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八面来风
调侃:阿拉一点不生气--上海陋习升级+搞笑版 [转贴
2004-12-03 22:52
|
调侃:阿拉一点不生气--上海陋习升级+搞笑版 | 发表者: 蓝思]
前阵子,听说网上一块叫做“上海陋习”的“版砖”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滚到了77条,滚到了100条。于是,兴致勃勃地慕名前去一窥叫骂上海人的“盛景”,看完热热闹闹的网人网语后,发现其中既有老调重弹,也有新锐点评,更不乏胡乱扣上来的帽子。在每半分钟便要爆笑一次地阅读完全文后,叫自己都惊讶的是,身为上海人竟然一点不生气。
诚然如今的上海承载了过多的赞誉,倒也绝不会为了几句批评而大动肝火。一来,全国人民对上海人的诟病从来没断过;二来,想是达到了宠辱不惊的境界。毛主席他老人家说得好:“有则改之,无则加冕。”上海人民记得最牢。
阮玲玉当年便死在了“人言可畏”这4个字上。当了明星,免不了要被人指指点点,若是被这一片口水淹死,那真正是自绝生路。对于上海这座明星城市而言,更是少不了趟着他人的口水走过一程又一程。俗话说得好:骂之深,爱之切。面对无爱之人,自然是连骂也不屑的。
编纂这部“精简版+升级版+搞笑版”的“上海陋习”,却是迎头接了网友们的“版砖”,甚至算是主动把自己打翻在地,抢先占据了“制低点”,让蠢蠢欲动者在继续开骂前压根戳不到上海人的鼻尖,叫他们“叉腰四顾心茫然”。我们上海人却趴在地上,以一脸“坏笑”迎人。
文/杨彪
帖子:夏夜在路灯下搓麻将到三更半夜,吵得附近居民无法睡觉。———阿毛爱女生
回帖:上海人向来把搓麻将作为“全民健身健脑运动”。不仅老年人喜欢搓麻将,连十几岁的少男少女也会“杠头开花”,这麻将桌上学问再大也是一张小桌面,4个人摸来摸去,怎么看搓麻将都太小家子气,想来表现赌神赌圣的影视作品那么多,就是没有动作温吞“搓啊搓”的麻将英雄。可恨许多高大英俊的男人。上海男人只要一上麻将台顿时委琐了起来,赖在牌桌上即便抬也抬不下来,更让人无法容忍的是搓麻将时那“稀哩哗啦”的理牌声,好像一只老爷水龙头做疏通工作,你以为里面干了,那水渣突然流个不停,你以为它要放个痛快它突然没声了,这样循环反复,让楼下邻居听得疲倦,却再也别想睡着了。
帖子:吃野生动物!别以为只有广东人会吃,上海人也不是吃素的!———阿毛爱女生
回帖:上海人如今吃得越来越生猛。算算上海人这么精明,居然肯大把花钱排队等吃靠臭水沟里细菌污秽喂大的东西,还自欺欺人地美其名曰“香辣小龙虾”。长相再甜美的上海美眉,当你面对她用个把钟头消灭一大盆“小龙虾”的时候,你脑子里想到的只能是“垃圾车”。
帖子:上海旅游团在飞机上总是大呼小叫,第一排的人说的无聊透顶的事连坐最后一排都听得清楚;行李总是不托运,大包小包把行李架和位置占得满满的。———你眼中的忧郁
回帖:上了飞机如此,下了飞机更糟糕。上海人到了外地城市后,更是很趾高气扬地埋怨:“哪能噶汰贝(蹩脚)!”惟恐当地人不知道自己是从上海来的,自以为上海人高人一等,这充分显示上海人无知的优越感。而上海人到了国外同样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阿姨,叽叽喳喳吆喝着拍照片,卖力显示自己出国有面子,恰恰这种不文明的行为使上海游客在别人的领土上“坍招势”。
帖子:在展览会上哄抢礼品!———参考消息
