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
相关文章
  • 多部委密集发声 2024年稳增长思路明晰 (2024-01-11)
  • 上海发布促进股权投资高质量发展“32条” 大力推动S基金发展 (2024-01-11)
  • 证监会研究明确外资适用特定短线交易制度 便利外资投资A股市场 (2022-10-16)
  • 信息量很大!商务部回应美方通过《通胀削减法案》!外国投资者持续看好中国市场 (2022-09-23)
  • 再提经济大省挑大梁!国常会明确: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四季度货车过路费减免10% (2022-09-23)
  • 国务院常务会议最新部署!五大措施促就业创业 促消费有新举措 (2022-09-09)
  • 国务院减税支持创新:研发费用税前扣除提至100% 企业购置设备可加倍计扣 (2022-09-09)
  • 深改委会议要求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2022-09-07)
  • 5家中国企业启动自美退市 证监会:上市退市属资本市场常态 不影响继续融资发展 (2022-08-14)
  • 个人首套房商贷利率下限调整 (2022-05-16)
  • 中财办、发改委、央行、商务部齐发声!力争上半年落地已确定政策 全面加强基建! (2022-05-13)
  • 国务院最新部署 再向中央发电企业拨付500亿元可再生能源补贴 (2022-05-12)
  • 重磅!一行两会同日发声 涉及货币政策、房地产、平台经济等 (2022-05-05)
  • 《关于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后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 (2022-05-01)
  •  


    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经济动态 >> 行业及区域经济动态

    经济学家把脉中国经济

    2004-03-04 09:23



        

         记者 尹涛 浩民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关口,这就要求对经济走势判断准确、调控得当。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把握宏观政策走向,出台调控措施?让我们听听“两会”代表、委员中的5位著名经济学家最新的观点。他们是: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刘仲藜,副主任厉以宁、吴敬琏,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陆百甫和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张卓元。

        经济是否过热

          厉以宁:当前经济大体稳定,投资基本正常。根据2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经验,过冷、过热都不利。在当前的情况下,应该说,中国经济是“怕冷不怕热”。稍微热一点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如果经济一冷,什么问题都要出来。过冷、过热都需要防止,稍微热一点,没有太大的影响。

        经济运行像开汽车,刹车容易启动难。刹车很容易,应付“热”有办法:信贷一紧缩,财政一压缩,马上“热”就下来了,对此,我们是有经验的,而且政府在这方面是主动的。但经济如果冷了,要想启动,就难了。因为冷的结果是失业增多。于是老百姓就不愿意多花钱,他们不买东西,政府一点办法都没有。

        张卓元:一些统计数据表明,经济出现了过热的倾向和苗头。经济是否过热是个总量概念,200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在投资和信贷方面增长速度过快,表明经济总体上出现了过热倾向。用局部过热的说法不能准确描述问题所在。 回顾历史,中国经济最忌讳大起大落,而经济大起是大落的原因,每一次经济大落的前面肯定是大起。因此,我们在经济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时,更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谨防经济过热和经济大起后带来的大落。

        陆百甫:当前经济总的来说运行正常,但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重视,需要进行“适当适度”的微调,不踩油门,也不踩刹车。如果问题处理得当,我国经济可以沿着良好的势头继续推进;如果处置不当,经济发展可能“卡壳”,甚至出现“滞胀”。当前的宏观经济调控,要有两种准备,既要防通货膨胀,又要防通货紧缩,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否则,不仅当前良好的发展势头会受到破坏,而且要有3—5年经济才能再缓过劲来。

        贷款增长是否过快

         刘仲藜:去年信贷新增2.99万亿,同比多增1.07万亿,M2增幅高达19.58%,是否就说明货币供应量过多?需要具体分析:第一,到年末出口退税额累计拖欠3200亿,这笔资金本应从国库出,由于国库拿不出,企业要获得再生产资金就要持出口退税证明到银行进行抵押贷款,于是银行贷款增加了;第二,近年我国不断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使资金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资金的占用量不断增加。如建一个钢铁厂和建一个服装厂投资差距很大,生产一套西服和生产一部汽车所占用的资金量是大不相同的。所以要对货币供应量增加的结构进行具体分析。

