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0月22日 03:40
只要继续统筹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发挥好政策措施的积极效应,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有把握的。今年有好的“收官”,也就能使明年有好的“开局”。
10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应邀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经济形势报告。
李克强深刻分析和阐述了我国的经济形势。他说,今年以来,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们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通过科学确定经济运行合理区间有效引导社会预期,注重以结构调整、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国民经济出现稳中向好。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处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呈现积极变化,新增城镇就业提前完成全年任务,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但国内外经济运行中仍存在较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前进路上仍有不少新老风险和挑战,经济持续稳定运行的基础尚待巩固。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只要继续统筹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发挥好政策措施的积极效应,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有把握的。今年有好的“收官”,也就能使明年有好的“开局”。
---------------
李克强:巩固经济稳中向好态势
今年有好的“收官”,也就能使明年有好的“开局”
10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应邀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经济形势报告。
李克强深刻分析和阐述了我国的经济形势。他说,今年以来,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们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通过科学确定经济运行合理区间有效引导社会预期,注重以结构调整、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既直面当前问题,更不回避长期矛盾,权衡利弊,趋利避害,保持定力,精准发力,综合(行情 专区)实施一系列益当前、利长远、惠民生的政策措施。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国民经济出现稳中向好。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处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呈现积极变化,新增城镇就业提前完成全年任务,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但国内外经济运行中仍存在较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前进路上仍有不少新老风险和挑战,经济持续稳定运行的基础尚待巩固。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只要继续统筹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发挥好政策措施的积极效应,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有把握的。今年有好的“收官”,也就能使明年有好的“开局”。
李克强指出,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区域发展有很大空间,内需潜力巨大,深化改革也会释放更多的制度红利,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较好基础。随着经济发展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的新阶段。要继续巩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其中的“好”,就是要通过全面深化和加快改革,着重在提质增效和可持续上下功夫;就是要努力把“短项”变成“长项”,切实使经济发展转向主要依靠内生增长、创新驱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就是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李克强指出,应对前进道路上存在的风险和挑战,需要包括广大职工在内的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人民。要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养老、医疗、低保、住房等基本保障问题,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让广大劳动者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证券时报)
盘点李克强总理近期发言>>>
李克强:以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
李克强:义无反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李克强:中国高铁技术先进安全可靠
李克强东亚峰会讲话:坚持经济优先 民生优先
李克强:坚持不放松也不收紧货币 中国经济稳中向好
李克强:深挖存量资金潜力 盘活沉淀资金
李克强:既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 有效引导市场预期
李克强:努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李克强:确保完成保障房建设目标 是政府硬任务
李克强:让企业拥有更多投资“拍板权”
李克强治国方略:中国三大新经济支撑带出炉
据香港商报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上任半年有余,新一届中央政府的区域政策渐趋明朗。本着“稳增长、调结构、扩内需”思路,李克强将区域发展重点从过去的简单划分,进行了细化和延长。东部沿海细化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增长极,将原来的西部开放和中部崛起,细化为中西部沿长江区域、西南中南腹地和西北地区三块,并将其视为现阶段“三大新的经济支撑带”。
虽然各个区域特点不一,政策存在差异化,但通过其多次讲话,可见各地区域经济政策的共同指向———开放与改革。以改革开放促发展,推进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统一市场体系建设,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格局是本届政府着力的方向。香港商报记者顾安安细化区域政策力推“三支撑带”
9月3日,李克强在南宁抛出了其“治国方略”:目前在提升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发展层次和质量的同时,特别要做好内陆开发开放这篇大文章。“这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回旋余地。”他说,从现阶段各方面条件看,着力打造东北老工业基地、中西部沿长江区域、西南中南腹地三大新的经济支撑带是必然选择。同时,促进西北地区增强实力,在向西开放中形成新优势。
