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八面来风
张化桥:A+H可笑又有害 2005-01-25 09:19
21世纪经济报道/张化桥 中国股市的主板在香港,而上海和深圳开始变成了二板。这可能已经是一个事实。 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特别是大一些、好一些的公司开始把上市的首选地放在香港。那里程序比较简单,透明度比较高,监管比较严,坏人受惩处的概率比较高。尽管香港估值比较低,可是公司不需要等到猴年马月才上市。要配股、增发也不需要无期限等待。 时间就是金钱,中国的企业家跟外国的企业家一样,急需筹资来买时间,以便赚更多的钱,再用钱来买更多的时间,赚更多的钱……如此循环。而在国内股市,环环有高山阻隔。 在国内,尽管当局百般努力,阻止股市下跌,但现在股市仍然在五年的痛苦挣扎中跌到了最低点。假如我们政府永远停止新股发行或增发配股,让千百个焦急等待的企业们无穷无尽地等下去,会不会创造出一个健康活跃的股市呢?答案是否定的,B股已经被大家的好意弄得奄奄一息了,如果我们希望A股落得同一个下场,也是不难的。 当然,对于中国企业来讲,股市的主板究竟是在香港,还是在上海、东京或纽约都没有太大区别。 交易所就好像一家银行,而上市公司就好比银行的客户,交易所之间的竞争总对企业有利。 换个比方,交易所就好比汽车加油站,而上市公司就好比汽车司机。在哪家加油站加油都无所谓。 国内的交易所和监管当局就好比一个仁慈的银行家,总是坚持要用超低的利率贷款给企业,可是银行的资金来源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因为存款人都把钱取出来用到了高利贷市场。 政府和公众都须明白,政府无能力,也不应该托市。长期托市是不能的。这样的努力有害无利,自欺欺人。日本和台湾的经验足以说明问题。 怎样才能防止国内股市的快速边缘化呢? 首先,有些观念问题必须毫不含糊地澄清。 股市不是救济所,不是为国企解决人员安置或多年历史遗留问题的场所。股市没有政治色彩、文化色彩,它就是银行或加油站。银行是存款人和借款人的中介,而加油站是炼油厂和汽车司机的中介。交易所就是股民和股市的中介,它既不姓资,也不姓社。 其次,加强监管,但减少干预。 监管的核心是信息披露和惩罚坏人,特别要打击上市公司高管的欺诈,大股东从上市公司的偷窃以及券商及基金经理的不轨。但至于哪家公司什么时候上市,用什么方式或价格上市,与当局一概无关。如果一家破烂的和前景灰暗的公司想用90倍的市盈率上市,而投资者愿意用这样的价格买它,何罪之有?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我始终不敢相信我们的当局还在试图监管IPO的价格或市盈率。不管你IPO是什么价格,而到二级市场只能是千万个自私自利的股民集体决定。 股市的发展可以从经济生活的其他方面学到很多东西。要想发展经济(或股市),必须知道:规则越少,越简单,越好。高税率只能鼓励逃税,复杂的税制只能鼓励腐败,高关税只能鼓励走私和腐败。 日本、法国和德国的经济都分别比英国大多了,但为什么偏偏只有伦敦是金融中心,而巴黎、慕尼黑和东京都不是?语言、国家的开放程度、交易规则的清晰和透明是很重要的原因。 中国人的胆怯及货币、汇率的管制已经日益阻碍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国作为金融市场的小兄弟,有必要依赖外国经验、资本和人才。开放是繁荣之本,封闭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想把上海建成一个金融中心吗?强化法制建设是根本。 同时,要让外国公司、银行(及其雇员和家属)把上海当成他们的家。我们的税制足够公平、透明、友好吗?出现了生意纠纷,打官司容易吗?空气污染严重吗?有足够多的高质量的国际学校和幼儿园吗?资本汇出、汇入容易吗?新闻和媒体(信息)足够开放吗?能否随时找到懂多种语言的秘书和行政人员?财会和审计可靠吗? 上海,你有可能被远远地抛在背后!证券交易所再盖五幢大楼也没有用! 靠政策“死撑”只能导致股市的窒息和许多年的阴跌。有不少人呼吁,不准好国企出国上市!但是,你凭什么剥夺这些可怜的企业的基本权利———筹资权?把它们的手脚捆绑住,它们如何能与跨国企业竞争?不竞争,如何能繁荣和向上? 近来不少人要求中国公司在海内外同时上市:A+H。这听起来是一个爱国爱民的建议,但实为既可笑又有害的坏主意。国内A股有这样的消化能力吗?就算有的话,大股票都在国内上市,不仅会拖垮大多数中小股票的价格,也会拖垮它们自己的价格。最终结果是,它们在A股的价格反而会低于它们在香港的可能的价格。 海内外同股同价,听起来很美,但两个不同的市场注定只能有不同的供求和不同的价格。我真不知道当局会怎样协调两地IPO价格的一致。在IPO的当天同价,可在第二天就会有很不同的价格,这种协调有何意义呢?如果当局真的想同股同价,只有把资本市场开放,有何畏惧? 我们现行的制度不允许国人购买H股和红筹股,这只能怪我们的外汇管制。凭什么剥夺国人投资便宜得多的港股和土耳其、波兰股票的权利? 不要怪外国人或“汉奸”不安好心的唱空A股市场。好东西是说不坏的,坏东西也是说不好的。害怕有人抛空,不准有人唱空,实际上就已经显示了心虚,承认了我们的A股市场太贵。 (以上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为瑞银证券董事总经理、中国研究部联席主管)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