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
相关文章
  • 多部委密集发声 2024年稳增长思路明晰 (2024-01-11)
  • 上海发布促进股权投资高质量发展“32条” 大力推动S基金发展 (2024-01-11)
  • 证监会研究明确外资适用特定短线交易制度 便利外资投资A股市场 (2022-10-16)
  • 信息量很大!商务部回应美方通过《通胀削减法案》!外国投资者持续看好中国市场 (2022-09-23)
  • 再提经济大省挑大梁!国常会明确: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四季度货车过路费减免10% (2022-09-23)
  • 国务院常务会议最新部署!五大措施促就业创业 促消费有新举措 (2022-09-09)
  • 国务院减税支持创新:研发费用税前扣除提至100% 企业购置设备可加倍计扣 (2022-09-09)
  • 深改委会议要求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2022-09-07)
  • 5家中国企业启动自美退市 证监会:上市退市属资本市场常态 不影响继续融资发展 (2022-08-14)
  • 个人首套房商贷利率下限调整 (2022-05-16)
  • 中财办、发改委、央行、商务部齐发声!力争上半年落地已确定政策 全面加强基建! (2022-05-13)
  • 国务院最新部署 再向中央发电企业拨付500亿元可再生能源补贴 (2022-05-12)
  • 重磅!一行两会同日发声 涉及货币政策、房地产、平台经济等 (2022-05-05)
  • 《关于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后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 (2022-05-01)
  •  


    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经济动态 >> 行业及区域经济动态

    “十二五”规划编制加紧推进 各地量体裁新衣

    2010-08-19 08:52


     

    作者秦菲菲
    时间2010-08-19 08:31来源上海证券报

     

      西气东输等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的实施,对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资料图

      即将于10月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将研究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该规划也将为我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

      记者了解到,目前有关部门正加紧推进“十二五”规划调研编制工作。各地也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地方层面的“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探求区域经济如何更好地谋篇布局,为未来五年发展注入新动力。

      ⊙记者 秦菲菲

      突出西部发展战略地位

      7月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部署西部地区未来发展规划。这次会议突出了西部的战略地位,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十二五”期间乃至更远的将来西部地区的发展格局。

      中央明确指出,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

      而目前正在研究编制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将进一步明晰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布局、重点地区、重点专项规划产业发展等。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介绍,国家初步规划到2015年,西部地区经济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今后数年西部地区经济年增速都将保持在10%以上。此外,“十二五”期间中央在重大基础建设项目上还要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在转移支付和投资安排上也要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一改滞后局面,年均增速达到11.9%;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标志性的工程相继建成;并且,当地已经集中了一批重点航天军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设备等具有雄厚实力的产业。

      此外,西部能源和矿业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发展壮大相关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据介绍,西部地区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的67%,天然气可开采储量占全国的66%,水能可开发装机容量占全国的82%,以及风能、太阳能、特色产业优势、旅游优势、沿边开发开放优势,这些方面的潜力都非常巨大。

      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成为未来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方向。国家明确提出,在西部地区,应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农牧业、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使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于今说,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中资源性特征明显,在已有的产业结构当中原材料、采掘业等基础性产品比重大,加工增值性产品比重较低。于今认为,目前,西部地区在重视发挥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努力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能力。具体方式包括:一是围绕西部地区的矿产采掘业、原材料搞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二是围绕农业搞好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发展特色经济;三是发展新型工业和比较优势产业。

      目前来看,国家已经对西部地区属于国家鼓励类产业的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煤炭、原油、天然气等资源税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十二五”期间,当地仍将获得资金和土地政策的倾斜和支持。

      各省市紧锣密鼓布局

      新疆“十二五”规划将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记者了解到,目前新疆各项基建、民生和资源开发政策都在紧锣密鼓的制定过程中,如喀什和霍尔果斯经济特区的定位以及发展战略等。

      陕西“十二五”期间将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促进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扩大技术应用改造传统产业。陕西省发改委主任祝作利介绍,将积极培育生物医药、生物育种、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新兴支柱产业,大力推进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战略性产业,加快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太阳能光伏等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

      四川省则提出,要更加重视川南经济区发展,在“十二五”期间注重连接宜宾、自贡、泸州、内江、乐山五市的快速通道建设,促进川南城市群整体发展;注重川南临港经济发展,加快川南经济区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注重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东北:

      八大措施打造新增长极

      ⊙记者 吴婷

      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17日主持召开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与《关于加快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会议决定实施八大措施振兴东北经济。有关专家指出,相关政策的出台有助于打造东北经济新极点,对于整个宏观经济而言也将是非常大的提振。

      “会议出台的政策措施条条切中要害,无疑将给东北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提振,一旦落实下去,会带来巨大的财政投入,不但会打造东北经济新极点,对于整个宏观经济也将有极大提振。”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陈秀山对本报记者表示。

      会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完成好“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等。陈秀山认为,这些措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这会带动生产、消费等一系列领域的快速增长。