        厉以宁:去年带动经济的重要因素是房地产和汽车销售,而房地产和汽车销售主要靠消费信贷实现。否则,经济不可能被迅速带动起来。另外,尽管贷款同比增长了1万多亿,可是居民的储蓄存款也增长了1万多亿,现在人民币的储蓄存款已经超过了10万亿,大量的钱还往银行里存。

        吴敬琏:所谓“过热”是一个宏观经济的总量概念,即社会总需求过量增长,超过了总供给增加的可能。这里说的需求是指购买能力的需求,因此,总需求的增长通常用货币供应量、特别是广义货币(M2)的增长来表示。东亚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为了扩大内需,国家采取了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M2的增长率从2000年的12.3%逐年上升,每年大约提高2个百分点,到去年第二季度以后货币供应量一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货币超量供应的结果,是市场购买力大增,经济变得愈来愈“热”,各种资源瓶颈开始凸现。

          通胀压力有多大

         刘仲藜:我国连续多年M2远高于GDP增长,但没有引致通货膨胀,还总怕通货紧缩,每年发1000多亿国债来拉动,这里的因素很值得研究。过去一直认为,贷款额增长率要和GDP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大体相当,现在再简单地套用这种公式还行不行?这需要进一步探讨。

        吴敬琏:货币的过量供应往往最终会表现为消费物价指数(CPI)上升。但是,这种上升并不是立即发生的,有一个滞后期。在西方,这个滞后期通常是12-18个月。在这个滞后期中,货币已经发到消费者手中,但是人们消费行为还没来得及改变。

        需要注意的是,物价上升也只是货币过量供应和购买力过分膨胀的一种可能后果,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是:过量供应的货币没有流到商品市场中去,而是流到了资产市场上,通过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上扬表现出来。我国房地产投资从2002年就开始升温,去年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例已经达到34%。一定要尽力防止房地产泡沫破灭造成的巨大社会福利损失。

        张卓元:当前,某些基础性行业产品的短缺使价格上涨,并且幅度不小。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价格上涨的信号将传递到产业链条的中游和下游产品上,造成产品价格普遍上涨,则容易将整个经济拖入通胀的漩涡。另外,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上涨较快。我认为,如果能控制在5%以下,经济和社会是可以承受的。我们的任务是找出问题的根源,将价格指数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波动。但我也有些担忧,一旦价格指数上涨形成趋势,就很难迅速有效控制住了。

        陆百甫:当前确实存在一定的通胀压力,但是如果过度预期这种压力也不妥当。要看到,当前的通胀压力还不是经济学概念上的由于货币供应量影响引发的核心通胀,而是因为以粮食为中心的食品价格上涨、原材料供求一时失衡引发的。因此,在货币政策上,要总量适度控制,重点是优化信贷结构,千万不能采取踩急刹车的办法,如果货币供给出现断层断档,将对经济不利。当前,特别要强调货币政策的灵活性,有些问题看不准,要谨慎行事,不能一刀切。

        宏观调控如何着力

        厉以宁:要转移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第一,要加大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力度,东北原来的基础好,但设备陈旧了,要利用积极财政政策,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和建设方面加大投资;第二,重点工程一定要保证,例如南水北调和淮河的治理等重大工程,还要继续投资;第三,对文化、教育、卫生的投资要加大,特别是农村教育和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需要花钱;第四,投资于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

        陆百甫:宏观调控要“因势利导”。现在,民间资本出来了,企业投资意愿增强了,这是好事,要正确对待,不能叶公好龙。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当淡化,不能完全退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适当控制总量,但主要调整信贷结构,要看到,中小企业融资难、农村金融空洞化的难题都没有得到解决。

        吴敬琏:政府的职能应该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即通过它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保持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平衡。在当前市场制度还很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还不能不对某些微观经济活动进行干预,但是,决不能把这种干预扩大开来和长期延续下去。

        一方面要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尽量延长当前的经济扩张期,同时加快改革,完善市场制度,使资源配置效率得到切实改善,并在经济的整体效率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实现持续稳定的高速度发展。

        张卓元: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着力解决的是“五个统筹”问题。只有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才能够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态势。(中证网)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

    全站计数: 40,936,672, 栏目计数: 6,318,220
    ©2001-2024,沪ICP备05009247号-1, 沪ICP备05009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