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息”之评价,本栏认为----“加息”已经一定程度事先消化、加息纯属“炒作”可能性较大、加息对于经济发展和老百姓“有百害无一利”、不断鼓吹加息似乎“别有用心”!
(一)央行与加息
年初,关于加息与否,央行某负责人强调,一旦CPI超过5%,加息就将成为事实,但目前已经连续好几个月CPI超过5%,不仅使得存款利率成为负利率,贷款利率也与此持平了!但央行至今没有采取加息的举措!这说明央行在此事情上的慎重态度。
此间,我们发现,世界上好多国家已经采取加息动作,惟有以前外部呼声最高之中国-----宏观调控行政手段未见明显放松,但市场化手段包括利率并未使用或率先走高,甚至目前暂时也还没有明显动作,这就使得那些不断鼓吹加息的人心里不舒服!
炒作风气近日升温,大有加息呼之欲出态势。
按理,中国经历了长达11年的低利率时期,完全有理由顺应潮流进行加息。
但事实上,却见使用过多行政手段,而不愿意使用利率手段。其实这是另有原因,或者央行具有某种底线。
今日媒体报道央行行长周小川强调现在谈论加息还为时尚早。意思更明白不过,需要等待8月份数据出来之后(大致在9月13日公布),或者央行深知加息意味着什么?
(二)加息利弊谈
近年国债市场一度走低,引来国人抛售,但日资等外资银行却大肆买进;另据称,去年不断加码进入中国A股市场的QFII毫不隐晦其进入A股市场的原因之一就是赌人民币升值。
由于我国政府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态度谨慎,不少外资失望出走,但仍有不死心的资金盼望“天上掉馅饼”,尤其是美国率先加息之后,舆论更是对于中国加息认为是必然---最终只是时间迟早问题。
可见,若加息就会有利外资进入中国市场进行套利操作。也显然,加息只是对于外资更有利。
而假如加息,存款利率变动的可能性不大,若变动,对于银行不利,这样一来银行就会增大对于储户的利息支出,加重已经困难重重的银行负担;或者又如选择贷款利率提高----此加大企业融资成本不说,也对于刚刚近年兴起的汽车消费、房地产消费不利,因为近年这两项消费热潮,本来就是银行推波助澜的结果:他们本意是增加新贷款,来冲抵老的不良贷款或者呆坏帐等(做大分母,减少比值),如果仅仅只是为了调控而调控,使用这种市场化手段,表面上更合理或者公平,但事实上,银行不会傻到自己给自己又增加麻烦的地步。
所以,国家在宏观调控之中大量使用行政手段,不惜冒着被外界人士指责为非市场化手段(或者“与储户争利”)如此用之?----显然是有苦衷而已。
至于,某些分析利弊的观点谈到----
加息可能抑制房地产投机,那是无稽之谈,因为炒作房地产的人,钱多得不得了;真正加息,苦的是一般百姓!
或者加息有利银行,那也是“单相思”,因为,银行还想借发放新贷款冲抵老贷款之呆坏账呢!“加息”等于“杀鸡取卵”,于人于己都不利!
至于加息有利储户,试问,国家经济发展不快,老百姓就业就会受影响,如果长远利益没保障,眼前丁点利益增加,谁看重?!
总之,在一个人均GDP十分落后,(按照前期某深度分析和研究文章观点),因为制度成本高企,导致人们越是勤奋,反倒可能越贫穷的阶段,过分强调加息等市场化作用,等于“隔鞋挠痒”,不顶用!反而加大企业负担或老百姓压力,却只能更有利于境外套利投机资金。或者给境外资金以更多投资机会,却剥夺了国人起码的平等机会。
所以,拼命鼓躁“加息”若非无知,就可能是别有用心?
(三)“加息”已经经过“时空消化过程”,过分熏染,纯属炒作!
当行政调控手段充分实施后,我们发现,几大过热的行业增速的确有所减速,反映降温效果明显,但新老制约因素却不断出现或继续存在,比如石油价格仍受制于国际因素,难以摆平;相关行业价格又有所回升,“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仍阶段性突出,同时“关停并转”的结果,也使得局部效益递减、就业形势受到影响、企业融资难度加大、资本市场持续低迷、不少非银行金融机构生存困难、社会矛盾局部激化等等。这说明,即便是行政手段,也使得经济发展负面效应显现,如若采取表面上合理实际影响却更深远的利率举动,则无疑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因为,经过前一轮长周期宏观调控之后,目前消费仍不畅,加息实际对于老百姓生活更不利。甚至会增加银行新的经营风险。
过分熏染或炒作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当然,股指或股价已经于今年年中对于加息有预期或者“时空消化”,不说加息难成事实,就是成为事实,股市届时也未必真跌,反倒有利空出尽的姿态。
当然,这并不是说“加息”对于中国经济和老百姓生活没有影响,而是强调其时间点上刚好吻合。
(后记:加息绝对是利空!但未必一定短期内都是利空,因为市场已经局部或者阶段性消化,属于时间点巧合和对接,若公布之日,反倒能上涨!或者于国于民,从长计议,局部小利之加息,应让位于国家以发展为大义!请慎重从事,“不要加息”或者“不要炒作加息”。
(为高效增加财富出谋划策,助猴年吉祥如意、功德圆满、美梦成真!中国电信鲁晓云168声讯专线:16883099,外地前加021;鲁晓云工作室及晓云财经网咨询电话:021-50827099,E-mail:lxygzs@21cn.net,信函地址:上海邮政126-003号信箱,邮编200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