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讯 经历了4年的酝酿,融资融券终于在万众瞩目下降生。但经过两个月运行,融券业务却交易萎靡,截至6月8日融券余额仅为融资余额的0.61%。究其原因,业内人士认为,影响券商利益的制度恐怕是交易萎靡的始作俑者。
融资融券又称证券信用交易,是指投资者向有交易所会员资格的证券公司提供担保物。其中,借入资金买入上市证券称为融资,借入上市证券并卖出的行为称为融券。在市场持续走强的时候,投资者可以通过融入资金购买股票而放大获利倍数,而在市场持续下跌的过程,投资者可以通过融券卖空股票获得利润。
融资融券甫一推出,市场对其寄予了厚望。众多市场分析人士表示,融资融券的推出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中国A股告别了只能单向做多的时代,投资者有了更为灵活的投资方式,但融资融券、尤其是融券业务上马两个月来的表现却令人大失所望。
“当时就是觉得市场会下跌,就到券商去融券,没想到最后居然被告知做不了融券,真不知道这些证券公司和有关部门到底是怎么搞的。”一位费尽周折转户到首批试点融资融券业务券商的李先生对记者抱怨。而统计数据也恰恰反映出,此前预期的融券做空机制在市场上并未得到广泛参与。截至6月8日,沪深两市的融资余额为11.33亿元,而融券余额为687.68万元,融券规模仅相当于融资规模的0.61%。如此低的融券额,表明了此前预期的做空机制在市场上并未得到广泛参与。
“如果说,在融资融券业务刚刚推出时,由于市场处于两难的境地,投资者不敢轻易融券卖空的话,那么在随后一轮趋势明显的下跌中,融券业务仍然不能有效放大,就不能以市场原因来解释了。”对此,业内相关人士表示。事实上,相关部门已经认识到当前制度的缺陷,并开始研究更为成熟的转融通机制。中国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近日透露,证监会已经开始对转融通业务所涉及的各种问题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论证,会在适时推出与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相配套的转融券业务。但这样的解释似乎令市场等待了太长的时间,业内人士认为,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与现行融资融券制度存在“硬伤”难脱干系。
“目前融资融券的制度极不合理。”清华基金会资深研究员刘水龙称,“由于我国融资融券制度设计采用券商自有资金和自有券的模式,这造成了投资者和券商利益的严重冲突。” 刘水龙表示,以券商自有券作为融券来源这一模式使得券商和客户的利益相悖。券商自有券如果被客户融券成功做空,那这一部分的损失将被计入券商自营盘的损失当中,也就是说,在当前的制度下,投资者做空的利润都要由券商来买单,所以券商自营部门根本就不愿意参与融券。
与国内制度不同,国外成熟市场大多采用了更为合理的转融通机制。券商在整个融资融券的链条中只充当了一个中介的角色。证券公司通过自身的信用,一方面从银行等渠道帮助投资者融资;另一方面,又从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长期的股票持有者手中借来股票参与融券。这样一来就解决了融资融券业务与券商利益相悖的问题。
【作者:张陵洋 来源:北京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