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
相关文章
  • 里程碑!11只现货比特币ETF获批准上市 比特币价格大幅反弹! (2024-01-11)
  • 此生最好的状态:一半书香 一半烟火 (2023-02-05)
  • 中国过冬“神器”欧洲销量猛增!热水袋、暖手宝被买爆!多家A股公司回应 (2022-10-16)
  • 千亿白马股连续闪崩 每天杀一只白马股!? (2022-09-23)
  • 更新名、换新颜、添动能 上市公司想一“名”惊人 (2022-09-23)
  • 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去世 享年96岁 (2022-09-09)
  • 20年完成三级跳,中国游戏开启“大航海时代” (2022-09-08)
  • 教育部:十年来教资考试报名人数由17.2万跃升至1144.2万人次 (2022-09-07)
  • 刘备身边人才济济,为何没能统一三国,毛主席:刘备有2个缺点 (2022-07-14)
  • 上交所联合相关机构共同发布《资本市场价值投资与长期投资倡议》 (2022-05-16)
  • 股市顶级猎手的两大特质 (2022-05-05)
  • 巴菲特:永远不会揣测市场的时机 (2022-05-03)
  • 中金公司:今日的“专精特新” 明日的“隐形冠军” (2021-08-25)
  • 锂储量成“牛股密码” 2023年有望迎来行业分水岭 (2021-08-25)
  •  


    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八面来风

    “自主创新”谁真谁假 政协委员六问科技部部长

    2006-03-11 07:53




        “自主创新”无疑是今年两会最热门的词汇之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在两会上引起热烈讨论,代表委员们在高度赞同之余,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担心。就这些担心和疑问,新华社记者10日“连线”科技部部长徐冠华。  

        (问题一)“自主创新”满天飞,谁真谁假?  

        (新闻背景)自主创新满天飞,从南到北,从传统领域到高新技术,仿佛一夜之间,中国就成了一个自主创新的大国,有人开玩笑说,如果把这么多自主创新都加起来,中国早就成为“创新型国家”了。  

        (委员疑问)王弭力委员:自主创新究竟有无概念和内涵?有无界定?中国人“一阵风”的习惯对自主创新会有什么影响?对这种现象如何看?  

        (部长作答)徐冠华:全社会都关注自主创新是好事。但是推进自主创新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需要有坚韧的执著和持久的耐心。无论是大创新,还是小创新,我们都鼓励,但要杜绝“假冒伪劣”。  

        (问题二)科技投入增加了,效率能不能增加?  

        (新闻背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06年中央财政性科技投入将增加到716亿元,比上年增长19.2%。  

        (委员疑问)陈剑虹委员:现在人员、设备和资金都有了,但是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科研投入的效率不高。我想问:建设创新型国家,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如何整合好这些资源,运用好这些科技投入,提高投入效率?  

        (部长作答)徐冠华:科技经费管理及使用的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也的确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部门之间科技资源配置分散重复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科技投入的结构不够合理,对社会公益类研究、基础研究等的投入比例偏低;部分课题经费的使用不够规范等。“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将进一步突出重点,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加大对资源、环境、农业等社会公益类研究和基础研究等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人才队伍和基地的稳定支持力度;进一步强化经费监管制度,对科技经费使用的全过程实施有效监管。  

        (问题三)企业真的能成为主体吗?  

        (新闻背景)据统计,目前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占0.56%,大中型企业仅为0.71%;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委员疑问)任玉岭委员:我国很多企业热衷于从国外引进设备,却很少投资去消化吸收。我们在调查时了解到,上海企业对国外技术依赖度高达75%。一边是科技经费迅速增加,一边是科技对外依存度上升。在这一背景下,企业真的能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吗?  

