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八面来风
上市公司质量决定股市能否回归本色 2006-04-19 08:02
根据最新颁布的《证券法》和《公司法》,中国证监会4月16日起草并公布了《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面向投资者和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因进行股权分置改革而停滞一年的再融资和新股发行工作宣告启动,市场上最关心的“新老划断”问题也首次有了明确答复。 此次提出“新老划断”给市场以明确的信号:坚持改革与维护市场稳定发展必须紧密结合,两者不可偏废。实施的基本思路不是简单地以某个时点作为实施“新老划断”的标志,而是根据改革进展情况和市场可承受能力渐进推开,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市场对股市扩容的心理压力。 这一实施方略和思路的提出即使广大市场投资者吃了颗“定心丸”,短期内新老划断,大量上市公司IPO带来的巨大市场扩容压力发生的概率不大,市场无需对此过度忧虑;同时也使未来IPO进入了上市公司的议事日程。在市场部分实现全流通之际,未来IPO之后市场的效率如何,是否上市公司能够成为投资者信赖的对象,证券市场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其投融资功能,规避以往上市公司单方面圈钱造成信誉低下、投资者心灰意冷的现象,恐怕更是目前证券市场相关各方所心系的疑团。 在此之前,首先要了解证券市场的基本职能是建立健康的投融资体系,健康的投融资体系意味着证券市场实质上是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之间的一个资金流动通道。投资者通过这一通道可以分享到上市公司的社会平均利润收益,同时也避免了银行等间接融资渠道在资金规模和进入门槛等诸多方面的限制,理应成为社会广泛接受的投融资模式。 由于证券设计中的自由转让条款使得投资者的利润收益可以体现在资本利得中,所以市场投资者往往为投资证券的价格波动所左右。但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证券价格应当反映上市公司总体的盈利水平,毕竟证券市场的发展根基在于上市公司的合理经营。只有优质的上市公司才能为证券市场派发更多的直接红利,同时其高于社会整体的一般利润率也会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资者进入,使证券市场得以蓬勃兴旺起来。 从这一角度来看,上市公司质量恐怕是左右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石,而全流通则是为转换上市公司经营模式和理念奠定了基础,从旧有的国有官僚式经营向市场主动式经营方式的过渡使上市公司摆脱原有体制的束缚;全流通之后的IPO也是证券市场正常投融资体系得以复苏的重要标志。如果上市公司的确能够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让广大投资者分享其利润年收益(包括每股红利与资本利得),那么这样的IPO应该为市场所欢迎。 反之,如果公司治理结构得不到质的改善,上市公司的质量仍然得不到提升,甚至出现各种恶意修改财务报表、违规操纵股价等现象,那么即便是完成了全流通,中国证券恐怕依然会回到水深火热之中。 《管理办法》规定,股改完成半年以上的公司方可实施对社会公众的再融资,首次公开发行率先在完成股改或进入股改程序的公司市值占比达到一定比例的省区启动。对此,我们还是要强调,监管部门必须要在再融资和IPO上把好关,把真正质地优良的资产纳入股市的新陈代谢中来,从中实现股市的融资功能,而绝不是“圈钱”功能。 可以这么说,证券市场全流通和新老划断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如果在这个十字路口,中国证券市场能够向夯实市场基础性制度、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完善市场监管制度等方向迈进的话,则中国证券市场将会迎来崭新的明天,市场投资者对新老划断之后的IPO应举双手赞成;反之,要是上市公司治理状况迟迟得不到改善,中小股东的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证券市场监管流于形式,那么新老划断后重新启动IPO恐怕会引发更多问题。究竟如何发展,我们仍将拭目以待。(陆志明/东方早报)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