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八面来风
我国证券期货行业标准化工作步入发展轨道
2005-05-21 09:55
|
中证网讯 今年3月25日,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历经三年砥砺的八项证券期货行业标准正式颁布实施。这是证券业标准化委员会和各项标准起草小组成员辛勤工作的结果,它渗透着全国金融标准化委员会及其专家们尽职审查的汗水,贯穿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积极帮助和科学培育,并成为我国证券期货行业标准化工作步入发展轨道的重要标志。
一、证券期货业标准化工作的实际意义
这些标准在证券期货市场盼待已久,是历次行业调查位居榜首的需求。上述八项标准主要包括三类:一是数据交换类,它规定了行业主要业务系统的数据格式、类型、长度和传输要求,是业务系统参与各方和各功能模块之间的“共同语言”,用于提高数据交换和业务处理的准确性、安全性和效率;二是技术管理类,它确立了信息系统管理的技术规则,用于加强信息系统管理的规范化,提高安全保障能力;三是信息规范类,用于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为市场各类人员进行投资分析、决策提供依据。这八项标准对于降低交易成本、减少操作风险、提高市场效率、增强信息透明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我国证券期货市场的国际化发挥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1、有利于大幅度减少操作风险(Operational Risks)。我国证券市场的起步和发展伴随着经济改革的历程,具有试点期间“摸着石头过河”的自发性和不确定性。加之,通过市场配置资源脱胎于通过政府计划配置资源的体制,是中国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因此,当时尚无行业标准可言。证券公司内部、证券公司与交易所、交易所和结算公司内部,也都来不及考虑标准。这样,市场各方均以完成交易清算为基本原则,从而逐步形成了实用性极强的粗放式市场运行框架,证券公司营业部在若干个银行开立账户,在交易所有若干个席位,机房成了转换器的堆积,占据了一半以上的空间。所以,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差,操作复杂导致的低级风险增多,对投资者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在我们自1996年以来抓紧规范的过程中,市场主体对标准化的需求十分迫切。
今年获准八项行业标准,充分证明了中国证监会立足当前、统筹规划、着眼未来的科学发展观。其政策效果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交易工具的操作简单易行,实施强制性数据备份,因系统问题而导致的法律纠纷和群体性事件大幅度减少;在标准化工作的磕磕绊绊中,市场参与者和市场组织者的标准化理念渐趋一致。可以预期,贯彻实施八项行业标准必将更大幅度地简化市场主体的操作动作,减少操作风险,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水平。
2、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效率。通过推进标准化、提高市场标准化水平,我们可以收到的另一个显著成果是系统重复投入减少,效率提高。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因为系统间的通信接口简化,可以使证券公司营业部与各商业银行间、与交易所和结算公司间,基金管理公司与交易所和结算公司间,期货经纪公司与各期货交易所间的数据交换协议减少,由原来的多对多变成标准化后的一对多,机房转换器的购置相应减少,从而使公司节省了系统的资金投入。二是由于标准化带来的程序化、规范化管理水平提高,数据和系统有效备份意识深入人心,使前台服务安全,后台处理准确,误差减少,因此使公司风险损失减少,也节省了系统打补丁的投入。三是系统简化、数据校验准确必然使等量时间的处理能力提高,并带来系统速度加快,从而提高了市场的运行效率和投入产出比。
3、有利于提高信息质量,增强透明度。自1993年协调有关部委建立统计指标体系开始,我们逐步统一了统计标准,用共同的语言科学描述和理解中国证券市场,为经济分析提供了可靠数据。之后,针对股评混乱、上市公司综合类包罗万象、掩盖了啤酒+房地产式的多元化经营性质、投资者难以准确判断上市公司筹资使用方向等问题,证监会组织证券交易所历时两年,完成并试行《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逐步规范了上市公司行业归属类信息,使其在真实、可信方面向前迈了一步。现在,我们通过制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又大大提高了上市公司信息的可用性,为社会公众便利地检索和分析、从而实现有效监督创造了条件。
