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经济动态 >> 行业及区域经济动态
中国冶金工业“十五”规划(全文) 2001-06-27 09:12
改革开放以来,冶金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自1996年以来,我国钢产量已连续五年超过1亿吨。冶金工业在历经了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时期后,进入了加速结构调整、提高竞争力为主的新阶段。 目前我国钢铁工业在品种、质量、成本、服务和劳动生产率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必须加快结构调整步伐,这不仅是我国冶金工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世界冶金工业发展的趋势。 二十一世纪,钢铁产品仍将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不可替代的结构材料和产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功能材料。世界冶金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生产的重心将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对钢铁产品的品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我国冶金工业的结构调整,将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冶金工业现状 我国冶金工业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已形成了包括由矿山、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轧钢以及相应的铁合金、耐火材料、炭素制品和地质勘探、工程设计、建筑施工、科学研究等部门构成的完整工业体系。到2000年底,全国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冶金企业4376家,从业人员约261万人。其中钢铁企业2506家,总资产8252亿元,从业人员约127万人;独立矿山537家、铁合金企业515家、炭素制品企业157家、耐火材料企业661家。 主要产品年生产能力分别为:钢1.34亿吨、生铁1.2亿吨、成品钢材1.38亿吨。2000年钢产量1.27亿吨、生铁1.31亿吨、钢材1.31亿吨,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688亿元。 (一)“九五”取得的主要成绩 1.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品种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 1995年钢材国内市场占有率为86%,2000年达90%。品种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大进展,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建设急需的一些钢材品种,如重轨、轻轨、造船板、集装箱板、桥梁钢板、管线用钢板、矿用钢丝绳等已可立足国内解决。 2.工艺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与国产化程度明显提高。 我国冶金工业坚持以老企业改造为重点,在加快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天津钢管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的同时,通过对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首钢集团、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邯钢集团、抚顺特殊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大型企业的技术改造,建成了一批现代化生产线,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淘汰了一大批落后的工艺装备,2000年底全行业基本淘汰平炉。一些过去主要依靠进口的冶金技术装备,如连续式棒材轧机、高速线材轧机等已实现国产化。 3.依靠科技进步,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取得明显进步。 通过以喷煤、连铸和连轧等为重点的技术改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有的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2000年达到0.92吨标准煤/吨钢,比1995年降低了22%;连铸比,2000年达到82%,比1995年增长36个百分点,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4.深化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到2000年底,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实行公司化改组的大中型冶金企业已占70%以上,上海宝钢集团公司、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首钢集团、邯钢集团、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吉林炭素厂、钢铁研究总院等52家企业实行了规范化的股份制改造,通过上市共募集资金约400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冶金工业的发展。上海地区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邯钢集团兼并舞阳钢铁公司、湖南冶金企业组建华菱集团、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兼并成都无缝钢管厂等,使我国冶金工业区域性组织结构调整迈出了重要一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品结构方面。 钢材生产的板带比同实际消费还有较大差距。2000年我国钢材消费的板带比为40%左右,而钢材生产的板带比只有34%。2000年进口板带材共1410万吨,占当年钢材进口总量的88%。 部分高附加值关键钢材品种满足不了需求。这部分产品每年仍需进口解决,其中数量较大的品种有厚度小于1mm的冷轧薄板、厚度小于3mm的热轧薄板、不锈钢薄板、镀锌板、冷轧硅钢片等品种。 型线材、窄带钢等产品急需升级换代。目前我国建筑行业普遍使用Ⅱ级螺纹钢筋,在发达国家已是淘汰产品。属于限期淘汰范围的叠轧薄板、落后的热轧窄带钢,2000年产量超过700万吨,仍呈增长趋势。 钢铁产品标准制(修)定工作相对滞后,影响了冶金工业的技术进步。到目前为止,冶金产品标准总数为1562个,其中1989年以前制定的标准689个(占44.1%),1990~1994制定的标准578个(占37%)。