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八面来风
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昭示未来供需 2005-10-17 08:55
记者 陈亮 北京报道 近期国内钢材、煤炭、氧化铝等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其中,钢价在9月份依旧难以收住颓势;下半年以来平稳回落的煤价最近则在多个地区出现强势反弹;随着国内铝价上涨3.1%,中国铝业在昨日将氧化铝出厂价顺势上调了7.6%。 业内专家指出,尽管钢材、煤炭、铝等产品的价格近期走势不一,但从长期趋势来看,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解决产能过剩将成为下一阶段宏观调控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钢价“跌跌不休” 自今年4月见顶之后,国内钢价就处于“跌跌不休”的下行通道中。 这主要是国内钢铁资源投放量持续高速增长,令钢材市场呈现出供大于求的趋势。数据显示,1—8月份全国生铁产量同比增长31.87%,钢增长28.15%,钢材增长26.22%,7月份国内中特厚板、中厚宽钢带、热轧薄宽钢带、冷轧窄钢带产量均比去年同期增长50%以上。 与此同时,对应的需求却不能达到如此高的增速。尽管1—8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4%,与钢材供给增速大体相当,但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前会长吴溪淳介绍,1—7月我国工业增加值只有16.3%,同时今年7—8月份首次出现月出口钢材低于去年同期水平,这造成钢材严重供大于求。同时,我国已由上半年的钢净出口国变为钢净进口国,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对国外高端钢材的进口需求一直没有下降,但一些普通钢种出口竞争力下降造成的。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到9月末钢材综合指数较月初下降了约3%,其中中厚板的跌幅超过10%。 吴溪淳认为,目前国内钢铁资源总体供大于求的状况更趋严重,这是造成钢材价格9月份进一步回落的主要原因。 铝价顺势而为 相对于钢铁行业的疲软,同是宏观调控重点行业的电解铝行业,目前的情况却略有不同。 国内铝业巨头中国铝业昨日宣布,即日起将氧化铝现货销售价格从4330元/吨上调为4660元/吨,上调幅度为7.6%。这是中国铝业在2004年10月调价后,今年以来的首次调价,这一价格也创出国产现货氧化铝价格的最新记录。 光大证券研究所衡昆介绍,尽管电解铝行业因产能扩张过快受到宏观调控,但目前市场对铝材的需求依然十分旺盛。10月份以来国际铝价大幅上涨6.4%,国内铝价也上涨3.1%,并终于突破17000元/吨的关口。 衡昆认为,这给中国铝业提高氧化铝价格提供了契机。而且,目前进口氧化铝的港口交货价已达5400元/吨,因此提价后国产氧化铝同进口氧化铝的价格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 国泰君安研究所周明介绍,宏观调控以来由于下游的支撑,国内的中小电解铝企业还没有出现大规模倒闭。周明认为,此次氧化铝调价后,将加大电解铝企业的压力,有利于行业整合步伐的加快,并进而缓解该行业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 煤价应声反弹 随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近期对煤矿整顿关闭的力度加大,以及冬煤储备的全面铺开,近期东北、陕西、山西、贵州等地区的煤炭供给紧张,电煤价格开始反弹,陕西榆林地区部分煤种的市场价甚至翻番。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昨日公布的最新数据,也印证了之前业内人士对煤炭供应的预期。数据显示,今年1—9月全国原煤产量为14.30亿吨,其中9月份单月产量只有1.25亿吨,按同一口径数据计算,这较前几个月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 尽管最近两天煤炭股股价上扬反映出市场对煤价的乐观预期,但也有不少业内专家对此持不同观点。 有专家认为,2004年煤炭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60.8%,今年前8个月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更是达到81.9%,上述投资所带来的产能将在今后一两年内迅速释放。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副理事长武承厚对记者表示,今年由于宏观调控导致不少耗煤、耗电行业的需求增速放缓,对煤炭的需求将不会像去年那么旺盛,近期市场煤价上涨的持续期应该不会太长,随着停产整顿的部分煤矿安检达标后复产,煤炭供给紧张的状况将会缓解,市场煤价也将会趋于稳定。 产能过剩亟待解决 从上述三种大宗商品的分析可以看出,除钢铁外,煤炭和铝也同样存在产能过剩的隐忧。 而商务部日前发布的《600种主要消费品和300种主要生产资料商品供求状况调查报告》称,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由于几年间的过分扩张,现在大多正在遭遇着产品价格下跌、库存大幅增加以及利润明显下降的困扰。甚至于作为近两年能源短缺的代表煤、电资源也存在着产能潜在过剩的苗头。 而产能过剩实际折射出宏观调控下一步的取向。当前,我国投资、消费、外贸需求都处于高位运行,专家指出,产能过剩不是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而主要是前期投资盲目扩张造成的。我国目前多数行业的产能中包含较多的落后生产能力,如水泥行业新型干法水泥产量仅占全部水泥产量的三分之一。解决供给过剩的基本出路不是进一步扩大需求,而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更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和技术落后的生产能力。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认为,解决产能过剩将成为下一阶段宏观调控面临的主要难题。他日前指出,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应保持稳定,不应再加大紧缩力度。随着经济周期阶段性变化,三大需求来自市场的自发性回落因素逐渐增多,应引导内需在适当的增长平台上稳定运行,使经济继续保持活力,防止出现通货紧缩的趋势。(中证网)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