4、有利于对外开放,优化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核心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随着证券市场国际化趋势的快速发展,全球金融市场的交易量正与日俱增。由于SWIFT协议的建立和发展,由于90年代FIX协议的推广,各个国家间资本市场的上万亿美元在几秒钟之内即可完成安全跨境交易。中国加入WTO的行动表明,我们的金融业务正在汇入这个浪潮。事实上,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国际外汇市场(无形市场)交易,不做市,不自营,己取得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借鉴。另一方面,为便于外国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参与我国资本市场交易,确保安全、可靠,我们认真学习和掌握国际惯例、行为规则、金融产品及其运行标准,努力为参与国际资本市场交易做好准备;同时,着手解决双方的共同语言问题,在明确政策导向的前提下,总体规划我国证券市场的标准化框架结构,然后,分步制订和实施,在过程中实现了对国际通行标准的本地化改造;着眼于应用,通过标准化提高公司级和市场系统级的管理水平,逐步实施新兴+转轨市场的后发优势和跨越式发展。
二、证券期货业标准化历程的简要回顾
总的看,我国证券期货业的标准化工作经历了比较艰难的过程。其主要特点是,市场化改革的不确定性大,发展速度快与标准的相对稳定之间不协调,各类专业标准化人才队伍缺乏,没有经历前两次世界产业革命而导致的标准化意识淡薄。但是,由于中国证监会领导的重视,特别是经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面对这些困难,我们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1、最初的工作。中国证监会成立伊始,对证券市场标准化的认识源于急需统计数据,而这在当时的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中还是一个空白。为了增加证券市场统计部分,证监会抓紧协调国家统计局、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计委,借鉴国际标准定义,共同确定统计指标,给出科学定义,并认真试用。经过两年多的时间,逐步完善,运行正常。以后又扩展至期货市场,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广泛使用的统计数字,从而客观准确地描述了中国证券期货市场,为市场分析和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2、标准化工作的拓展。1996年,随着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经过6年运行的、以营业部为核心的系统日益暴露出其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方面协调国务院有关部委,根据现行法律法规与政策要点严格执法,另一方面深入市场,调查研究,找出问题的症结,报经证监会批准,在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下,首抓证券公司营业部的信息系统管理标准化工作。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全国金融标准化委员会的具体指导和帮助下,以证券公司和交易所业务专家组成的标准起草小组认真学习了标准化工作的一系列文件、规定和程序,研究其在证券业的应用,确定标准起草的框架。经过反复讨论,并多次向行业征求意见,几易其稿,最后,由证监会于1998年颁布实施了《证券经营机构信息系统技术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这一阶段,我们奠定了标准化工作的初步框架和原则,研究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机制与工作方法,在分步实施中突出“急者先行”,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标准应用与受益阶段。为了有效落实证券业第一部标准化文件――《规范》,我们决定在证券经营机构中进行对照《规范》自查、地方证管办普查和证监会组织独立专家抽查,尽最大努力消灭系统风险隐患。这也是证券业第一次贯标活动。当时的具体情况是:(1)各证券公司面对《规范》,无从下手;又由于各家的系统状况和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搞得不好,会出现走过场。(2)当时刚刚统一行政监管体制,百业待兴,地方证管办和证监会机关的技术力量严重不足,进行信息系统的现场检查还是第一次,心里没底。(3)检查之后,是否对被检查营业部冠以什么名称、并钉上牌子?如何将《规范》的落实一以贯之,使之成为全行业的自觉行为?经过充分讨论,我们最后决定,还是通过标准化工作程序与内容,自担风险,限期整改。于是,就由《规范》起草小组成员设计了5个部分共19八项检查项目,由被检查单位或检查人员填写,划钩、打叉或填空,简单易操作;凡是存在问题的地方,自动成为整改内容;在首页开宗明义:“我们保证所示信息准确,并对信息的真实性负责”。从专业的角度和实践结果看,这样做不漏项,问题清楚,整改目的明确,同时锻炼了队伍。
在解决计算机2000年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将上述做法引申为“写要做的事,做所写的事”,把标准化工作发展为这次大规模、前所未有的全行业行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行业摸底表格,单位自查记录与工作日志,行业帮助的推荐性建议,应急演习和灾难备份范例,证券公司与交易所、登记结算公司的联网测试指引,证券期货业与银行业的跨行业测试指引,等等,所有这些,使我们集体感受到标准化的力量,以及,引入发达国家管理标准嫁接于我国市场所产生的后发优势。
