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的表现---CPI上涨:
7月的CPI达到了5.6%,创出10年新高,通胀越来越明显,流动性过剩终于有演变成全面的通货膨胀之势。而由于设计CPI统计权重的缘故,如果按国际惯例来设计我国的CPI,其结果可能更高。下图是中国与米国CPI的对比。如果按照美国的权重比例来统计国内的CPI,估计这个数字不是惊人而是吓人了。

CPI

CPI
再看历史,有数据说“改革开放27年物价总体上涨了约20倍。经过计算20开27次方约等于1.12,我们可以知道年平均通货膨胀率12%左右。考虑到改革开放初期缺乏经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中价格变化确实比较大的实际因素,我们可以将未来20年通货膨胀率确定到8%的水平上”。
更可怕的是,目前国内的状态是“越穷的地方,物价涨的越凶”。这次我回山西也发现,很多日常食品是上海比太原便宜,太原比县城里便宜。如果是这种状态,那么物价上涨之势将无法控制。
通胀的原因---货币的供应量丧失自主权:
通胀的原因只有一个,银行发行了超与社会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多印出了众多的“假钱”。在过去三年,名义GDP增长52%,同期M2货币发行增长62%,就是证明。
更重要的是,由于僵硬的汇率政策,一些“国际食客”用不断贬值的美元,狂买国内“廉价的商品与资产”。中国成了美元贬值的“泄洪之地”。美国政府发行的过量美元与日元的低利率造就的信贷膨胀,这些钱都跑到国内,中国社会分担了全球美元的通货膨胀,而且是重灾区。目前根本不是人民币升不升值的问题,而是美元贬多少的问题。“如果美元在未来持续贬值,推高人民币升值的因素就是“不可抗力”,否则,我们国家难免要面对货币投机流行、货币过剩的局面。”
更可怕得是,情况越来越糟。“截至2007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3326亿美元,同比增长41.6%。今年上半年外汇储备增长量已超2006年全年的2473亿美元增长数。这是个什么概念呢?相当于在今年上半年,不分昼夜,平均每分钟,整整增加100万美元。”换句话说,央行为了应对不断增加的外汇,每分钟要被动发行760万人民币的货币。“在汇率改革不到位的情况下,银行加息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吸引外资流入,发行更多的人民币,这才是通货膨胀的根源。”
有人提出“人民币不能升值,升值要让成千上万的人失业”这样没有任何实际数据与历史实践证明的结论。看历史,例如,德国央行一直以来马克升值来鞭策国内的产业升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日本,这个提出维持人民币不升值的“学者们”最爱提出的例子,你随便问一个日本人他们目前生活质量好还是1980年生活好,也会明白怎么会事情。日元的汇率上升短期内苦了日本政府与银行,但老百姓的日子没有受到强烈的冲击,而且质量在上升,目前依然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我们僵化的汇率政策,其结果就是国内通货膨胀,是“房地产大涨,政府财政收入和银行收益大增,物价飞涨,老百姓财富缩水”。两害相权取其轻,大家是要算清楚的,不能这样忽悠老百姓。
通胀----财富的重新分配:
通货膨胀的过程就是社会财富发生转移的过程。其基本路径是,谁距离银行越近,最先拿到银行多印出的“假钱”(贷款),谁就将享受到通货膨胀的好处。“最先拿到‘假钞票’的人首先来到高档餐馆大吃了一顿, 作为最早使用“假钞票”的人, 市场上的物价还是原来的水平, 他手中的“假钞票”拥有和从前一样的购买力. 当餐馆老板接受“假钞票”之后,用它买了一件衣服, 他就成了第二个受益人, 此时“假钞票”的流通量还没有达到被市场发觉的程度, 所以物价仍然没有变动. 但是随着假钞票的不断换手, 和越来越多的假钞票进入流通, 市场就会慢慢发觉, 物价将会渐次上涨.最倒霉的就是连假钞票的面都没来得及见到, 物价就已经全面上涨的人, 他们手中原来的钱在物价上涨时不断丧失着购买力. 也就是说, 离假钞票越近的人就越占便宜, 越远越晚的就越倒霉. ”
