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八面来风
美国借曝光王立军事件敲打中国 2013-10-22 09:12
丁咚 文 奥巴马首任政府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她最近一次伦敦之行中,出人意料地打破其离任后基本不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惯例,在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Chatham House)发表演讲,回顾她四年任期内的工作。 其中,她特别提到了王立军闯馆事件。这是美方首次公开就此事件发表评论,此前美国政府一直对此保持沉默,即令在美国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雷提诺(Ileana Ros-Lehtinen)专门致函希拉里,要求国务院公布当时王立军事件期间所有华盛顿与北京的外交电报内容、电子邮件和相关的会议纪要等的情况下,也未予回应,最后不了了之。 中国坊间广为流传关于此事件的诸多版本,但由于美国政府的缄默不语,再加上国内信息的不畅通,因此真相从未得到证实。 在希拉里的演讲中,她提到王立军闯馆,目的是为了寻求政治庇护,但美方以其不符合美国政府给予(外国公民)政治庇护的任何一种类型为由,予以拒绝,而其内在原因则是,“他有腐败和凶残的过往,他是薄熙来的刽子手。” 某些细节的披露,证实了流传甚广的说法,比如一些想要讨好薄熙来的(武装)警察当时包围了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 作为时任国务卿,她对美国驻华外交机构内发生的一切都了如指掌,并亲自指导事件处理过程。她指出,王立军在恳求失败后,转而希望美方提请北京关注他正身陷险境的情形。他们告诉王,“这个可以安排”。 耐人寻味的是,希拉里强调说,“我们处理得十分低调,也不想让任何相关人员感到尴尬,我们试图以一种专业的方式来处理此事,我认为我们做到了。” 他们确实做到了,极其成熟和稳健,没有试图利用事件浑水摸鱼。在一些人失望的同时,让更多的人对美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心生敬意。虽然更多的幕后细节外人不得而知,但至少美国的做法,维护了中国国家形象以及领导层的颜面,甚至是维护了中国的关键利益。 希拉里为什么要改变王立军事件发生以来的沉默原则,将之公之于众?换言之,美国为什么不再顾及此事曝光可能对中国带来的尴尬和伤害了? 从法律层面说,王立军案已结案,薄熙来案也已告一段落,对两案不会造成直接冲击。美国选择在案件审理结束后揭穿此事,多少还是留了点底线的。不过,却不能消除它的重要政治影响。 在希拉里发表演讲前,在中美之间发生了两件极为玄妙的事态。 美国政府因民主共和两党在奥巴马医改问题上的严重分歧,导致国会参众两院无法就新财年预算案达成一致而“关门”,不仅使得其内政运营遭遇某些停顿,也使美国的对外交往受到更大影响,从奥巴马到国务院官员的外交行程暂时中断,尤其是险些酿成债务危机。美国的这种状况,可以说是处在困境之中了。 在此之际,中国新华社的一篇英文社论《《美国财政失灵证明应有一个“去美国化”世界》》引发国际关注,更让奥巴马政府心中暗暗作痛。 这篇文章指责从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起,美国就在打造战后世界的秩序,推动欧洲复苏,并将金融风险转移到海外,更因贪婪的华尔街精英,全球依然未能走出经济灾难的困境。这种由一个虚伪国家主宰别国命运的惊恐日子必须结束。华盛顿僵局也许是这个糊涂世界开始考虑去美国化的好时机。 它甚至提出具体建议,要求建立一种新的金融秩序,选择替代美元的新的国际货币。 国际舆论认为,作为美债的全球头号债主,中国“气势正盛”,公开历数美国的各种失败,呼吁建立“去美国化”的世界。中国持续在美债问题上发声,一方面是想趁美国经济实力下滑扩大自己的全球影响力,另一方面可能想借此扩大人民币国际化,推进人民币取代美元的进程。 另一件事是,由于奥巴马以国内政治困境之故,连续缺席重要会议和延迟外访安排,中国作为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经济引擎之一,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仅对相关多边国际机构的议程施加了重要影响,而且以习近平、李克强接连访问东亚为契机,在东亚形成与美国分庭抗礼的态势。 这两件事联系起来看,奥巴马政府没有理由不认为,中国不够厚道,在自己深陷危机的时候,公开质疑并挑战美国全球首要大国的地位,抢夺自己的地盘。在此背景下,希拉里在伦敦的演讲,就别有丰富的政治和外交意涵了。 或许美国在提醒中国,在你们国家发生王立军事件的时候,我们可是以谦谦君子的风范淡然处之的,不仅整个过程规范周到,更没有借机落井下石,趁火打劫,干不利于中国领导层形象和中国政权利益的事。外界甚至可以进一步解读,美国话里有话,除了王立军事件,它还有更多牌可以打,比如中国官员家属移民、转移资产情况等。(本文以《希拉里借曝光王立军事件敲打中国》为题发表于美国)《侨报》,侨报网文章链接地址:http://opinion.uschinapress.com/NewsCommentary/20131017/90360.html)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