4、全面发展和建章立制阶段。进入2000年,在对证券交易与结算信息系统进行全面调查的同时,我们对证券期货业标准化工作及其需求进行了梳理,结合国家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将影响系统优化的八项标准列入课题范围,并组织了八项小组共122人的编写队伍。在履行立项程序并获证监会和科技部批准后,于2002年1月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标准起草、修改、业内广泛征求意见等工作,并于2004年完成了证监会审核、全国金融标准化委员会专家审查,正式向全国金融标准化委员会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申请报批。较之以往,这一时期的工作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市场大局意识强。参加编写小组都是来自证券公司、交易所、基金管理公司、登记结算公司的专家。他们深知这些行业标准对自己所在单位、对市场规范发展和提高中国证券期货业竞争力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因此,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协调局部利益,服从大局,表现出高度的专业精神。二是更具开放性,更注意借鉴国际同行的成熟标准,特别是在起草这些标准的理念、方法和形成维护机制方面。为了有效学习美国证券业广泛使用的FIX协议,“《证券交易数据交换协议》起草小组”搜集了协议文本与管理方法,组织翻译了近60万字的文稿,力求搞懂。我们还利用该标准亚太委员会负责人来访的机会,与他们展开讨论,逐步深化了解,确立了中国应用FIX(C―FIX)的基本框架和思路。类似的学习还有SWIFT,ISO15022,XBRL,ISIN等标准。三是初步实现了跨行业协作。如果说解决计算机2000年问题实现了与银行业联网测试是开端的话,那么,在全国金融标准化委员会的帮助下,我们与各商业银行间在制订行业标准方面进行的则是实质性合作。这集中表现在银行、保险业专家参与了所有证券期货业标准的审查,共同制定了《银证业务数据交换消息体结构和设计规则》。可以预计,该标准将大幅度地提高银行与证券期货业的运行效率,降低系统投入,为混业经营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证券期货行业标准化的基本经验
经过12年的实践,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并随着证券期货业的成熟不断总结出了一些工作方法,为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证券期货行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做了重要准备。
1、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核心。在标准立项、起草、修改、审核、报批、发布、实施的全部过程中,我们都将市场需求放在第一位。具体表现在,根据现有资源,在诸多立项需求中,以市场需求的紧迫度为序,急者先行;在起草小组的人员选择上,以该标准的使用方为主,由有经验、有责任感的一线专业骨干担任组长,适当配备自律机构和监管机关的专家;在起草中争论不休、各方相持不下的情况下,我们强调市场的总体利益高于一切;由于标准具有相对稳定性,所以应使今天的标准不成为标准发展的障碍,将市场眼前利益与改革目标所代表的根本利益协调起来;在对标准初稿修改的诸环节,坚持不厌其烦,向全市场参与者反复征求意见,每次都逐条整理,写出采纳和不采纳的理由;在提交全国金融标准化委员会专家组审查时,我们建议选择的专家要尽可能有市场经验;为解决其它领域专家提出的问题,我们要求该标准编写小组全体成员到会答疑;在标准获批进入实施阶段时,我们又建立了以各标准编写小组为主体的贯标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使贯标成为全行业的自觉行动,让标准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不是少数人的空忙或颁布后束之高阁的柜中文档。
2、明确证监会的职能定位:领导、组织、协调。与发达市场由民间行业组织制定和维护标准的体制不同,我国对标准化工作的管理正处于由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并且,由于市场环境、行业和地区发展不平衡,以政府为主导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从证券期货业的实际情况看,如果简单学习发达市场,将行业标准分别放给各自律组织,可能在成本、效率和协调方面付出的代价更多。这样,我们就需要在市场化改革前沿和政府主导标准化管理之间寻求一个平衡,一个灵活适用的体制。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步形成了适合中国证券市场发展需要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即:坚持以市场需求为核心,有效协调单个标准与行业内外相关标准的关系,实现科学发展。在这个体制框架中,证监会的职能定位是:(1)领导。即确定管理体制和原则,制定规则;做好行业标准的总体规划;代表行业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申报待批标准;代表中国证券期货行业与国际标准化组织联系并参与工作;从公共利益观出发,作为总协调人参加各标准起草组工作,在把握进程中学习。(2)组织。在统一规划、瞻前顾后、明确立项标准的基础上,组织各类市场参与者实施,包括完成立项,成立编写小组,把握编写原则与进度,控制标准的质量和各环节的方向。(3)协调。在立项、审查、贯标和维护等方面,对涉及上市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的标准,对它们与证券期货交易所、结算公司、通信公司之间的标准,对证券期货业与银行、保险、统计业的标准,对国内采标与国际同行通行的标准,实现有效协调。上述三项职能寓于服务之中,目标非常明确。