回帖:上海人看重的面子在“有揩勿揩”的揩油主义面前顿时沦陷。很多年前,一些大型展销会上,外国人常被上海人蜂拥而上哄抢小包装口香糖的场面吓得目瞪口呆。这么多年过去了,按理说上海人世面见得多了,可是哄抢免费赠品的陋习依然在各大商场、展销会上横行,据说好多人坐长途汽车赶到一家店里,花半小时人挤人就是为了能不花一分钱领一包洗衣粉,更有甚者还调度全家老小分头领,以便“积少成多”。朋友告诉我个笑话,说一名七尺男儿在某个大型商品促销活动中看见一群男女老幼推推搡搡排着不成形的队伍争领派送品,他也毫不犹豫加入队伍,凭着自己身强力壮很快挤到队伍前列,还大声阻止几位企图插队的妇女,当轮到他领派送品的时候恰巧领光了,在他强烈表示不满之后促销小姐只能从仓库里再找出一份送给他……当我听得不耐烦问他究竟领得什么好东西时,我朋友回答“卫生巾”。
帖子:男人细腻有余,阳刚不足。做饭洗碗,拖地洗衣,那是责任和绅士。可是到了单位很少有能胜任一把手的位置,缺少点胆气和魄力。宁可花个把钟头婆婆妈妈吵架,不肯像个男人样爽快打一拳。———东方语
回帖:上海男人对于在公共场合为了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架向来不避讳。可惜青筋爆跳吵个把钟头也不见拔拳,翻来覆去一堆脏话一点血性也没有,看得外地人恨不得替他们上去挥一拳头。其实我并不是助长暴力,只是觉得既然已经这么吵了就索性适度动一动肢体语言,那样能更快吸引警察来解决问题,冲突也不容易陷入僵局,环境噪音也能降低,交通堵塞也能进一步改善,血的教训也更容易让围观者受到警醒,上海男人也能少背一点“不够男人”的罪名。或者索性就不要吵。
帖子:女人柔媚有余,果敢不足。偶尔的依赖性可能是一种温柔雅致,可是多了娇气的发嗲就成了矫情了。“作”是上海女人创作的生动名词,比“野蛮女友”还难以捉摸。——东方语
回帖:上海女人全世界最作,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作”是上海女人用来对付全世界男人的致命武器,它的杀伤力使得“不要找上海女人做老婆”就跟“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一样让人慑服。上海女人的“作”显然是被上海男人宠出来的,本质上是心计与无赖的混合。更可气的是上海人还以此“赖计”为荣,把“作”吹捧为是“上海女人的魅力”。
帖子:一向节约的上海人吃自助餐时却比较浪费,为什么?——jessie
回帖:上海人只要一吃自助餐,就个个变成杂技高手,去看好了,无所顾忌一次取好多食物,把盘子里的食物堆得跟山一样高的,一定是上海人,因为不肯吃亏的上海人在吃以前,往往已经盘算好至少吃多少东西才能不仅把本吃回来还有盈余,最好的办法就是拿越多越好,于是很多人会不考虑胃容量无休止地拿,心想反正吃不了也是浪费人家的。
帖子:在马路上骂孩子,多不文明!——jessie
回帖: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条陋习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很多上海小孩缺乏良好家教,喜欢在公共场合对大人耍无赖提要求,而根本上是上海大人教育方法的失败。在公共场合高声骂孩子“小赤佬!”、“小众生 (畜生)!”的那些上海人,貌似严厉,其实行为的背后是一种过分自信的虚荣心,有当众“表演”之嫌,好像在向周围宣布:“看———我们家的小孩被我教育得多服帖!”另外,你去公车上听听那些妈妈喋喋不休训斥小学生的话:“侬哪能噶笨啦?看到老师么就是要讲好话要拍马屁!侬格种雀西下趟好做官啊?!……”站在这样的母亲身边,连我都脸红,真是觉得上海人的世故把小孩的天真也剥夺了。
帖子:事事爱围观的习惯是我对上海人最不上眼的看法。——nash
回帖:上海人爱看热闹事小,不敢声张正义事大。总是担心不法分子打击报复,所以,关于要不要在公交车上揭发小偷的问题已经在新闻里讨论了好多次,这在一些北方朋友看来是可笑的“看到小偷当然就抓啦!这个难道还要探讨?”“见义勇为”在保守的上海人眼里似乎是很危险的,遇到马路上有纷争,只会一声不响围观,比如有一次在市中心地带一个外地男人揪着一个女人打骂,打了她半小时满脸是血,周围不停有人说“作孽啊”就是没有人打110报警。这其实暴露出上海人公共意识薄弱、自私。