此番讲话,不仅标志着中国区域政策日益细化,也意味着东北老工业基地、中西部沿长江区域、西南中南腹地将成为本届政府的区域发展重点。仔细梳理李克强之前在东部及中西部部分省份考察时的讲话,以及国家发改委有关官员披露的情况,不难拼接处出本届政府区域经济政策的轮廓。中国的国家区域政策在改革开放后迭经变迁:2000年前,东部沿海地区为国家生产力优先布局地区,也是改革开放的第一线;2000年之后,以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为标志,日益重视区域协调发展,且区域政策逐步细化,形成了“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开发”的全方位区域发展政策体系。
李克强的上述表态,则进一步将东部沿海细化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增长极,而“三大新的经济支撑带”可被认为是“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勃兴”地域振兴政策的延长和细分。
功能区加速推进
创新机制倒逼改革
东部开放
进一步扩大开放是东部经济政策的核心之一。今年3月底,李克强在上海调研,鼓励支持上海积极探索,在综合保税区基础上,研究如何试点先行,建立自贸区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并利用倒逼机制推动转型升级。
鉴于目前中国三驾马车之一的外贸进出口处于低点,传统外贸增长方式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高层冀望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探索创造新的要素转移和资源配置模式,促进外贸及投资便利化进程,进而为新时期中国外贸“突围”破题,利用一个创新的方式来提振贸易领域的竞争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在7月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上,李克强将建立上海自贸区称为“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王德培对此表示,自贸区将成为体现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治国新思维的“试验田”,为加速扩大改革开放提供第一手的经验。他并称,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是主基调,自贸区集深层次改革与突破于一身,势必成为主基调中的主基调。
除上海自贸区外,在李克强的定位中,环渤海也是中国最有潜力的新增长极。其作用独特、区位优越、基础雄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李克强说,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统筹研究环渤海经济带规划,中央、地方、企业等各方共同努力,把环渤海地区打造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李克强在环渤海省份经济工作座谈会上称,希望环渤海地区大力推动改革创新,着力调整优化结构,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区域合作步伐,构建区域合作发展的协调机制,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统一市场体系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对接为重点,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取得更大进展。
国家发改委的公开资料显示,下一步会加大对东部地区的制度供给。发改委未来将“重点加快浦东新区、滨海新区、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福建平潭、舟山群岛新区等功能区建设,加快重点领域改革和先行先试,为改革全局提供经验,并通过制度创新为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
而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翁以登亦曾建议,特区政府积极配合国家政策,加强联合珠三角地区,提升区域优势,打造成为未来的“中国硅谷”。
总理亲自挂帅
力促资源城市转型优化
东北振兴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至今已历十年,已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
7月8日,国务院作出决定,对“振兴东北”领导小组和“西部开发”组成人员作出调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担任小组组长,组内成员也大多由各部委领导组成。
延续配置凸显重视
公开资料显示,2003年12月“振兴东北”小组成立,首任小组组长为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十七大之后,2008年12月,国务院对该小组的组成人员进行调整,组长保持一正一副的配置,组长仍为温家宝,副组长更换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并成为唯一副组长。此次李克强接任组长,表明东北振兴仍是未来发展重点。
“这关系到区域的协调平衡发展,总理担任小组组长,说明对这个工作非常重视。”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认为,从此次人事调整方面看,东北振兴和西部大开发仍是目前区域发展中很重要的工作,也是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领域。
7月17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印发2012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进展情况和2013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对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2013年工作作出部署。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司长周建平表示,接下来的十年,振兴老工业基地将由前期以东北地区为主向巩固深化东北、统筹推进全国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变,其重点也更多地落在老工业城市调整改造环节上。
在《通知》中,发改委称,东北老工业基地今后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大力支持资源型城市及独立工矿区可持续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今后发改委除在机场、铁路和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东北地区发展进行支持外,还将推进东北地区火电行业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研究解决东北风电并网及消纳问题,研究支持分散式能源建设,推动大连液化天然气工程项目实现竣工投产。
此外,《通知》还表示,将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资源型城市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就在7月初,财政部下拨了2013年中央对地方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的资金,其中东北三省所获得的支持最多,占总数的31%,成为资源枯竭城市的重点扶持对象。
落子长江中游
以线带面“全流域发展”
中部勃兴
中部沿长江区域,李克强一直非常重视。十八大后的首次外出调研,其便选择了位于长江中游的江西九江和湖北恩施。他说,“很多发达国家都是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再沿内河而上。中部地区、长江流域是缩小区域差距的突破之地,就像下围棋,既要抢金角银边,又要在中间谋势布局。”他强调,打好“中”字牌对改革中的中国至关重要,意义非凡。
