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八面来风
高盛:再次调低05年中国GDP增长率 风险增加 2004-09-24 08:05
近日,高盛公司中国经济学家梁红发表最新研究报告。报告认为,尽管经济实体及货币供应和信贷的增长速度都在放慢,但中国仍处于宏观调控的关键性阶段。为使宏观调控政策能达到既控制经济过热,同时又避免硬着陆的双重目标,中国的政策选择应迅速从行政控制转向市场调节,近期内,政策向利率和汇率等更有效的调控手段转变的可能性还很大。如果政策调整被长期拖延,2005和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风险都会大大增加。 下调对2005年中国GDP增长率的预测到8.1% 报告中,高盛公司再次调低了对2005年中国GDP增长率的预测。今年4月下旬,鉴于2004年第一季度的各项数据好于预期和一些紧缩性政策的出台,高盛曾将中国2004年GDP的预测从9.5%上调至9.7%,而将2005年的预测从9.2%下调到8.3%。现在,高盛预计明年外部需求将呈减弱趋势,因此将2005年中国GDP的增长率的预测再调低20个基准点到8.1%。 高盛认为,2005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强劲、稳健的增长,也就是说经济不会硬着陆,但与2004年初的迅速增长相比会有所减缓。强大的内需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与投资相比个人消费所发挥的作用将日益加强。 行政措施被用来调控经济,风险越来越大 报告指出,四月末以来,大量行政措施被用来调控经济,政策性风险变得越来越大。但同过去相比,现阶段政策调控实施较早,高盛认为,因为政策失误而导致硬着陆的风险还没大到让其改变基本观点的程度。五月以来的有关数据证实了这种判断,市场四五月时对于在短期内出现硬着陆的担忧有些过火。因为中国的进口需求仍然保持旺盛,个人消费也正在拉升,投资过热已经有所调整并在逐渐减缓。 中国仍处于宏观调控的关键阶段。就是说,中国还不能肯定的说现在已经成功地走上一条实现经济软着陆的道路。目前对中国而言,减少行政干预,寻求一条以市场为基础的、能够切实有效地抑制经济过热的途径已迫在眉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以来的一年里,利率和汇率都没有任何变动,而结果是银行信贷的环比增长率由2003年10月份的32%降到现在的不到10%。经济和信贷的明显收缩完全是行政干预的结果,这不仅增加了经济硬着陆的风险,而且牺牲了效率。 报告列举了这些风险的所在: 首先,行政控制增加了调控不当的可能性。就是说,可能会由于控制过度而导致意外的经济硬着陆。其次,行政性的紧缩政策可能只治标不治本,即它并没有解决经济过热的根本原因。长此以往,政策的实际效果将大打折扣。最后,从较长一段时期来看,一些行政干预措施的实施似乎与中国全力推行市场经济的初衷背道而驰,这将导致潜在的资源配置不当,扭曲经济激励机制。 换句话说,虽然行政措施已在短期内使政策制定者达到了一些经济调控的目标然而,既要保持经济调控又要避免过分挫伤经济增长动力,必须通过利率和汇率的调整,实施一种更高效的政策组合。 寻求以市场为基础的、能有效抑制经济过热的途径迫在眉睫 报告认为,要使人们对中国经济前景持更为乐观的态度,中国应采取以下的政策调整措施: 1、应尽快减少行政干预,货币供应和银行信贷增长减速的趋势必须得以扭转,以避免过度挫伤经济增长的势头。 2、在货币供给和银行信贷将出现回升的迹象时对利率进行50到100个基准点的调整。同普遍认识相反的是,因为中国是世界上企业负债率最高的国家,利率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当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3、引入更富弹性的汇率管理体制对确保中国的宏观调控顺利进行意义重大。尽管与今年年初相比对人民币升值的期望有所降低,但如果仍实行人民币钉住美元的货币政策,随着中国经济变得更富有更国际化,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复杂性在短期和长期都会加大。 4、2005年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投资者应该关注的几个数据 报告建议投资者,未来的几个月,密切关注中国每月公布的数据。 高盛预计,今后几个月经济活动数据同比增长率进一步放缓,而环比增长率趋稳。广义上的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的持续减少值得关注。这是在调节银行信贷方面行政干预过度的表现。目前货币供应和贷款增长率已经远远低于年初中央银行定下的目标。如果在今年第四季度,货币供应仍继续减少,明年下半年出现硬着陆的风险将会大大增加。因此,有关货币供应和银行信贷方面数据的变化将成为关注的焦点,因为它们标志着收回行政手段的成效如何。 在评估通货膨胀对整体经济所带来的压力时,CPI和生产价格指数仍然是非常有价值的重要参数。过度的依赖行政手段的调控使得政策传导的机制和力度都很难准确估量,这些都将继续给短期内通货膨胀的预测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即使货币供应可以有效地得到控制,迅速攀升的货币周转率依然可能导致短期内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由于国内居民是银行存款的主要持有者(中国广义货币的储存量约占GDP的190%),并且他们规避通货膨胀风险的手段非常有限,如果实际利率长时间为负,通货膨胀的预期可能进一步攀升。(单羽青/中国经济时报)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