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将商业银行保证金存款中的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的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缴存范围,从9月5日起分批上缴。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央行此举意味着年内存款准备金率几无可能再次上调,加息的可能性也不大,而商业银行流动性压力进一步加大。
年内加息可能性不大
中国证券报:将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缴存范围,央行出于怎样的考虑?
连平:今年以来保证金存款增长较快,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央行总体流动性管理能力。截至7月末,金融机构保证金存款(包括单位和个人)余额44222.36亿元,占总存款余额的5.7%;1月至7月保证金存款累计增加8066亿元,占同期新增人民币存款总量的13.1%。
在无需上缴准备金情况下,保证金存款已成为金融机构存款增长的重要来源。部分中小银行甚至将企业贷款再存入银行作为保证金存款,以此给企业开具承兑汇票,企业则可以将票据贴现又获得一笔融资,这种不规范的融资行为导致同一笔资金放大多倍,存在一定风险,增大了央行调节社会融资总量的难度。央行此次将保证金存款纳入准备金缴存范围,意在提高总体流动性管理能力,进一步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同时限制上述不规范融资行为。
中国证券报:存准基数扩大后,货币政策可能会做哪些调整?
连平:年内存款准备金率再次调高的可能性很小,甚至不排除下调可能。如果按照20.5%的平均存款准备金率计算,未来6个月内将收紧约9000亿元,相当于累积上调两至三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每次50个基点)。在目前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历史新高、部分银行流动性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年内存款准备金率再次上调的空间几乎没有。考虑到欧美债务危机影响,市场风险偏好下降导致资金回流,未来外汇占款增速可能下降将导致金融机构流动性进一步紧张。如果我国实体经济增速超预期放缓,不排除准备金率下调的可能。
年内再次加息的可能性也不大。这主要是考虑到未来物价涨幅呈逐步、缓慢回落态势,实际负利率会逐步缓解并消失。此次央行的行为也表明,在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不确定性较大的情况下,央行更倾向于用其它辅助工具替代信号意义明显的利率和准备金率工具。
银行流动性压力大
中国证券报:存准基数扩大对银行有哪些影响?
连平:在准备金率已达历史新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进一步面临流动性紧缺压力,而中小银行所受影响更大。但缴存期有3至6个月,所以影响不是短时间内突发的。
静态来看,银行需减少同业资产应对准备金上缴,从而损失部分利润。目前同业资产收益率约5%,与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的差异约为338个基点。此次补缴准备金率冻结约9000亿元,将减少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300亿元左右,影响较为显著,特别是对保证金存款占比较高的中小银行影响更大。
本次准备金补缴将直接降低银行发展承兑汇票业务的热情。今年上半年银行承兑汇票增加1.33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总量的17%,未来受此影响银行承兑汇票可能萎缩。而且,对目前增长迅速的票据融资而言,由于其依托于承兑汇票等票据,而后者的增长动力被抑制,因而未来增长或受限。
银行信贷投放能力受限,存款竞争进一步加剧。因准备金补缴导致的银行可用资金减少将明显制约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未来信贷资源进一步趋紧,实际贷款利率将进一步攀升。而且,银行可用资金减少会进一步加剧存款市场竞争,负债成本上升。
市场反应过度
中国证券报:资本市场资金面怎样?能否投资银行股?
连平:不应把存准基数的扩大看成紧缩信号,客观上看的确在收紧,但政策的主观意图上还在于限制银行的不规范行为,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而且这项政策是对公开市场操作、存准率调整的一种替代。市场资金最终要看其他工具的运用。如果接下来公开市场持续净投放且达到一定规模,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次冻结的资金。
市场对银行股有点过度悲观。我认为今年银行的盈利情况很不错。下半年虽然存款竞争压力加大,但银行有进一步提高实际贷款利率的动力,而且实体经济对贷款的需求仍然旺盛,所以下半年利差可能有所扩大,从而抵消提高存准基数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