帖子:整天说“CENA”。——灵炅
回帖:虽说各个地方的人说话总是带有各个地方色彩的“标点符号”,可是上海人这个“CENA”似乎也用得太频繁了,好像不说这个字眼,整句话就说不下来。粗人说这个倒也罢了,可是一些外表斯文的有识之士竟然也像放鞭炮一样成天说,更可怕的是很多淑女也有这个毛病,试想当你带着一位温婉可人的女孩去见自己父母,当她安静坐在你父母面前,满脸娇羞,却突然生猛地蹦出一句“CENA!———手机没电了”,多煞风景啊。
帖子:上海有些女人竟然会在公共场合大声训斥、责骂老公,我就亲眼看到不止一次!——愤青
回帖:有一次与3位上海女士一起吃甜品,看见隔壁桌子一名孕妇与丈夫在合吃一份甜品(很有可能,那位孕妇不是上海人),我们3位女士立马义愤填膺了:“竟然在女人怀孕的辰光只舍得买一份甜品?!”“格种男人西西忒算了!”她们开批判会大概足足有一刻钟,最后结论是回去一定要引以为戒好好教育老公。上海女人不管年轻的还是年长的,对待男人的态度一样都是 “驯养”,调教男人似乎是上海女人的天职,经常看见上海女人在公车上或者饭店里为一点小事训斥男人,野蛮点的可能还要拳打脚踢点缀一番。通常男人俯首帖耳一句不敢回嘴,顶多反复默念两句“我晓得了呀,我错了呀!”有些甚至一面孔贼忒兮兮把这个当福气。这在外地朋友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他们想不通的重点不是 “上海女人怎么这么横”,而是上海男人怎么会这样心甘情愿毫无尊严地让女人践踏。
帖子:如是外地游客到商场买东西,看过了不买,或是买东西与营业员发生了争执,营业员的脸就很难看话也很难听,总是外地人哪能哪能,忘记自己的根源也不是上海了。———你眼中的忧郁
回帖:一直说上海的服务行业好,其实真正服务态度好的都是外地来打工的服务生,去高级商场或高级饭店领教一下吧,那里的营业员都是上海人,他们身上更多表现出的不是跟国际大都市合拍的高品质服务,而是满脸冷漠的势利,他们的笑容往往只针对外国人或者看起来有消费水平的顾客,对于那些衣着普通或者外地口音的顾客,他们大多冷眼斜视,如果顾客试过衣服后不买,就好像欠了他们钱一样被抛白眼。有台湾来的朋友告诉我她最怕走过那些高级化妆品专柜,那些柜台后的女孩看顾客的目光好可怕,简直像飞机场的安检一样在检测你是否买得起。
帖子:就连交警都崇洋媚外!
外国人车子开错地方,有的连驾照都不收,跟他说两句就放行了,要是我犯了同样的错误,不但一顿臭骂、罚款,还要扣两个月的驾照!——愤青
回帖:这种说法太过偏激。你遇见的只是少数情况。上海的交警绝大多数都是好的。不过上海人崇洋媚外在全中国最严重,在北京、香港、台北、青岛、广州等任何一个别的城市,都看不到外国人在上海时那种特别嚣张的气焰。尤其到了周末去茂名路、新天地、衡山路等酒吧区,那里很多外国人脸上那种喧宾夺主的得意表情让国人看了郁闷。上海人只要一碰到外国人,就自觉矮了几分似的,友好对待外宾当然是好的,可是“宠”得过度,性质就变了。
帖子:女孩子喜欢傍外国人,有的花季美少女以嫁给美国胖老头为荣。——愤青
回帖:曾几何时,上海女孩子找个外国人做男朋友是件很时髦很光荣的事情。但看看那些外国人身边的上海女人,大多是长得黑漆漆五短身材又着装暴露的,真是觉得她们得身体力行地混淆左右了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审美判断。
帖子:讨厌那些个操散装英语的人,老是一句中文中夹带好几个英文单词,难听死了,为了表明自己如何懂英语吗,帮帮忙了,真的和外国人说的时候你能用散装的吗?———mablewang