3、充分发挥市场的智慧。市场是标准产生、发展、充满活力的源泉;行业标准产生、发展的过程正是标准化工作队伍产生、成熟的过程。我们在这方面的做法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的思想方法,也是工作方法。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证券市场与国外发达市场具有相当大的差别,即使是发达市场运行有效的标准,我们也不能照搬;最了解我们市场的,“是最有实践经验的战士”,他们分布在市场运行的各个环节,对标准缺乏导致的外部不经济有切肤之痛,例如,仅一个营业部就有64个与银行分支机构的接口;因标准不统一造成市场信息质量低、不可比,等等。并且,较之从院校招聘标准化人才和由证监会工作人员执笔起草,我们体会,通过标准化过程中的规范性培训,让市场参与者“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更明智、更有效,尤其重要的是,标准更具操作性。二是大胆启用市场参与者担任标准编写小组主体。1997年决定起草《证券经营机构营业部信息系统管理规范》时,经证监会批准,我们选择了两家大证券公司的技术负责人共同担任组长,四家证券公司技术负责人担任成员,两家证券交易所和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查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技术负责人担任专家顾问,证监会信息中心负责人总体协调。由于这个标准与证券公司的前沿风险导致的利益损失攸关,加之这些人选有很强的责任心、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因此,组长和组员一条心,他们所在公司也相应配置了一些资源,从而实现了高效率,7个月就完成了标准报批,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三是让标准编写组担任贯标的主体。这既有利于标准实施,又益于他们在实践中发现业内对标准的理解误差,有的放矢地做好指导性解释。为了妥善处理他们在执行标准检查中潜在的利益冲突问题,我们建立了独立专家制度,设计了标准化的承诺书,在网站公开,让市场监督。这就确保了他们公平、公正地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创新,设计自查、现场检查表,并根据市场在执行中提出的问题,写出《指引》。
4、积极主动地获得金融标准化委员会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支持。根据国际金融业的经验,证券、银行、保险等金融混业经营是必然趋势;中国目前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是向这一趋势发展的必经阶段。经过充分研究,我们认为,基于信息时代的标准化工作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向混业经营先行了一步,比较典型的是银证转账业务标准及其数据交换协议,还有开放式基金数据交换协议等。又由于证券业的市场化改革要快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所以,当证券业成为“主叫方”急需各商业银行参与标准制订时,就需要有效协调银行业,在达成共识、形成共同语言方面下大气力。这些年,我们代表行业参与了全国金融标准化委员会的很多工作,同时获得了大量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在组建证券业标准化分委员会、制定标准、审查标准、申请报批以及与国际组织建立联系等方面。下一步,我们还将在贯彻标准和维护标准的过程中进行更多的合作,并可望取得更加重要的进展。
自1997年以来,我们还得到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理解和帮助,它派专家、发教材、讲法规、审标准,使证券期货业标准化管理工作能够跟上国家和国际发展的步伐,在正确的轨道上顺利发展。
四、建立证券期货业标准化管理体制
标准化的管理体制可以大至国家级,如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行业级,如全国金融标准化委员会,小至某一单个标准的运营维护体,如国际著名的ISO、SWIFT组织、ANNA机构、FIX和XBRL委员会等。发达国家的标准化工作通常采取了民间管理体制。由于标准是经济或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成熟产物,具有较强的“富人俱乐部”特征,因此,市场化、专业化、民间化可以有效实现标准与利益间的结合。我国目前还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我们的市场还很年轻,必须依靠行业和政府的力量协调、倡导、督促,才能有效地推进标准的制定和应用,进而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是各行各业开展标准化工作的基本大法。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是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的主管机构。在国标委、金标委和证监会的领导下,经过市场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在制订证券期货业标准的同时,逐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出一支以市场参与者为主体的标准化队伍,并形成了符合证券市场发展需要的管理体制。这个体制的基本框架是:
