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申奥团合影图片由阳光媒体提供
那次出去让我感觉自己就是井底之蛙。——杨澜回忆1993年的申办图片由阳光媒体提供
《正大综艺》时期的杨澜,是站在成熟稳重的男主持旁边,青春活泼的女主持;《唱响奥运》时期的杨澜,是站在青春活泼的男主持旁边,成熟稳重的女主持
8月8日晚,北京2008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晚会,毫无悬念地由杨澜主持。这次上万人参与的庆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晚会上,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向各奥委会代表亲自发送北京奥运会的正式邀请函。这是国际奥委会首次把派发邀请函的仪式由总部洛桑改为在举办国进行。
十几天前,杨澜刚刚在天安门广场的北延长线上的寿皇殿里(现北京市少年宫),为她的节目《杨澜访谈录》过完生日,六岁,与北京申奥成功同岁。六年里,杨澜访问了三百多位社会各界名人,当天到场的有近百位,压轴致辞的是杨澜的老朋友、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
间隔的这十几天里,杨澜受邀去德国参加萨尔斯堡音乐节,还不忘拍摄一期《唱响奥运》的特别节目。
1993:十万人上长城也没效果 “1993年9月23日,那天跟摩纳哥的天气一样,大雨,成功离你真的是只有一步之遥,没有成功,擦肩而过,但是你还得要强装露出笑容啊,很坚强很大度地去向战胜者祝贺,所以这个心情是非常复杂的。”2001年,距离2008奥运会举办城市的投票只剩20天时,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接受了杨澜的访问,如此回忆几年前的失败。
在杨澜的日历上,那一天同样难以忘怀。比不得何振梁与奥运打了几十年交道,1993年时,杨澜只有25岁,大学毕业刚三年,已在央视一档益智综艺类节目《正大综艺》担任了三年主持人。因为出色的英语能力,当北京开始筹备申奥时,她就被选中,从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到陪同国际奥委会考察团参观中央电视台,以及各种以申办奥运为主题的文艺晚会。1993年9月,杨澜随中国代表团到摩纳哥——如果申办成功,将由她在蒙特卡罗主持盛大的庆典宴会。
杨澜特别定制了两套礼服,最终没能派上用场。事后,她总结了那次失利的原因:宣传片画面俗套,反复出现老人打太极和小孩捧鲜花;各国世界级的体育明星纷纷出现在蒙特卡罗的公共场所,签名留念,为自己国家的代表团站脚助威,中国随团的十几位世界冠军,却在下榻的饭店里待命;当外国报纸批评北京为争办奥运搞了大量人海战术,没有把更多精力放在具体的环境改善上时,国内却传来十万人上长城的“壮举”;中国团派送出去的礼品,也接到一位英国摄影记者的反馈:“还记得你送给我的印有北京和五环标志的背包吗?我不想使您难堪,但是那个包没用两天就开线了。”
南方周末:你曾写过1993年去蒙特卡罗时的故事,总结了当时中国代表团存在很多不足,除了那些,当时中国的陈述表现怎么样?
杨澜:当年的陈述里表达情感的词儿特别少,更多的是像作报告,摆事实、讲道理。通常一个城市的申办到了最后投票的时候它需要与评委之间建立一种情感的沟通,一些数据其实大家已经很了解了,包括你们能提供多少间住房,能够布置什么样的跑道。
当时对外的沟通和公关能力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很多领导人出席记者招待会都是以能避免问题为成功,而不是主动地跟记者交流,好像总是怕记者提一些敏感的问题。
那次我也看到西方媒体对中国,有些也是带有成见。当时有记者问张百发,北京如果没有申办成功会怎么样。我记得当时张百发是开玩笑地说,而且是有上下文的,他就说那我就没脸去亚特兰大了。第二天我看当地的报纸出来的标题就是说“中国官员称,如果北京不能赢得这次奥运申办,北京将抵制奥运会”什么的。
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特别深的成见,一方面是表达和沟通能力上的局限。
南方周末:在那次申办中,你个人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杨澜:当时我们有一个少女合唱团,我们的女孩子就是乖乖的,经过很多次的排练,动作非常整齐,笑容非常灿烂,穿着非常统一。而澳大利亚的声援团就非常不一样,有胖有瘦,有高有矮。当然他们还有一个语言优势,英语是他们比较通用的语言。他们到每一个餐厅都送给老板自己的宣传旗子,然后跟酒吧里的游客说悉尼怎么怎么好。这种个人化的、不拘泥于形式的、民间的,跟规矩的、排练好的、一切都是以官方的口径来的宣传方式和公关方式产生了特别强烈的对比。我们中国过去搞运动搞多了,有一些得心应手的方法,比如说动员十万人上长城啊、人海战术,什么事情都是官方来出面,到了海外就发现这种民间的交往特别重要。2001年7月13日,莫斯科,上次因失望痛哭过的何振梁,这次因为欢欣落泪了。杨澜这次没哭。出发之前,她就说:“我希望从莫斯科笑着回来。我刚生了一个小孩,到2008年,我要带着孩子去北京看奥运会,这将会是她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那一年,杨澜创办的阳光卫视起步刚一年,创业维艰,又正好生下女儿,可是当接到北京奥组委的电话,请她参加申奥陈述时,她“连半秒钟也没想,就说没问题”,提前给女儿断了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