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经济动态 >> 行业及区域经济动态
宏观调控紧锣密鼓 不良贷款雪上加霜? 2004-05-24 09:04
记者 浩民 叶再春 铁本成了银行的痛 距离江苏常州市中心约40公里的春江镇(原魏村镇)铁本临江钢铁基地,如今已是一片寂静。一大片平整的土地上,只剩下5座已建成的高炉耸立着,两座上千米长的由江边码头到厂区的大桥桥墩矗立在江堤两边。工地周围,随处可见房屋拆迁后留下的痕迹。 萧条荒芜的场面让人很难联想到,这是一个设计生产能力840万吨、概算总投资105.9亿元人民币的大型钢铁联合项目。就在一个多月前,这里还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在这里,已经投入了20多亿元建设资金。“五一”节前,轰轰烈烈上马的铁本项目因违规建设被国务院勒令叫停,包括公司法人代表戴国芳在内的相关人员,因涉嫌经济犯罪已被羁押。 国务院检查组的调查显示,截至2004年2月末,中国银行常州分行等6家金融机构对铁本公司及其关联企业合计授信余额折合人民币43.39亿元,其中25.6亿元的银行贷款已实际投入到项目中。 常州市银监局局长陈中云介绍说:“6家银行涉及铁本项目的贷款有160多笔,其中中国银行常州分行最多,有五六十笔。”据统计,中国银行常州分行对铁本的授信敞口金额达16.38亿元。 如今,在厂区指挥中心二楼的墙壁上,贴着两张落款时间为5月8日的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法院的公告,其中一张内容为:法院于2004年5月8日依法受理了债权人中国银行常州分行申请铁本公司破产还债一案,铁本公司所有债权限人在三个月内向法院申请债权。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定于9月15日召开。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已实际投入的25.6亿元贷款,十有八、九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成为6家银行账上新的不良资产。 当地一位村民说:“为了这个铁本,我们几千农民的家没了,地毁了,银行几十亿元投进去了,干部也受处理了……铁本真是让方方面面都贴了本。” 调控让不良贷款隐患凸现 铁本事件,是今年3月以来,决策层对经济过热领域宏观调控的一个典型。 人们在为决策层防止经济大起大落所作出的努力叫好时,也有点担心。在紧锣密鼓般的宏观调控措施下,固定资产投资、过热行业受到了遏制,但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有可能成为调控最终“埋单者”———不良贷款更加表面化。 正如国际权威评级机构穆迪投资近期在其报告中所指出的,“中国政府因担心经济过热而试图放慢贷款增长速度,可能导致中国的银行坏账增加。” 这份题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及对中国银行信贷影响》的研究报告称,中国出于对经济过热的担忧而实施的控制信贷增长举措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在贷款增长放缓可能导致经济降温的同时,也可能导致银行资产质量出现问题,银行收益可能下降,坏账将增加。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面对宏观调控“重手”,商业银行如果不能做到未雨绸缪,提前为相关信贷资产特别是存在停建、缓建风险的项目贷款做好及时的应对方案,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五一”长假前,中国银监会发出通知,要求各商业银行“对于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以及未按规定程序审批的项目,一律不得发放新的贷款,已给予授信和已发生贷款的要采取适当、稳妥的方式予以纠正。” 节后,国家发改委又联手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要求对属于禁止类的建设项目,要按规定坚决停止建设,已建成的要坚决淘汰、依法关闭;各金融机构要立即停止各种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对已实施的项目授信要采取妥善措施予以收回。 一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部的人士坦言:“对于过热行业项目,银行肯定是不会发放新的贷款了。而且各家银行都在通过上收审批权限等措施,严格信贷管理,控制风险。但是,叫人头疼的是,对于已经投放的过热行业在建项目贷款,怎么处理,实在无法可想,只有等待国家有关部门新的政策出台。”他说,银行既不能不发放,也不能提前回收,因为相关合同上白纸黑字写得很清楚,银行不贷或少贷都将有违合同,违约责任难以规避。 有熟悉银行业务的人士告诉记者,按照惯例,出于当年财务上的考虑,银行一季度新增贷款一般是去年年底储备的项目和客户,在年初集中投放。 统计数据显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今年一季度的贷款余额还在不断增长:工行各项贷款增加777亿元,农行贷款增加1617.07亿元,中行人民币贷款新增1188亿元,建行本外币贷款余额比年初新增570亿元。 这些贷款项目获批的时候,经济过热的论断还未成定局,信贷决策者也难以预想到当前的宏观调控的局面。这其中,恐怕不少贷款额度已经进入被调控的产业,面临停建、缓建风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分析认为,目前的投资通常是大规模、分期进行的,如果在已投入前期资金之后进行严厉的紧缩,银行极有可能形成新的不良资产,此时银行体系承担了经济紧缩的风险。他说,目前对钢铁、水泥、电解铝三大行业,以及其他一些行业的资金,其投资资金中涉及的不仅是政府资金,更多的是企业自筹资金,相当比率是银行贷款。据调查,投资于钢铁的资金有76.1%是企业自筹资金,财政资金仅占0.63%。 来自银监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9.15%,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7.12%,这都大大高出国际排名前100家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2%—3%的水平,而且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反比年初增加了4.7亿元。商业银行面临的形势实在不容乐观。 巴曙松建议,政府有必要考虑,如果通过限制银行贷款的方式来对过热行业降温,那么目前的在建项目将使银行无法收回贷款。当前要强调强化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防止2003年以来的高速信贷投放,在经济周期的回落阶段形成新的大规模的不良资产包袱。 走出放乱收死的怪圈 有专家认为,“调控前,各地争先恐后地上项目;调控后,不良资产达到高峰”,几乎成了每次宏观调控的必然过程。这种“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现象,更多地凸显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程中,有许多深层次的体制性障碍尚待突破。因此,在加强政策调控的时候,从根本上来讲,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造成当前一些行业投资过热很重要的因素,是某些地方政府行为人为扭曲了项目投资的成本收益比。 据对一些钢铁投资增长最快地区的调查了解,许多企业家之所以积极投资钢铁等行业,一方面是市场价格走高,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在土地、税收、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倾斜政策。在企业家看来,当前投资钢铁等行业确实是见效快的投资,常常是一年建厂、二年投产、三年回本。 这样的投资回报率,即使采取审批管制等措施,有一些地方依然还是可能设法投资钢铁,同样,商业银行也因这些项目的高回报率而把它们视为“香饽饽”。 而地方政府之所以热衷于上项目,实际上也与当前的财税体制的导向有关。地方政府一上项目就可以增加税收,当然会投入最大的热情、动用各种公共资源来促使企业上项目。 此外,商业银行与真正市场化的货币金融企业相比仍相差甚远。用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首席经济学家陶冬的话讲,“银行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个自主调控、评估信贷风险的机制,因此让它自我约束,目前看来还不太可能。”符合现代银行制度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建立,也就谈不上与之相适应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机制。 据常州金融部门一位人士分析,包括中行在内的6家银行同时身陷铁本漩涡,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机构不重视贷前审查和贷后监控,以为地方政府支持的项目就可靠。 经济学家吴敬琏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不同场合多次表明这么一个观点,要把主要的力量用在完善市场机制上,这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办法。(中证网)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