第一,建立了强有力的专业领导团队。经证监会批准,2003年,我们成立了由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证券期货业协会、证券期货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证券通信公司、证监会有关部门和银行业代表参加的证券业标准化分委员会。它标志着,依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授权,我们证券期货业标准化工作的管理体制已经形成;它作为中国证券期货业的代表,对口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TC68(银行、证券及其他金融业务委员会)和SC4(证券及相关金融工具分委员会),负责推进相关国际标准的中国化,推进证券行业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的建设。
第二,建立了常设执行机构。证监会信息中心作为中国证券业标准化委员会的常设执行机构;它下设秘书处,成员包括证监会职员和市场参与者,具体负责制定行业和国家标准化项目计划草案并组织申报、落实;协助监督标准的贯彻实施;管理标准的有关文档;组织标准的复审工作;组织召开证标委年会;参加相关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必要会议;组织、动员行业开展证券期货标准化研究工作,以及其它证标委的日常工作。
第三,建立标准编写与维护小组,简称WG(Working Group)。也就是,获批一个标准,就以这个小组成员为主,成立WG,负责持续贯标并按规范程序维护标准。目前的小组已经有6个,到WG6了。
这种组织架构将市场参与者和监管者混合编组,既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主管部门说了算的集中式管理,摆脱了僵化、维护周期长、效率不高等弊端,又不同于发达市场国家的完全交由民间管理,因为它最后不得不走向大公司统治的路子,协调的成本极高。我们的体制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经济在统一规划方面的优势,顺应了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避免了自由竞争导致的系统性浪费;通过以市场为核心的标准化管理和集中市场专家智慧,优化证券期货市场的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利用我们历史包袱还不重的情况,实现后发的跨越式发展。
证券期货业标准化工作遵循的基本原则正是我们前些年实践总结的基本经验,即:统一规划,协调行动;以市场需求为核心,发挥集体智慧;分步实施,急用先行。目前,随着《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逐步深入人心,以及市场总体规划逐步达成共识,标准化工作可望成为市场发展过程中解决外部影响、优化环境建设的有效手段。
五、当前的任务
做好标准化工作是证券期货业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根据这些年的经历,我们体会,证券期货行业的标准具有公共性、变化快和维护难度大等特点,艰巨而富有挑战,它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经验,需要对业务和技术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需要有明确目标指导下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严谨细致的执行力,这些都集中为对标准化队伍的渴求。另一方面,“知易行难”,在某种意义上,标准的落实更加困难复杂,更需要我们创造性的劳动。
1、狠下功夫,做好标准的实际应用。随着中国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参与者的增加,产品越来越丰富,市场随之形成了多种交叉。与此同时,证券市场参与者的各项业务也在不断扩大,复杂度提高。因此,迫切需要推行标准,使不同参与主体通过标准形成有机的整体,从而以大大低于其它市场的交易成本和集约式规模经济参与国际竞争,这代表了所有市场参与者的共同利益。这次颁布的八项行业标准,就是来自于行业的实际应用需求,都具有迫切的需求和应用基础。标准的特性是,“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和重复使用的规则”,是对业务及相关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的归纳和提炼,因此,标准所确定的规则或多或少与现行业务及其处理方式存在差异,标准的应用不是对现行业务的简单、无成本、顺其自然的过程,而是一个有难度、有投入、需要精心筹划并认真组织的系统工程。这在客观上要求证券期货行业的各类机构充分认识标准的重要作用,从夯实公司内部和全行业规范发展的基础、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出发,狠下功夫,做好标准在实际业务中应用。目前,我们的各标准小组已起草了落实计划和必要的操作指引,我们将提高这项工作的透明度,多手段、全方位地做好推广应用,将政府监管部门和行业自律组织有效结合起来,通过检查、评比等多种方式,为市场各方做好实际应用提供服务。
