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8月17日01:02
8月初成立的国际组织——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IIRC)(由英国查尔斯王子的可持续性会计项目(A4S)与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共同宣布成立),发起改革金融危机后国际企业报告制度的倡议,将更多地聚焦于气候变化等问题对公司财务可能造成的影响。
四版红楼梦人物对比 曹雪芹也可以被气活(组图)
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认为,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伴随而来的气候变化灾难风险,很有可能是全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尽管越来越多的公司也正在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但是由于没有衡量环境、社会问题的全球标准,这些报告千差万别。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倡议还得到了制定财务报告规则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支持。
安永的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部门经理张有为对本报记者表示,现阶段,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对于公司的盈利和投资者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而财务报告规则确与上市公司财报直接相关。
“如果IASB和FASB由于气候变化问题,对财务报告规则做出修改,那么在欧洲、美国、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财报或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在能源、电力、航空等行业的上市公司。”张有为说。
据统计,从事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行业,在欧洲、美国、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有145家。
碳资产的估值
在财务报告规则中加入气候变化因素,说白了,最重要的是对碳资产的估值问题。
但这个估值有难度,需要量化到具体的数据。张有为指出,比如说,一家上市公司开发了CDM项目,具体到财务层面,就会有CDM收益,但是,很难用现在的会计准则去对应这类收益。
因为CDM收益其实是一个远期的收益,并不是说公司今年就能拿到这个收益。一般来说,CDM业主从与买家签合同到拿到钱,一般都要经过两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而这个收益也有一定的风险,估计有百分之十到三十的可能性能拿到这笔钱。
不过,由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已然存在,在该框架下的欧洲企业手中拥有碳排放配额(碳排放指标),一些欧洲公司已经在细化的范畴尝试把碳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和会计学系主任丁远告诉本报记者,芬兰造纸巨头斯道拉·恩索集团(STORA ENSO)的报表里就有一个碳排放指标的资产项目,列入长期无形资产。
丁远解释说,如果企业有碳排放指标的话,这个碳排放指标在交易所里可以交易,有市场价值,对企业来说就是一个资产,这个估值相对比较容易,即使价格每天在波动,但是可以设定截止日。现在很多的欧洲公司在资产负债表里已经有所体现。
碳资产估值除了收益方面,还有支出方面,张有为表示,航空业的排放将受到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管束,航空公司可能要支付一部分的资金,去购买额外的排放配额才能满足欧盟的要求。
“航空公司未来要购买多少排放配额是不确定的。如果企业减排工作做得好,只需要买很少的指标甚至不用买指标,但如果减排工作做得不好,或者申请到的免费配额太少,企业就有可能要花很多钱去买碳排放配额。”张有为说,“传统的财务准则反映不出这个问题,但是新的财务准则可能会明确要求,企业要把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资金支出考虑进来。”
一旦财务报告规则中加入气候变化因素,相关上市公司的市值会相应发生变化,国信证券分析师皮家银对本报记者说,拥有碳资产的上市公司将被投资者给予更高的溢价。
145家中国公司或受影响
制定财务报告规则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之所以会影响到在欧盟、美国上市的公司,是因为它们分别对在欧盟、美国上市的公司财务报告具有约束力,而香港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看齐,因此,在香港上市的公司也将受到影响。
那些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的上市公司是什么类型的?张有为称,新能源公司,比如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公司,它们的碳资产收益在财务报表上的反应会受到影响。这里面又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运营商,即投资并运营新能源项目的业主;还有一类就是设备提供商,比如提供风机和太阳能发电板的企业。但运营商受到的影响会更大,因为碳资产的收益直接落在他们头上。
另外一类企业就是温室气体排放大户,比如说火力发电、钢铁、交通运输、石化等企业,张有为表示,这些企业以后可能要支出部分成本去购买排放配额,对他们财务报表的编写和审计会有一些影响。这样的目的就是用具体的条文来约束上市公司的行为,要求他们把相应信息向投资者披露。
在这145家上市公司中,新能源公司方面,今年1月在美国纽约证交所上市的中华水电(NYSE:CHC)是一家典型公司,该公司专注于中国小水电运营,目前在中国全资拥有十几家水电发电厂,投资额超过3亿美元,但这些钱几乎都来自美国银行、花旗银行、瑞士信贷银行等,以及华尔街的一些著名对冲基金、私募基金、保险公司等等。其拥有的部分水电站,拥有CDM(清洁发展机制)收益这种碳资产。
本报记者发邮件联络了中华水电投资者关系负责人Scott Powell,但截至发稿,没有收到他的回复。
另外,在火力发电,钢铁、交通运输、石化等温室气体排放大的海外上市公司中,有几家对本报记者发表了他们对气候变化的看法。
东方航空(600115)(NYSE:CEA;00670.HK)董秘罗祝平称,相信财务报告更多地聚焦于气候变化是一个趋势,在碳排放方面,公司有专门小组在研究对策。
华能国际(600011)(NYSE:HNP;00902.HK)财务处一位人士表示,公司方面所做的准备就是跟踪会计准则的变化。
上海石化(NYSE:SHI)董秘张经明则说:“现在还没有强制的规定,发表意见也没什么意思。”
不仅仅是会计问题
虽然财务报告规则修改会影响上市公司财报,但是丁远认为,气候变化对公司财务的影响这个问题,其实不是会计问题,而是公共政策问题。
“现在我们追求财务报表有一种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的做法,就是什么问题都要求能够在财务最后公布的信息里反映出来。但是这个实际上是不成立的,有太多的不确定的、没法量化的东西,财务没有办法反映。”丁远说。
对于可以“量化”的数据,张有为认为,包括环境保护方面投入是多少、产出是多少、未来的风险要支出多少,等等。
张有为仔细研究了英国石油公司BP的2009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他表示,BP提到了在墨西哥湾地层发现石油,但没有披露海上采油的风险和可能出现的生态灾难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次的原油泄漏引起的赔偿对于BP的投资者来说,不管是个人投资者还是集团投资者都是很大的损失。
丁远指出,因为收益和风险都是不确定的,对于企业来说,只能通过公共政策,给它们一个固定的、可预测的交易方式或是费用确认方式。例如,如果向企业征收特别税,或分配排放权,比如说碳排放权,二氧化硫排放权,这些东西带来的财务后果就会反映在它们的财务报表里面。
【作者:李梅影 方艳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