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八面来风
中信证券2006主题定调:并购整合并重 2006-01-23 08:28
依然坚持“扩张”主基调的中信证券,正在试图兼顾“收购”与“整合”这两个主题。 1月16日中信证券第二届董事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通过的一系列议案,彰显了它在新一年的谋划:不仅要实现在行业内做大的梦想,更要在中信集团混业大框架下搭建自己的混业小模式。 急速扩张 中信证券正在计划将业务领域从国内市场拓展到国内和国际市场,业务范围从专注于投行业务扩展到投行、经纪、资产管理、期货、产业基金和资产管理等各个领域。 1月16日的会议是这个计划的开始。 首先,中信证券董事会将对中信证券(香港)有限公司(下称“中信香港”)增资3亿元港币,然后由中信香港向中信资本市场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信资本市场控股”)定向发行20%股权,拟收购其控股三家全资子公司中信资本市场有限责任公司、中信资本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和中信资本期货有限公司。 此次收购目前的初步合计定价为3.8亿元港币。 中信香港属于中信证券的子公司,它控股的三家子公司中,中信资本市场主要专注于投行业务,中信资本证券主要从事经纪业务和围绕经纪业务的客户融资,中信资本期货主要从事期货经纪业务。所以此次收购等于让中信证券的业务区域向国际化迈开了一步,在业务范围上则朝金融混业迈进了一步。 其次,中信证券还出资1241.4万元受让华夏期货经纪有限公司(下称“华夏期货”)41%的股权。此次受让完成后,华夏期货49%的股权由中信建投证券持有,剩下10%的股权则由中信万通证券持有。 最后,也是最大的亮点是,中信证券与麦格理(香港)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筹建中信麦格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中信麦格理”),注册资本人民币3000万元,其中,中信出资1530万元(占比51%),麦格理出资1470万元(占比49%)。“中信参与此块业务的方向是介入产业基金管理,”中信证券董事会秘书谭宁说,“今后我们的主营业务还是会以证券业务为主。” “这是一个没有竞争对手的战争。”一位分析师感叹,“现在券商不是关闭就是整顿,中信证券刚好抓住这个机会实现大规模的扩张。” “这是因为中信证券一直都能从管理层那里获得支持,它不仅是规范类券商,还是证监会眼中的‘好孩子’。”银河证券研究员张昕表示。 三大机遇 这些收购将给中信证券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个机遇就是海外市场扩张的机会。 尽管谭宁表示,现在中信只是去做一个上市证券公司应该做的事情,但是,此轮收购完成之后,中信香港业务就可以与内地资本市场业务衔接起来,目前看来,香港市场不仅是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资本必争之地。 以前,国内大型国企到香港市场融资,但国内投资者却无法投资香港股市,国内券商也无法获得其中的业务机会。但现在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一方面,国内资金投资香港股市已是大势所趋,保险资金已被允许直接投资香港市场,社保资金已成为交通银行等H股公司的战略投资者,而且管理层也开始准备推出QDII制度;另一方面,一些国内企业还会不断走出去,一些大型国企也打算回流内地股市,这些都为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券商提供了机会。 正如中信董事会决议所描述的那样,通过收购境外业务,中信证券不仅弥补在境外业务上的竞争劣势,而且可以迅速构建国际投行队伍,为中国客户的国际业务和境外客户的国内业务提供服务,从而提升中信证券的国内外业务能力、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第二个机遇就是进入拥有巨大潜力的衍生品市场。 中信证券在收购华夏证券之后就已经将华夏期货收于囊中,但如何整合华夏期货并发挥最大的协同效应? “此时中信证券收购华夏期货的股权,说明这方面的业务可能会得到加强。”兴业证券研究员任壮分析说。华夏期货成立于1993年3月,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十家专业期货公司之一,目前在三家商品期货交易所中的排名中等偏上。收购完成后,华夏期货可以利用中信证券的平台扩大客户基础和提升市场影响力,而中信证券将为介入金融衍生品市场打好基础。 之后,丰富的产品系列有望为中信证券带来更多的客户资源和利润。因为从历史来看,金融衍生品发展速度超过了股票市场发展速度,未来随着商品期货期权交易、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等金融衍生交易品种逐步推出,创新产品给券商带来的市场空间难以估量。 至于第三个机遇,则是参与产业基金和基础设施。通过参与筹建中信麦格理,中信证券可以利用产业投资基金、资产管理业务参与到房地产、基础设施基金等行业。同时,由于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和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相关管理规则即将出台,中信麦格理将借机抢夺管理保险类资金方面的机会。 不过,依靠中信目前税后利润远远无法满足收购所需的资金,于是中信不得不寻找新的资金。 中信证券将申请发行不超过15亿元(人民币)的债券,对此,一些分析师的看法是,通过债券融资有利于股东利益,由于债券融资成本低,可计入净资本,所以利于提升公司业务规模和改善风险控制指标。 但是,“从表面上看,中信发债的确是为了补充其扩张的资金需要,但这种快速扩张也面临着一些风险,”银河证券分析师说,“中信本身是中型券商,但一直扮演‘蛇吞象’角色,未来如果其扩张超过本身的承担能力,就会拖垮整个公司。” 此外,任壮还认为,由于中信尚未摆脱传统券商的盈利模式,证券市场的风险对公司业绩影响也很大。而且,由于公司业务太广,在分散风险、拓展新利润点时候,也会带来业务范围太杂、每项业务都不是十分专业化的风险。 中信“钱景” 对于投资者来说,只有中信收购之后效应良好,投资者的“钱景”才会好。 2005年第三季度末,分析师预计中信2005年业绩会下滑,当时预计每股收益在0.06元左右,中信2004年的每股收益为0.07元。 但2005年第四季度末,由于股市上涨,一些分析师估计中信30亿元的自营盘在四季度能实现资本利得6000-7000万元,每股收益可以增加0.02元左右。 另一笔收入来自权证。2005年四季度,中信证券创设了1亿份武钢股份的认沽权证,后注销5000万份,这增加当期收入大约1000-2000万元。还有,四季度中信参与股改收入有3000-4000万元。这两者令每股收益增加约0.025元。 根据上述数据,乐观的分析师将2006年中信证券业绩上调到0.10元到0.13元之间,更加乐观者甚至预测到0.15元,这意味着,如果按照目前的市盈率,中信股价仍有上升的空间。 至于2006年,多数分析师仍旧表示对中信证券比较看好。 首先,中信的弱经纪业务将会得到根本改善,2005 年中信在减少营业面积及日常开支方面下了大力气,其营业费用同比有所下降。在收购华夏证券之前,中信证券的营业部只有58个,现在中信证券已拥有160多个营业部,“2006年肯定会到200多家,它已经成为国内数一数二的大经纪商。”任壮说。据此,一些分析师认为如果2006年市场交易量达到4.5万亿,中信可以从中获取4亿左右的收入。 其次是创新试点业务增长,由于中信属于第一批创新类券商,产品创新能力较强,2005年发行了11 亿元“避险共赢集合理财”产品,2006年应该会推出更多的新业务。 再次,2006年不少大型国企海外上市融资,这将为已经打通国际市场通道的中信投行业务带来数亿元收入。 最后则是由于中信麦格理,分析师认为中信会在产业基金方面获取较大机会。 于是,分析师纷纷开始上调对中信证券的评级,部分乐观的分析师则直接建议投资者现在就可以增持。(孙健芳 欧阳晓红/经济观察报)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