李克强称,打好“中”字牌,可更好地发挥长江带来的巨大交通便利,让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经济走上一个新台阶,甚至跻身国内经济第一梯队,并将对中部广大腹地产生更大的辐射作用,进一步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巨大差距。这张“中”字牌所涉范围不仅是湖北、湖南和江西,还包括了安徽、江苏和四川,共同构成了长江这条“黄金水道”的中下游广大腹地。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耀表示,从过去30年国家经济发展来说,尽管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迅速,但对中部腹地的辐射作用毕竟有限。现在打出这张“中”字牌,让长江流域与京广高铁的纵向辐射以及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角的巨大推力交互作用,可以更快地扩大内需市场、做大做强中部地区,具有战略意义。他并认为,中部地区未来会成为制造业的主要聚集区。“区位交通的便利、内部市场的强大,还有幅员条件都能成为支撑中部的条件。”
如何才能打好这张“中”字牌?李克强提出,要建立长江中游中部城市集群,发挥整个沿江城市的优势。同时,允许中部地区先行先试。他表示,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扶持力度。同时,中部地区也应该从自身出发,主动扩大开放,要用开放来带动改革。
最大回旋余地
差别对待向西开放
西部开发
过去5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速一路飙升,与东部地区的放缓形成鲜明对比。日前西北大学发布的报告显示,2012年西部地区同比增长12.8%,比东部地区快3.18个百分点,占全国GDP比重19.75%,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3.44%。尽管目前势头有所放缓,但西部省份仍在发掘“增长红利”。
重点基建向西倾斜
8月19日,李克强在甘肃调研时强调,“中国发展最大的回旋余地在中西部,西部大开发在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优先位置。”他表示,要实行差别化的经济政策,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要更多地向西部倾斜,要在继续实行现有优惠政策基础上研究制定新的措施。
陕西省社科院区域发展谘询中心主任张宝通认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规划都明确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全国区域发展的优先位置,对西部大开发要给予特殊政策支持。李克强的讲话与此一脉相承。
对于李克强提出的要实行差别化的经济政策,四川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小刚表示,差别化政策是李历来的观点,“区域政策应该差别化,产业政策应该具有一致性。基础设施建设向西部倾斜,促进产业向西部走。但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的产业,东西部地区都不能搞。”
专家指出,在李克强的讲话中,“向西开放”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政策指向。西部的区位优势,在过去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是次他特别强调,要发挥区位优势,扩大向西开放,拓展交流合作发展空间。
细分西北西南区域
另值得关注的是,李此次将传统“西部”概念裂解为西北和西南腹地两个区域。事实上,这两个区域过去虽同为西部,但差异无疑有云泥之别。西北地区幅员辽阔,资源禀赋好,但基础设施条件薄弱,水资源稀缺,总体经济较落后。以广西和川渝为代表的西南腹地,人口稠密,或沿江、或靠海,近年来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具备强大的后发优势和发展潜力。
西部调研结束后,8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2012年西部大开发工作进展情况和2013年工作安排》。专家分析指,此时出台《工作安排》,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开发的方向,体现了国家急需在均衡发展的前提下,向西部“倾斜发展”的思路。财政支持方面,西部大开发新十年规划曾经明确,国家财政每年将向西部投入4000亿元,促进东部产业有序转移。(凤凰网)
李克强:严治政令不畅 加码改革力度
10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以下简称会议),听取半年多来国务院出台的促改革、调结构措施落实情况汇报,部署进一步抓好夯实经济稳中向好基础的相关工作。他要求,四季度要以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
国务院将督察各地措施落实情况
据新华社报道,会议指出,面对今年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科学判断,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保持定力、稳定政策,稳中有为,创新调控方式,坚持不扩大赤字,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推出简政放权、贸易投资便利化、利率市场化、扩大营改增试点等多项改革,出台巩固农业基础、释放内需潜力、优化产业结构、化解过剩产能、减轻小微企业负担、促进民生改善等政策措施,明确经济增长合理区间的上下限,从而有效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稳定社会预期,持续激发市场活力,不断积累积极因素。
而刚刚公布的统计数据则表明,三季度我国经济稳中向好。农业丰收已基本定局,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增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呈现积极变化,城镇就业继续增加,居民收入不断提高。
同时,会议研究了促改革、调结构各项措施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要坚定信心;在经济稳中向好时,也要保持清醒头脑。要看到当前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发展还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任务仍很繁重。
会议认为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但还需要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要以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继续抓好已出台措施的落实,使改革红利不断释放,让政策效应持续发挥,真正做到既利当前更惠长远,夯实稳中向好基础,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和长远后劲。
值得玩味的是,扭转政令不畅的“堰塞湖”现象成为了本次会议中被提及。会议要求,一要以政策兑现为目标,毫不松劲抓落实。各地区、各部门要针对政策措施落实中的薄弱环节,加快完善和细化配套措施,以务实高效的工作,让政策措施尽快“落地”,进一步稳定来之不易的积极向好的市场预期与社会信心。
二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抓手,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实施政府职能转变,扭转政令不畅的“堰塞湖”现象,克服拖延应付和打折扣、搞变通的行为,研究推进改革的具体措施,让市场作用得到更好发挥,让政府管理更加到位,努力营造各类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要以塑造竞争新优势为导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挖掘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加大金融等支持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发展力度,谨防各类风险;保持进出口稳定增长,鼓励优势产业“走出去”,更好参与国际竞争。
