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第十二届(2008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暨庆祝《中国证券报》创刊15周年
这是没有硝烟和鲜血的战场,大国间的巅峰之战正在虚拟无形的数字世界里、在红红绿绿的箭头和K线里、在财富和定价权的斗转星移中悄然展开。
2007年是中国资本市场值得骄傲的一年。32万亿元总市值、1.39亿开户数、1.5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中国在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一跃成为资本大国后,下一步怎样实现资本强国的“蜕变”?在今天这样一个继往开来的时刻,众多证券人都在思考和探索着同一个问题。
建立一个资本强国,占领全球金融博弈的制高点,这是中国成就大国复兴之路的唯一路径。在1月12日召开的12届资本市场论坛上,与会人士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会议的主题是“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资本市场”。
从资本大国到资本强国
200年来,大国之间的博弈都逃不过一条定律——金融博弈定乾坤。谁能占据金融资本博弈之巅,谁就能雄视天下。
美国纽约交易所规模1914年到1918年间超过了伦敦交易所;同一时期,纽约取代了伦敦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也是同一时期,美国人均GDP超过英国,正式成为全球第一大强国。
上世纪70、80年代,日本也尝试走这样一条路,试图取代美国的霸主地位。可惜的是,在制造业迅速崛起、日货充斥国际贸易的同时,日本政府忽视了金融业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健康与效率。“世界第一”的美梦最终陨落。
2006、2007年,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的中国资本市场,市值快速膨胀、海外蓝筹股纷纷回归、上市公司业绩迅速提高、各路资金竞相挤入中国资本市场。外国人惊呼:中国一天内建成了罗马!
然而,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没有成为资本强国。正如尚福林主席指出的那样:目前资本市场的结构不合理,市场层次少,交易不够活跃;证券机构的规模普遍偏小,盈利模式单一,核心竞争力不足;监管理念、监管方式、监管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有待提高等等。
资本市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财富管理的重要平台,成为居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机制。要从国际竞争的现实来规划资本市场的发展。要具备全球的视野,全球的思维。资本要开放,资本市场要扩容。
这就是中国未来通向资本强国之路。
宏观与中观的“双翼”
回顾中国迈向资本大国之路,宏观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健康运行,以及中观产业结构优化和竞争力提高,就像资本市场的左右翼,为资本市场提供了展翅高飞的支撑。
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向来相互促进。资本大国与经济大国往往是同步的,资本强国与经济强国也往往是同步的。中国目前GDP总量排名世界第三,资本市场也刚好迈进大国行列。要实现人均GDP到2020年翻两番的目标,中国建立资本强国的努力也必然相伴左右。
宏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很多学者将其原因归结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生产率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其最集中的体现就是人民币升值。这是资本市场长期向好的重要保障。正是由于本币升值代表着一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升值往往伴随该国资本市场的崛起。
宏观经济要健康发展,离不开宏观调控政策。如何既能避免行政干预过度,充分发挥市场效率,又能调控到位,将不利于健康发展的因素尽早排除,这常常是事关资本市场兴衰的大问题。例如,怎样解决好流动性过剩问题、通货膨胀问题、信贷增长过快问题等。
金融发展、资本市场繁荣,离不开产业经济的茁壮成长。英国、美国、日本相继成为世界和区域金融中心都是以产业发展为前提的。资本市场拥有最精巧的资源配置能力。中国要利用资本市场,从全球生产要素、产业转移、利益再分配中把握关键点,从世界加工中心,转变为高端产业中心。
如何成为强大的资本市场
强大的资本市场最终体现在参与个体竞争能力的提高。要建立强大的资本王国,离不开微观企业盈利能力、治理结构的优化。
强大的资本市场意味着市场效率的强化。例如,美国和阿根廷在上世纪初经济实力不相上下,但阿根廷缺乏有效率的资本市场,大企业纷纷去美国上市,一百年后两国已是天壤之别;再如,尽管日本目前仍是亚洲金融中心,但现在愿意去东京上市和投资的企业却不多。这是由资本市场的效率和机制决定的。有吸引力的资本市场,离不开高效而完善的市场机制。
美国曾经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发生过全面持久的脱媒过程。金融脱媒带来了美国金融系统的深刻变革,其中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资本市场和金融工具创新的快速发展。直接融资在社会整体融资体制中的比重显著上升。我国正在经历金融脱媒的过程,应该抓住时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提高创新能力。
此外,探讨金融综合经营问题、提高监管能力、提高市场透明度等议题都被提上日程。还有专家建议,吸引优秀的境外企业到中国来上市;上市公司进行海外并购,帮助中国经济获取战略资源;参与全球交易所并购浪潮等等。当然,还有人才的培养,大国之间金融博弈最后必将是人才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