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是也不是。欧盟在金融和经贸两个领域获得和中国领导人的一个“更广泛”的对话机制,而人民币对欧元立刻大幅升值的可能性则微乎其微
欧洲人得到他们想要的了吗?从表面上看,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我对我们的对话结果感到高兴。”欧元集团主席、卢森堡首相容克在接受《财经》专访时说。
欧盟贸易专员曼德尔森则在中欧峰会结束后发表的简短声明中称,他来时“不快”,走时“备感鼓舞”。“中国领导人明确地表达了最高层次的政治承诺,以应对贸易不平衡、市场准入和知识产权等议题。这正是我们寻求的。”
对曼德尔森来说,这次中欧峰会于他个人确乎是一次胜利。就在峰会召开的前一天,曼德尔森在一个私下的场合中提到,由于对口的中国商务部在决定市场准入及解决知识产权问题等方面权力有限,受制于其他部委,欧盟也需要一个“更广泛”的对话机制,以实现超越部门的对话和谈判。结果,在第二天的峰会中,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动提议设立“互补隶属”的金融和经贸两个领域对话机制。
其中,经贸对话机制将由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和欧盟贸易专员各自牵头。这意味着,曼德尔森获得了和美国财长保尔森同等的和中国领导人对话的地位,虽然按照欧美的组织架构,曼德尔森对应的是美国贸易谈判代表一职。惟一的区别是,保尔森主导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囊括所有经贸金融议题,包括人民币汇率、金融市场开放等等。而中欧的双重对话机制则将金融和经贸分开处理。
不过,这或许是曼德尔森所能期待的最好结果。由于欧盟内部的组织结构,汇率并不是一个“全欧盟”议题,欧元区政策影响的只是13个使用欧元的国家,而不是拥有27个成员国的欧盟。像英国、丹麦这些经济发达的欧盟成员国至今游离在欧元区外。
事实上,如果不是美国次贷风波引起美国经济放缓,美联储连续降息,导致美元持续走弱,欧元对美元汇率屡创历史新高,我们很难会看到欧元区“三巨头”同时出现在北京。布鲁塞尔欧洲和全球经济实验室Bruegel主任肖恩(Jean Pisani-Ferry)在《华尔街日报》撰文指出,此次欧元区“三巨头”的出访堪称一道分水岭。因为就在不久前,人民币汇率似乎还只是中美之间的主要问题,对于欧洲而言重要性则退居其次。在美国国会至少就三项针对中国的报复性贸易提案展开讨论之时,欧盟却意外地保持着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