回帖:上海男人有点年纪懂两句英语就装“老克勒”。“老克勒”被上海人用滥了,现在一听到“老克勒”就烦。时尚弄潮儿心里的“老克勒”实在是一个“粘着假胡子”扮深沉的小白领,是一个假想中的“小资情调”,这个原本有几分经典意味的称谓现在已经沦落为一个便宜货。上海男人只要有点年纪只要开几句英语端杯红酒就扮“老克勒”,最可恶的是一档深夜电视节目,里面那个主持人表演欲异常强烈,拿捏着话剧腔扮“老克勒”简直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伸长脖子作痛苦状,他非但让大批市民晚上睡不着觉,还给上海男人带了个坏榜样。
帖子:现在到处都在提倡讲普通话,但是很少上海人能够做到。
有一次我在出租车上和老公说普通话还被司机用上海话插嘴,说你们外地人怎么怎么样的,实际上我老公是上海人。
———dinahzhang
回帖:谈到普通话的表现,上海人还真算是好的。一桌上海人吃饭,即便有一个外地朋友在场,肯定用普通话交流;而同样一桌上海人吃饭,如果有两个广东人在场,他们之间肯定用粤语交流。然而上海除几家大公司外,大部分出租车司机的服务质量不高,他们总是反应很慢,很多人对交通并不熟悉,有些是真的不熟悉,有些明显是装的,如果乘客讲普通话那就更是装聋作哑了。经常你跟他说去什么路要他怎么走,一句话要说三遍,他不吭声好像是听进去了,开着开着就自说自话兜了老大一个圈子,等你光火了改说上海话责问,他才仿佛刚刚醒过来支支吾吾强词夺理。
帖子:喜欢抖脚。——麦太太(麦兜他妈)
回帖:香港动画片《菠萝油王子与麦兜》中的麦兜小猪有抖脚的毛病,抖到后来还跟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做同台“协奏”。很多上海人喜欢抖脚的毛病却永远上不了台面,真的很难忍受一位衣冠楚楚的先生坐下五分钟后开始腿部狂抖,好象下肢装了个震荡器。不仅上海男人有这个陋习,很多看起来很雅致的女士,站着很有气质,坐下一聊天,开始抖脚了,而且通常越是聊自己熟悉的话题,抖脚的发生概率越大。据说这样是为了缓解压力,但是视觉上实在不雅观。
帖子:太喜欢搞速成,从“闪婚”到“匆离”,花样百出。——申江服务导报
回帖:上海人尝到了“三年大变样”的甜头,做什么都奉行速成,据说上海人造一幢房子的速度,相当于法国人修一排台阶的时间。至于日常生活就更追求快捷了,吃东西要快餐,学外语要速成班,相亲也时兴5分钟制的速成俱乐部,但是生活中太多的速成带来的结果是没有营养,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是如此,这样下去,上海离全世界“最没有文化的大城市”应该不远了。
帖子:上海人说话嗓门太大!有些上海人喜欢自比巴黎,拜托了,就算你全身上下巴黎名牌,一张嘴不就露馅了吗?巴黎人有你们这样说话像吵架的吗?——归国华侨
回帖:大概没有一座城市像上海这样动不动把自己比作是另一座城市比如巴黎、香港。虽然说上海近些年发展很快,跟国际拉近了距离,但是这样经常在本地媒体上拿自己跟他城“拉上关系”实在有“牵强”之嫌,就好像是一个歌手,唱得其实不错,但是拼命宣扬自己是“小张惠妹”,那么怎么着她都是货真价实的冒牌货,失去了自己应有的价值和个性。更何况细究起来虽然上海很多硬件设施跟上了,但是软件方面市民素质还有待提高,跟巴黎差得远呢。当然在脏乱差方面,上海比巴黎还好些。
帖子:从前面的帖子看,绝少有人愿意回应主题,大多数人都在回避。
所以我提出一条,不愿意听到别人说上海人的缺点,就是上海人的陋习。这种习惯往往通过看似狂妄自大的姿态表现出来,其实反映的是一种缺乏自信。
———rake99
回帖:胡说!其实上海人老油条惯了,皮厚,被全国人民骂得再凶,他也照样我行我素不会真的动气。看看上海人被全国人民骂了那么都年了,还不是照样和他们称兄道弟和和气气吗?想到这一点,真是恨铁不成钢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