      对于这次出台的支持措施,陈秀山称之为“第二次振兴”。事实上,实施东北振兴以来东北地区经济获得长足进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指出,自2003年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13%。“十一五”前四年,东北三省经济发展速度列四大区域板块之首。

      会议提出,要继续推动装备制造、原材料、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升级,支持高端制造业、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文化等服务业产业。

      “对于长期消耗资源导致许多地方面临资源枯竭的东北来说,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无疑是件大事。”陈秀山表示。

      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也被放在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张国宝指出,东北地区三次产业比重为12:53:35,第二产业比重是全国最高的,且以重化工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任重道远,发展旅游业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着重要意义,将成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佳切入点。

      东部:

      “十二五”主攻结构转型

      ⊙记者 吴婷

      2009年,国务院先后批复《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十多个国家战略性区域发展规划。2010年,区域振兴仍将成为国家的工作重点,将有数个振兴规划获批。其中,东部将成为重点布局的地区之一。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已编制完成《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并上报国务院,一旦获批将上升为国家战略。

      事实上,除已经上报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外,东部地区已经出台多个规划,包括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山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以及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则汇集了浙江、江苏以及上海等多个省市。

      据了解,国家发改委早在2004年11月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这一区域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河北省的8个地市,形成了“8+2”的规划模式。其中,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天津的加工制造与港口运输业、河北的原材料重化工以及旅游业等均有优势,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可以让三地的产业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对调整经济转型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而三地的上市公司也有200多家,此规划给相关上市公司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给投资者带来投资机会。

      记者还了解到,发改委正密集调研,酝酿“十二五”规划起草方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责成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牵头,研究“十二五”规划中区域经济发展方案,专家论证会上初步将区域规划主基调定为平稳中调整转型。

      各个省市也正在密集进行“十二五”规划讨论工作。上海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大讨论正在进行,上海市政协专门成立推进小组,精心组织委员讨论,委员们认为,应把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规划主线,从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政府职能转变、社会和民生发展等多方面统筹安排,处理好传统工业和先进制造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业转移中市里和市外、产业布局调整中区与区的关系。

      据了解,“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为2011年至2015年,涉及能源、环保、工业、通信和信息化等具体领域的发展规划调研工作已经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目前第一阶段即将完成。

      中部:

      两大区域规划待出台

      ⊙记者 张牡霞

      地处我国内陆腹地的中部六个省份,在年初迎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这一国家层面政策支持后,正积极寻求“十二五”期间的跨越式发展。记者了解到,在已经获得五个国家级区域规划支持后,中部地区还将迎来两大区域规划。

      两大区域规划待出台

      中部仅有六个省份,却已经拥有五个国家级区域规划,既有总领中部六省发展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又有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实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四个指导各省发展的规划,可见中部地区的受重视程度。

      记者了解到,在中部六省份当中,仅有山西和河南还没有国家级区域规划,但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经上报国务院,河南正在积极编制大中原经济区规划,也力争上升到国家级战略。也就是说,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总领下,中部六省份还将在具有各省特色的区域规划指导下,迈进“十二五”。

      根据发改委年初发布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国家对中部地区的定位是建设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总体目标上,《规划》提出,要在2008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7833元的基础上,到2015年争取达到36000元,也就是说,中部地区人均GDP要在五年内实现翻番。此外,城镇化率要提高到48%。

      三省份“十二五”

      规划蓝图渐显

      按照《规划》要求,结合地方特点,中部省份今年以来纷纷制定“十二五”规划,中部地区“十二五”蓝图在近期越来越清晰。

      据湖北省发改委副主任肖安民介绍,“十二五”时期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一是继续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建设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性的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自主创新示范基地、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二是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增长速度预期目标10%,确保到2020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翻两番;三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明显增加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GDP中的比重。

      根据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初稿,安徽省将充分发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龙头作用,同时继续实施工业强省、东向发展、大力促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快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实施城乡统筹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使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迈向更高水平。安徽省2009年GDP已经突破了一万亿元,在此基础上,安徽省将“十二五”的总量目标定位为“在2009年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万亿元”。

      山西省副省长牛仁亮指出,该省编制“十二五”规划的要点:一是围绕工业新型化,谋划布局传统产业全循环、新型化、清洁化,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高端化;二是围绕农业现代化,谋划布局农业产业化、县域工业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围绕市域城镇化,谋划布局以“一核一圈三群”为主体的城镇化推进方式和途径;四是围绕城乡生态化,谋划布局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的推进途径和重点;五是围绕加快建设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谋划布局现代物流、文化旅游、服务外包等产业的发展;六是围绕健全基础设施,谋划布局公路、铁路、民航、水利、通讯等领域建设重点;八是围绕资源型经济转型,把推进山西省综合“试验区”建设方案与“十二五”规划充分衔接。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

    全站计数: 40,440,257, 栏目计数: 6,193,834
    ©2001-2024,沪ICP备05009247号-1, 沪ICP备05009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