现行标准中的80%以上急需修订。 2.工艺及技术装备结构方面。 落后工艺技术和装备还占有相当的比重。很多企业精料基础还未建立,一些大企业仍采用热烧结矿工艺;铁水预处理、炉外精炼处理技术普及程度远远不能满足品种质量提高的要求;落后的小高炉、小炼钢、小轧钢仍有一定比重。 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我国吨钢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出20~30%,主要原因是铁钢比高,高炉余压发电、干熄焦等大型有效的节能环保装置配备率低,高炉、转炉煤气等余能余热回收利用率低。 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急需提高。科研开发与技术改造衔接不紧密,科技成果系统集成和转化应用不够,42家国家重点联系的冶金企业,只有19家企业的技术中心通过国家认定。 重大冶金技术装备国产化率低。国内钢铁生产所需的一些重要、大型冶金设备仍主要依靠进口;一些重要的备品、备件由于国内不能供应,也长期依靠进口。重复引进现象仍十分严重。 3.企业组织结构方面。 专业化程度低,缺乏必要的分工与协作。我国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基本上都是“万能型”工厂,其产品几乎包括了所有钢材品种。我国的特殊钢厂本来产品是有所分工的,但在发展过程中,新上项目几乎选择同样的工艺、装备和产品大纲,各自的特色和专长逐步消失,产品出现严重趋同化。 生产力分散,区域重复建设较为严重。我国现有钢铁布局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大中小并举,基本上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建立了一定规模的钢铁生产基地。由于管理体制及观念等方面的原因,重复建设十分严重,特别是一些地区盲目发展了很多落后的生产能力,如土焦、土烧结、小高炉、小电炉、小轧钢等;有的企业还引进了一些落后的二手设备。大企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盲目扩大规模、不断填平补齐的倾向。 劳动生产率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1997年世界主要产钢国实物劳动生产率,美国541吨钢/人·年、日本740吨钢/人·年、德国412吨钢/人·年、法国462吨钢/人·年、韩国662吨钢/人·年。2000年我国钢铁主业劳动生产率约100吨钢/人·年。 4.铁矿石资源方面。 我国铁矿资源主要分布在辽宁的鞍本地区、川西的攀西地区和河北的冀东地区等。在现已探明的铁矿石储量中,97.5%为贫矿,平均含铁量为32.7%。大部分铁矿储量已被开发利用。近十多年来,国内铁矿石产量不能满足钢铁生产增长的需要,进口量逐年增加,2000年全国铁矿石原矿产量2.4亿吨,进口铁矿石6997万吨,用进口矿生产的生铁占全国生铁总产量的1/3。 二、国内外钢材市场分析与预测 (一)国内钢材市场分析与预测 1.钢材需求总量预测及消费结构分析。 我国已成为最大的钢材消费国之一,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钢材消费增长的潜力仍然很大。国内经济结构的变化、钢材质量稳步提高以及各种材料的替代性增强,钢材的消费强度趋于减弱;同时,国家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及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钢材需求量将保持增长趋势。预测2005年我国钢材表观消费总量达14000万吨以上。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我国钢材需求将发生变化,消费结构将继续保持多层次、多样性,并逐步向高层次演化。板带材的消费量及比例将保持较强的增长势头,长材的消费比例将逐步下降,但消费量仍保持一定的增长。预计到2005年消费板带比由2000年的40%提高到44%。 我国钢材市场容量很大,仍有许多领域需进一步开发: ●农业和建筑业等所需要的新型钢材。 ●汽车、机械、家电及电力、石油、交通等产业升级换代所需要的高档钢材。 ●西部开发用钢材品种,如西气东输用管线钢、西部油气田开采用高强度、高耐腐蚀性石油钢管。 ●国防建设、军工生产所需的钢材新品种。 2.分地区钢材消费量预测。 近年来我国钢材消费的重心已明显转向东南沿海地区,并在较长的时间内仍保持这一趋势。华东、中南地区钢材消费量占全国的比例分别从1990年的28.1%和21.9%,上升到2000年的31.4%和22.3%,2005年仍维持这一消费比例。同期华北地区钢材消费占全国的比例由17.1%减少到16.8%,东北地区由16.5%下降到13.8%,“十五”期间消费比例还会略有下降。随着西部地区的大开发,特别是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钢材消费量将有一定增长,近期增加幅度较大的品种有管线钢、重轨、大型材(包括H型钢)及建筑用中小型材、线材等。 3.关键钢材品种需求及预测。 近年来,我国每年进口钢材平均在1500万吨左右,其中由于生产能力不足或产品质量达不到用户要求,目前还必须进口的约700万吨。主要品种有热轧薄板、冷轧薄板、不锈钢板带材、轿车用板、家电用板、镀锌板、镀锡板、冷轧硅钢片、优质高碳盘条、石油管、优质合金钢长材等。 (二)国际钢材市场变化趋势 目前全世界钢的生产能力约10亿吨,近十多年世界钢产量在波动中呈缓慢增长趋势,基本保持在7.2~8.3亿吨水平。2000年世界钢产量达到8.24亿吨。 1.世界冶金工业结构调整特点。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世界主要产钢国先后进入了新一轮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阶段,其主要特点:一是以资产为纽带,组建大型跨国公司,实现专业化分工和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二是压缩生产规模,集中精力生产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三是在向外输出产品和技术的同时,更加注重资本的输出,通过在钢材市场所在地合资、独资建厂(主要是高附加值和深加工产品),以回避贸易壁垒,扩大市场份额。 2.世界钢材贸易的主要特点与趋势。 1986年世界钢材贸易量为1.6亿吨,1999年达到2.7亿吨,年均增长约4.1%,同期世界钢产量的增长幅度仅为0.76%,贸易增长幅度超过同期钢产量增长幅度。从钢材贸易结构看,板管材占贸易量的65%,发达国家以出口高附加值产品为主,其出口钢材中板管比高达75%以上。从钢材价格变化趋势看,普通长材价格近二十年来基本维持在300美元/吨水平;板材价格波动的幅度高达40%。 3.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集中在高附加值产品上。 从世界范围看,一些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能力已远远大于需求,如不锈钢、镀锡板、镀锌板等设备开工率只有40~70%,使得国际上高附加值钢铁产品的竞争白热化。一些世界著名的钢铁企业不惜耗费巨额投资对现有企业的先进生产线进行超前性的技术改造,以确保在高附加值产品领域的竞争优势。(待续)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