        (部长作答)徐冠华:能!通信领域的中兴、华为,家电领域的海尔、海信,汽车领域的奇瑞、吉利……现在不是已经有很多实例了吗?有的企业一年的研发投入就达到几十亿元。当然,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像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投入比过低等等。但是总的来看,近年来企业研发投入比重正在逐年提高。我始终坚信,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自主创新的市场方向,切实增强国家竞争力;只有产学研结合,才能有效配置科技资源,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使企业获得持续创新的能力。  

        (问题四)科研浮躁何时了?  

        (新闻背景)一位航天科技专家说,如果钱能给够,中国航天有望在10年内赶超俄美。一些科研人员介绍,跑项目和真正研究的时间是7比3,而在一些发达国家,这一比例是3比7。  

        (委员疑问)黄尚廉委员:项目立项、研究试验、论文撰写、结题验收、成果鉴定、申报奖励、科技评奖、人才遴选……浮躁虚假已不是个别现象,科技活动的全过程都有表现。年年说浮躁,年年反浮躁,浮躁风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刹住?我们要小心“黄禹锡事件”在中国重演。  

        (部长作答)徐冠华:当前,科技界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学风浮躁的现象确实比较严重。为扭转这种状况,科技部采取了完善科技评价体系、加强专家信用管理、完善科技经费监管等一系列应对措施。下一步,我们还将发布《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监督办法》,实现经费监督的制度化和长效性;建立专业化的项目管理机构;明确科技部、各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的管理职责,建立制度化、全过程、权责明晰、分工协作的监督责任机制;建立“一站式”的科技经费管理信息平台,科技项目全部网上申报,加强信息公开,欢迎全社会监督。  

        (问题五)创新文化能跟上吗?  

        (新闻现象)以创新为主导的价值观尚未成为普遍风尚,功利化、工具化的科技观占据了主导地位;“官本位”等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影响科技工作者的行为模式;科研管理制度存在严重缺陷;有利于创造力的思维品格尚未形成。  

        (委员疑问)刘玉岭委员:我这次提了4个关于创新素质的提案。论资排辈、枪打出头鸟……传统文化中既有鼓励创新,也有不利于创新的一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文化环境能跟得上吗?  

        (部长作答)徐冠华:创新文化确实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存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倾向,对科学的积累、队伍的培养等长期安排重视不够,一些科学家不能淡泊名利、潜心科学研究;没有形成宽容失败、鼓励争鸣的宽松学术氛围,在现行的科学评价中,论资排辈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没有坚持“以人为本”,存在“重物轻人”的现象,抑制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为此,我们一方面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另一方面科技工作者也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淡泊名利、追求真理、敢为人先,努力攀登科技高峰。  

        (问题六)高层次人才何时走出“短缺”?  

        (新闻背景)我国目前虽然具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技人才队伍,但尖子人才缺乏,大师级的科技领军人物少,中国学者迟迟与诺贝尔奖无缘。  

        (委员疑问)高文委员:“王选”现象很值得研究,他走了以后反响这么强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从内心呼唤杰出科学家。国内缺乏领军人物,更是缺乏科学大师,这个问题如何解决?特别是在IT等领域,许多优秀人才都在外企工作,我们该怎么办?  

        (部长作答)徐冠华:在新中国科技史上,我们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科技大师,如钱学森、华罗庚、李四光、竺可桢、邓稼先、袁隆平、王选等。实践说明,我国完全可以培养出世界一流的科技大师。我们要进一步倡导鼓励探索、宽容失败、敢于冒尖、甘于寂寞的创新文化,为高层次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今天的“小人物”,明天也许就是大师。国家自然基金、863、973等重大科技计划均对支持青年学者自由学术探索和非共识项目有具体的安排。科技部对“小人物”的支持也有一些具体措施。例如,对于具有自由探索特征的项目,在立项时采取特殊的评审机制。(记者李斌 陈菲 牛纪伟/新华社)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

    全站计数: 40,562,034, 栏目计数: 5,593,947
    ©2001-2024,沪ICP备05009247号-1, 沪ICP备05009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