这个假钱流通的轨迹,我们也可从消费品涨价的次序看出来。早几年,新闻中常看到“黄金宴”这类的新闻,说明第一批拿到假钱的人开始了消费,造成了奢侈品的价格飞涨。“只求最贵”,伴随着国外的一些奢侈品大量进入国内市场,而且销售良好,从悍马车到藏螯。接着,第二批收益人,这些卖奢侈品的,开始拿这些“假钱”,买一些比较实用的东西。例如,汽车,房子,中等品牌的衣服。由于这一层次人的购买力的上升,导致了这些物品也开始慢慢涨价;最后的最后,就是所有的物价,包括猪肉也开始涨了。
凯恩斯说的明白, “通过连续的通货膨胀, 政府可以秘密地, 不为人知地剥夺人民的财富. 在使多数人贫穷的过程中, 却使少数人暴富.”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少数人(有资产可以抵押贷款,或有权势拿出贷款),可以享受到通货膨胀的益处。“在现代银行制度下, 房地产业离银行比较近, 因此它就占了不小的便宜. 而靠养老金生活和老老实实储蓄的人就是最大的输家.因此, 在这个过程中, 那些远离银行系统的家庭的财富遭到了损失.”举一个例子,假如一位普通的中国50岁的父亲,把自己70年代每月100元的工资,80年代每月500元的工资,90年代每月1000元的工资,在牙缝中节省下来,准备帮目前25岁儿子买房子付一个首付,他被剥削了多少呢?在上海市,这位父亲的存款能买几平方米?绝对不够一个厕所的面积。储蓄在通胀的背景下绝对不是一个美德。
如何应对通胀?
先回忆一下历史。“1988年8月,我国初次放开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希望闯过“物价关”。但由于居民害怕涨价的心理加剧,抛钱购物,储物保值,物价短期上涨了20%。但事后证明,当时消费品的涨价幅度仍然大大低于通货膨胀率。到了1990年初,商品的涨幅仍然低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保值补贴”。但如此好的“人民银行”已经没有了,利息不但比物价涨幅低,而且就是加了息你也必须自己去转存。
“从长远来看,投资是对抗通胀的唯一手段,而股票和房地产,也是最适合对抗通货膨胀的资产。在世界上,只要是正常的各个主要经济体中,很少有这两种资产的长期走势不能跑赢通胀的。”但请注意这一表述的前提是在“正常的经济体中”。所以飘渺说“2007年,如果没有意外,能跑赢通胀的产业组合应该是房地产与金融业。但这两个行业的远景并不乐观”。历史上,“1996年,家电业以及城市金融业的经营组合,可以轻易地跑赢通胀,但两年以后,大多亏损累累”。目前个人认为去投资港股,应该是首选。而目前国内的房市,在不放开“小产权房”交易的前提下,那么其需求将无法得到满足,上涨也无什么悬念。
但这些投资只能是保值。“如果通货膨胀再次成为新的投资主题,那么,通胀中的受益者并不是资产价值得到提升的那些股票,而是通胀引发的民间消费热潮中真正可以获益的那些人(或行业),比如证券业以及证券投资基金的从业者。”所谓“民间消费潮”,那些会是热点呢?这才是重点!!!
最坏的结果:
“在货币系统中,由于穷人手中的货币,不断地向富人阶层流动,最后导致穷人阶层购买力不足(货币耗尽了),从而使得国民经济仅仅是因货币短缺而无法发展。”因此,“我们决不能无底线地痛恨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正面作用,在于‘强迫’所有的富人进行再次投资。”(凯恩斯:《货币理论》)
在这一个大的循环中,我们可以更富有,更有可能更贫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