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八面来风
分流储蓄 难在何处? 2003-05-20 08:52
自2001年年初以来,居民储蓄存款持续保持18%左右的增速,到今年一季度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已达10.2万亿元,同比增长19.1%。快速增长的居民储蓄支持了中国过去20多年的经济高增长,但带来的风险也同时向银行集中。由此,居民储蓄便有了“笼中虎”之喻。 居民收入稳增 上周末,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今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统计显示,金融机构本外币储蓄存款今年一季度增加7642亿元,同比多增2397亿元。其中,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增加7582亿元,同比多增2531亿元。 改革以来,中国居民储蓄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从1978年到2002年的24年间,居民储蓄存款年均增长28.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23.2 %。而同期的GDP 年均实际增长9.4%,农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68%。 个人投资渠道狭窄 不可否认,我国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是储蓄快速增长的基本原因,但缺乏投资工具、个人投资渠道狭窄则是储蓄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同时,在收入分配、消费、社会保障、价格、教育以及金融体制等方面改革深化的背景下,居民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各种保障的预期降低,而自己却更多地面临未来收入与支出的不确定性,储蓄倾向由此增加。 早些时候,央行2003年一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有34.1%的储户认为 “更多地储蓄最合算”,较上年同期提高7.3个百分点,继续维持高位。 储蓄高增 一把“双刃剑” 居民储蓄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中国过去20多年的经济高增长,支持了银行部门的发展,但储蓄高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最终消费的实现,使银行体系运行的压力和风险加大。 在储蓄高增长的背后,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长期下降。有数据显示,到2001年,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77.4%,农村为73.6%。可以说,居民消费倾向的下降部分抵消了投资扩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影响了最终消费需求的增长。 储蓄高增长造成的风险同时还向银行集中,对我国金融系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若以资金流量核算,2001年间接融资比重达78%,如考虑资金存量,间接融资的比重则更高。 而近年来,在金融机构中,资金向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2002年末,65%居民储蓄存款集中于工、农、中、建4家银行。长期来看,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中,不断增加的居民储蓄存款的还本付息对商业银行财务状况是“硬约束”,银行资产中却有相当大的一块是不良资产,加大了商业银行财务风险。 给“笼中虎”减肥 专家在分析储蓄高增长的原因时指出,储蓄高增长意味着居民消费和投资会在一定程度受到抑制,对扩大内需有不利影响,合理引导、分流显得越来越迫切。 专家认为,合理、适度地对居民储蓄进行分流应从三个层面着手:一是要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居民储蓄的预防性动机;二是积极发展消费信贷改善消费环境,促进储蓄向消费分流;三是加快资本市场建设,促使储蓄存款流入股市、债市。 面对这10万亿的“笼中虎”,央行在《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今后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增加投资渠道,分流部分储蓄,同时通过调整消费政策鼓励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事实上,从发展直接融资入手,给“笼中虎”减肥,这已不是一个新鲜提法,然而时至今日,我国融资格局中贷款形式的间接融资比重至今仍然过高,股票、债券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比重依然过低。 该报告透露,今年一季度,国内非金融企业部门以贷款本外币并账、股票(股票融资仅包括可流通上市股票的筹资部分)、国债和企业债这4种方式融入的资金总计为9008.8亿元本外币合计,同比多融5375.4亿元,增长1.5倍,其中以贷款方式融资8513亿元,同比多融资5021.5亿元,增长1.4倍;以国债方式净融资225.4亿元,同比多融资325.4亿元;以企业债方式净融资65亿元,2002年同期为零;以股票方式融资205.5亿元,同比减少36.5亿元。 该季度,国内非金融企业部门贷款、国债、企业债和股票融资的比重为94.5:2.5:0.7:2.3,与2002年全年相比,贷款融资比重上升了14.3个百分点,国债、企业债和股票融资分别下降11.9、0.7和1.7个百分点。 直接融资比例不升反降 一季度,企业在股票市场上累计筹资205.5亿元,同比减少36.5亿元,下降15.1%。其中,包括发行、增发和配股的A股筹资100.5亿元,同比减少139.8亿元,下降58.2%;H股发行筹资4.48亿美元,同比增加4.27亿美元。 也就是说,我们一直积极倡导的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比例不升反降,而贷款形式的间接融资比重却高居不下。究其原因,另一组统计数据或许能有参考价值。 一季度沪、深股指在波动中上扬。3月末上证综合指数以1511点报收,比上年末上涨153点,上涨11.3%;深证综指以424点报收,比上年末上涨34点,上涨9%。但委靡不振的成交量却与上扬的股指严重背离。一季度沪、深股市累计成交6674亿元,同比减少1217亿元;日均成交119.2亿元,同比减少35.5亿元,下降23%。其中A股累计成交6561亿元,同比减少989亿元;日均成交117.2亿元,同比减少30.8亿元,下降20.8%。 证券市场中,一向有“什么都可以骗人,除了成交量不会”的说法,没有财富效应,信心尚未恢复,自然缺少资金参与。看来,在市场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大力发展股票等直接融资而分流储蓄,虽符合理论逻辑且又用心良苦,但却很难落到实处。 我国股市在一定程度上是靠资金推动的,近年来,降低利率、征收利息税、三类企业入市、保险资金入市、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使得股市资金供应相对充裕。 居民储蓄资金经过1999年下半年和2000年明显分流之后,2001年居民储蓄分流明显减缓,近两年,储蓄倾向更是显著增强。但储蓄资金进入股市不是无条件的,它取决于股市风险、投资收益以及银行利率水平,股票市场风险加大、投资收益下降是储蓄资金不愿入市的重要因素。 恐怕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股市积弊重重的各种问题,完善证券市场的制度化建设,才能真的“引得源头活水来”。(记者 单羽青/中国经济时报)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