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雨-----
沪上有一个话题,那就是“人工降雨”,媒体炒作了很久,但总体属于雷声大,没有雨点,直到季节入秋之后,于8月10象征性地进行一下,但据称效果不好,原因是气候变化不佳,解释称,这只是试验才刚开始。还是使人纳闷?!-----天气已经明显降温,再来人工降雨何益?
其实,在“人工降雨”成型之前,据说是有一些难题:最突出的是“人工降雨”需要几地协调,但还是有一个问题,就是“云头”控制问题,比如甲地实施人工降雨,结果“云头”却到了乙地,如此不是白忙活一场?本着“肥水不入外人田”的意图,当然,是需要考虑一番的;再者就是害怕失败,这样,老百姓有怨言,媒体也会大放微词,具体单位也会“吃罪”不起,所以也慎重从事!
不管怎样,历史在进步,有总比没有好,总比我们的祖先要先进或条件优越:古时的人们没有电扇、空调、更哪里来“人工降雨”?从这点来说,是一大进步!所以“人工降雨”对于人们来说总体虽没解决多大问题,也足以让人们再一次大开眼界吧!因此,“人工降雨”即便是来得再迟一点也不妨碍,只是天气炎热时,没有什么是“及时雨”,现在“条件具备”了,雨开始有希望下了,但不知是:人工降雨的效果好?还是自然天气本身到了该下雨的时候了?-----据称,最近两天,申城将迎来台风,随之而来,会出现降温和降雨。……。
消息面或者政策预期-----
记得1994年起等好几年,证券市场之“政策市”明显,而且发生多次政策干预市场的印象,大致是市场低迷时,管理层出面安抚、鼓励做多;继之,当市场投机过度时,则管理层出面予以严厉指责;虽说,此计划经济色彩浓厚(比如涨得刚起劲就被浇水,跌得刚开始也就被喝止),如此一度被市场人士埋怨,但时至今日,人们甚至觉得过去之政策市,起码还具有较浓厚的“人情味”或者更容易把握,而现在,人们把握政策面往往需要“猜迷语”。
近年之政策调控,大意也经过了这样几个过程,政策出台不是“雪中送炭”但能“锦上添花”,比如市场2002年初,出现“第一个底部”时不见政策出面吹风,但第二个底部出现时,则政策面出台利好,一下子市场打出上涨气势,说明政策威力显现----但也表明政策出台也怕失败或者效果不好。但管理层每每“锦上添花”的事情,也使得人们感到费解,比如关键时候不见利好,末了,技术图形已经非常清晰,政策面利好则呼之即出:更多时候股价已上涨好大一截,“锦上添花”使市场加速见顶或摸顶,使得完全与政策面合拍的投资者被暂时套牢;这说明政策面主观上愿意行情更火爆之时,客观上却未必尊重规律,却加快了市场顶部的形成,当然,也许政策被“市场主力”作为套利工具。如此,人们尚可予以理解:毕竟市场就是市场,不可能喊“各就各位预备跑”----大家高度一致,如果是这样,也真的不叫股市了----因为,万人之心思才集合股市!!!
而今,人们甚至逐渐感到遗憾:政策面出台之“背景和情景”处在动态变化中:过去先是“雪中送炭”、其后是“不搞雪中送炭、但仍有锦上添花”、再其次是“前两者”都没有了,而是着眼于强调或名曰不调控指数或升跌等“不作为”(投资者必须自己负担涨跌责任)、更甚之“进行政策套利”!
具体对比一下:
“雪中送炭”:计划经济色彩浓、但毕竟还很有人情味;
“锦上添花”:计划经济色彩淡了,政策初期威信具备,其后则被人们批评,但最终结果还好;如此虽然部分反映慢的人容易左右挨耳光,但时间长之后会让这部分人最终有好结果,比如1999年“5.19”行情发动之后“人民日报社论”刊发,鼓励人们参与恢复性行情,许多人被套,但到了2000年,不少人甚至还大赚一把);
不调控指数或升跌等“不作为”:事实上大扩容或者大监管压得市场生存空间狭小,甚至使人感到喘不气来,如此之作为难道公允?
“政策套利”---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名为安慰或优惠,实际却另有平衡对冲,比如市值配售一度被市场认为是大利好,不想却被进行套利,以此作为大量发新股的“润滑剂”(这哪里还有什么人情味?)
----虽说市场经济的瓶盖与计划经济的瓶子总是难以相配合:计划经济效率低下但具有温情、市场经济效率高但缺乏人情味,我们大致更像是以市场经济之“名”在行计划经济之“实”、显得不伦不类。
为“三公原则”,至少政策调控要考虑因时、因地、因环境制宜至少具有足够的人情味。缺乏人情味,效率自然低,这是辩证的。
当然,投资者也应学会自己长大!
(后记:加入WTO后,每个公民和投资者应学会在“开放和市场竞争”中的环境长大,适应调整或国际规则、充分挑战自己或环境;另一方面,政策面也不能厚此薄彼,应创造公平竞争和合理秩序。维护“三公原则”。并且不能以牺牲发展来换来规范与国际化!)
(为高效增加财富出谋划策,助猴年吉祥如意、功德圆满、美梦成真!中国电信鲁晓云168声讯专线:16883099,外地前加021;鲁晓云工作室及晓云财经网咨询电话:021-50827099,E-mail:lxygzs@21cn.net,信函地址:上海邮政126-003号信箱,邮编200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