非流通股以适当的价格和比例折合成流通股流通起来了,那种简单、武断地推行可转债的做法就会大大减少。
吴晓求认为,中国上市公司包括控股股东在内的非流通股股东,普遍缺乏爱惜社会公众资本的心态和观念,缺乏基本的诚信意识。同时,他们也很少有资金成本的概念,只是一味地想尽可能多地融资。而脱离了对资金使用成本的考虑,无限膨胀的资金欲望便难以遏制。他认为,包括上市银行在内的企业都有可能面临资金困难,但实际上一些上市银行将再融资投向了国债。购买国债作为流动性的资产储备是可以的,但大量购买国债就很没必要,也说明这些银行根本就不缺钱,也根本不需要再融资。
他说,从银行股再融资引发的风波看,彻底解决股权分裂问题,使上市公司所有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已经变得越来越迫切。只有这样,才能根本扭转控股股东一心只想如何从流通股股东身上捞钱的局面,使其将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公司业绩,提高核心竞争力上面来。(薛莉/上海证券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