2、加大协调力度,创造落实标准的良好行业环境。标准的应用涉及到多个部门,甚至多个行业,创造一个良好的行业环境对做好标准落实非常重要。这里的重点是做好协调,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市场主体的各类从业机构,应根据落实标准的需要,积极主动协调有关方面,反映问题,提出需求,加快做好本单位的工作。二是,做好跨行业协调。在经济转型期间,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往往是不够的。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政府监管部门和行业各自律组织充分发挥职能,行政推动、行业联动和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结成三位一体,共同努力,才能措施到位,推动标准的落实。
做好协调应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做好协调工作的重要性。无论是对部门内还是部门外,行业内还是跨行业,领导重视对做好协调工作至关重要。有时,领导层面打个招呼,要比部下跑多少次的效率都高。第二,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原则,将政府监管部门、行业自律组织和市场主体及跨行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常规化、制度化。标准化工作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在协调的过程中,着眼于探索不以个人是否在此岗位为转移的运转机制,并逐步固定下来,成为双方都能持续有效遵循的制度。第三,采取多样化方法提高协调的效果。比如,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交流会、学习观摩等加强行业内外专业层面对标准的理解,达成共识。这里,作为证券期货业的同志,要有主动意识,积极争取相关行业的支持,通过行业标准方面的合作,解决共同语言,广交朋友,在金融业的大家庭里寻求共赢式的发展。
3、在落实标准的过程中提高全行业的标准化意识和水平。必须看到,与其它行业比,证券期货业是改革开放以来新兴的行业,标准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就总体而言,仍处于初级阶段,各方面发展还是很不平衡,标准化的意识尚未形成理念深置于行业各方面人士的头脑,业务活动和工作流程中的非标准化问题还是随处可见,影响了我们的管理水平和市场质量,影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在本次贯标中,我们将运用各种方式,把标准化从少数专业人员的工作组里解放出来,变成全行业的自觉行动,推进全行业对标准化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提高标准化意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我们初步考虑的措施有:(1)加强宣传。采用应用实例、学术文章、系统报道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在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体上广泛宣传标准化知识,扩大获取标准化知识的渠道。我们将通过证监会网站(www.csrc.gov.cn)和证标委网站(www.sisc.org.cn)发布标准摘要及全文;分专题在证券行业主要报刊组织专版文章,依次分别发布针对各个标准的宣传稿件。(2)加强培训。邀请国内外标准化专业的专家、学者和富有经验的从业人员,根据不同业务要求和应用需求,对具体从事标准化工作的人员进行多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开阔眼界,为提高业务能力做好知识准备。(3)加强交流。做好行业标准化工作中经验、教训的收集整理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行业间的交流,集思广益,通过互相交流、学习,提高行业整体水平。
“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这已是国际市场的共识。就企业的事实标准而言,制定标准的公司必然是强力推行标准的主体,也必然是标准的最大收益者。宏观地看,如果说一项技术专利影响的只是一个或若干个企业,那么,一项行业标准影响的却是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中国资本市场要做到世界一流,就必须提高标准化水平,通过行业而及企业,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我们有理由相信,依靠建章立制,依靠市场的力量,依靠10余年经验和智慧的累积,中国证券期货业的标准化工作一定会做好,也一定能够做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