四要以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为准则,做好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继续鼓励就业创业,切实落实促进大学生和困难群体就业各项措施,完善配套细则。健全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机制,妥善安排灾区群众生产生活。
最后,会议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对已出台的促改革、调结构措施落实情况开展自查,国务院将组织督查。力争使政策措施取得更大成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向好,为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另据新京报报道,自3月17日,新一届政府履职以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已主持召开26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有序地围绕调结构、稳增长、促改革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转型,为经济平稳运行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与此同时,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政策措施,包括简政放权,取消和下放了2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改革等。
而今年四季度是确保全年经济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是检验各项政策措施落实的关键,是考验宏观经济回升是否可持续的关键。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以政策兑现为目标,毫不松劲抓落实。国务院将组织督察各地区、各部门各项促改革、调结构措施的落实情况。
新一轮土改总体方案引发热议
事实上,在国务院推行的各类改革中,新一轮土改方案已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由国土资源部组建的土地改革研究小组在经过一年多、对11个省份的50多个城市进行深入调研后,目前已形成关于新一轮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框架建议,其中的核心部分极有可能成为新一届三中全会对新土改政策“定调”的理论基础。
新一轮土地改革的总体方案大致为,在不突破现有土地利用政策、土地使用标准等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提高征地补偿额度,缩小征地范围,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规范农村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探索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换企业经营权”的新路径,严禁将农地直接流转为商品房建设。
与土地改革总体方案相对应,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相关部门将密集推出一系列新的土地改革政策措施。
下一步国土资源部除了出台重新修订后的《土地管理法》,颁布《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关于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等,还将部署开展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总结推广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经验和做法。
此外,对于很多人关注的农地直接入市,国土资源部基本确定的方向是,在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的前提下,先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另据一位不愿具名的国土系统专家介绍,目前国土资源部等方面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改革计划都较为保守,采用的是先选择在一些条件适宜的地方做“试点”,逐步积累经验,以指导更大范围内的新一轮土地改革。
在宅基地试点方面,国土资源部设定的改革目标为,近期主要是在坚持农村一户一宅和标准控制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宅基地退出和补偿机制,用经济手段引导和规范闲置的宅基地流转;远期则是在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放开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实现农民拥有宅基地与房屋完整的财产权。
在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方面,国土资源部初步确定了28个试点市县进行改革尝试,基本的要求是,各试点市县必须遵循“流转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土地利用政策、土地使用标准、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法律法规规定”,“流转土地不得用于商品住宅建设”等原则。
原国家土地管理局规划司副司长郑振源、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黄小虎对国土资源部即将开展的宅基地试点一致的分析是,国土资源部所指的一部分农村闲置宅基地其实并不“闲”,特别是在一些北京、深圳等城市郊区,基本上都是以小产权房的形式存在。下一步推进宅基地试点改革,必然会面临解决小产权房的难题。
对于国土资源部提出要探索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换企业经营权”的改革路径,郑振源表示,其实这样的改革也没多大新意。其实早在1999年至2002年期间,国土资源部就在安徽芜湖、江苏苏州、浙江湖州、广东顺德等地开展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但由于土地改革政策不配套,这些早期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试点也都基本萎缩。
郑振源分析说,从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就提出,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从政策主管部门透露的信息来看,政府未来还会继续垄断征地,并继续限价征用农民的土地,农民的土地权益还是很难得到合理保障。
据悉,按照现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土地所有权归属分国有土地、农村集体土地两类,农村集体土地从土地用途的角度来划分又分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建设用地主要是指用于宅基地、乡镇企业用地等用途的土地。农户宅基地属于非经营性建设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属于经营性建设用地。
而在中央力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这两类土地是市场紧密关注的潜在“蛋糕”。(中国经营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