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八面来风
两颗“定时炸弹”引爆 云南证券实际已经破产 2005-01-15 13:54
财经时报/彭婷婷 孛丰谷 据了解,云南证券现有的债权人都是机构投资者,没有个人,现在清算组已经陆续收到债权人的债权申报;清理组一位工作人员称,现在清算的主要是以前实业投资的债权债务,股民保证金肯定不会受到影响 昔日人头攒动的云南证券现已是人去楼空。 近日,云南证券清算组发布公告称,因云南证券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数额特别巨大,证监会取消其证券业务许可,并责令其关闭。经云南省政府批准,云南证券清算组已经成立。“这只是2005年证券市场洗牌的开始,预示着今年会有更多的问题券商被关闭”。观察人士认为。 去年4月,证监会指定太平洋证券托管其所属证券营业部及相关经纪业务部门。据知情人士透露,云南证券已经资不抵债,按说可以宣布破产,现在对外还只能暂称关闭清算。“实际上已经被摘牌了,估计高层人士都会受到牵扯”。 托管后仍在正常上班的云南证券董事长铁振国、总经理孙国萍、副总经理聂愿牛、顾锐等人现在已经不见踪影。近日,云南股民纷纷来到云南证券原办公地,向清算组的人员打听自己的保证金是否安全。 两颗定时炸弹 “公司走到这一步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但在这16年的经营中,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一位在云南证券工作多年的员工称。 云南证券成立于1988年,历史虽长,但规模一直很小。其注册资本金仅有1.2亿元,在券商中属于不起眼的一类,下属营业部11家,其中9家在云南本地,北京、上海各有1家。 去年4月3日,一则突如其来的消息从证监会传出:“鉴于云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严重违规经营,为了维护证券市场稳定,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决定自4月2日收市时起,指定太平洋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托管云南证券所属证券营业部及相关经纪业务部门。”这则信息令股民的神经高度紧张,云南证券成为自2002年以来,继鞍山证券、大连证券、富有证券、佳木斯证券、新华证券、南方证券之后被关闭、撤销或接管的又一家证券公司。 据知情员工透露,1997年的一天,云南证券按惯例召开办公会议,主持人介绍完公司近期运营情况后,董事长铁振国尽管觉得数月来企业状况不太好,但仍满怀信心地突然提出,要投资 房地产业。而这个计划的支撑点,正是前期云南证券做了大量的国债回购,获得巨额的资金。“正是这一决定,为企业走到今天埋下了第一颗定时炸弹”。 本想在房地产上大捞一把,可万没想到遇上全国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损失惨重。面对败局,云南证券一位高层人士只用了“投资失误”来解释人们的疑问。可正是这次“投资失误”,为云南证券带来约2亿元的损失。面对各债主单位上门追讨债务,云南证券又一次为自己埋上了第二颗定时炸弹——挪用客户保证金。 平静收场 “现在清算的主要是以前实业投资的债权债务,股民保证金肯定不会受到影响。”清理组一位工作人员称。 据了解,云南证券现有的债权人都是机构投资者,没有个人,现在清算组已经陆续收到债权人的债权申报。云南证管办人士解释称,去年4月,云南证券的债务全部被太平洋证券接管了。云南证券曾经挪用的保证金,也全部由太平洋证券补足。“云南证券关闭后,市场没有受到影响,这与保证金补足有关系。” 在云南证券财物部工作的一位中层管理者透露:“公司高层曾经有过这样的设想:由第三方新设证券公司,由新公司收购我们的证券类资产,收购资金用于解决客户保证金缺口。我们变更为实业公司,承担公司其他债务。” 他同时介绍,“红塔证券在组建时,公司高层曾与他们谈过。红塔证券也想过以云南证券为班底进行重组,但后来考虑到云南证券的问题比较多,而且牵扯到大量挪用的客户保证金要补充,包袱比较大,最终另起炉灶。” 太平洋证券于2004年1月在昆明注册成立,为全国性综合类证券公司,消息人士称,作为山东入滇的外来户,它的成立之所以能得到云南省政府的支持,可能与其同意重组云南证券有关。 何去何从 此次被勒令关闭后,云南证券的招牌正式告别中国证券市场。“清算就等于宣布破产,在托管之时,太平洋证券对云南证券的结局似已心知肚明,拯救一个危机四伏的企业要比创建一个新企业难很多。”云南证券知情人士分析认为。 他称,面对云南证券的诸多问题,今后太平洋证券有可能采取的做法是烂摊子交给总部,证券资源拿在手中。因为曾在2003年4月15日,上海新世纪拍卖行对外公开拍卖云南证券在上海、北京、云南等地的5家营业部,其标的物是5家营业部的所有设备及证券经营资格。此次拍卖起因是该公司与黑龙江证券的债务纠纷,虽然以流拍告终,但上演一出破产戏完全有可能。 有分析师认为,作为证券公司,其投资原本就带有风险,1997年大量从事国债回购使其品牌声势达到顶峰,从资本运作角度来看,此时的云南证券应该是处于最佳卖点。但当时的管理层被利好预期所迷惑,加之其运作模式落后、经营理念非主流,使得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滑离了资本市场的最佳热点区。 这位人士同时称,云南证券做出如此敏感的决定,对时机和方式考虑不够细致,对可能发生的舆论和信任危机缺乏准备,以致于投资失败后,哗声四起,把自己弄成一个蛮横、急躁的形象。在危机已经显露时,缺乏理性沟通,任何出人意料的事都可能发生。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