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日三大证券报头版发表评论文章,都以“市场恐慌情绪”和“大跌是非理性行为”为中心论述了中国股市的现况和现阶段投资者的信心变化,并指出现在中国经济面依然向好,以及股市投资价值已经显露,现在的股市大跌显然是非理性行为,三篇评论旨在呼吁管理层采取相关稳定市场做法,稳定投资者信心,同时向投资者“透露”了股市良好的发展前景。
上证报:挽回市场信心的关键在哪里
沪深A股4月1日再遭空方迎头痛击,跌幅逾9%的个股达到822只,超过当天交易A股总数的一半。在宏观经济基本面良好、上市公司业绩稳步增长、股权分置改革初见成效的大背景下,A股市场出现这样连续大跌显然是非理性行为,这充分说明投资人的信心已极度涣散,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来之不易的股改成果很可能会毁于这样的非理性大跌。
从了解的信息看,市场投资人信心的丧失主要是出于对以下三个问题的担心:一是对宏观调控的担心;二是担心大小非减持,新增入市资金速度跟不上股票筹码增加的速度;三是担心由于股东利益不一致,大股东仍会存在侵犯小股东利益的行为。正是出于这三个担心,投资人在看不到管理层给予明确预期的时候,就会产生杀跌冲动,从而出现“不出利好就是利空”的非理性连续杀跌行为。
由此看来,要挽回投资人信心,就得消除投资人的这三个担心。而要消除这些担心,各级管理部门首先得行动起来,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新形势,及时调整政策导向,正视问题并且积极研究问题,而不能采取放任的态度。比如去年“5·30”以来,很多政策就是压股市,印花税的大幅上调就被市场认为是典型个案,在目前市场人气已经极为低迷的情况下,类似这样的政策就应该得到及时调整。
事实上,有关部门对于当前股市还是相当关注的,并且针对市场的新问题、新情况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比如上市公司的巨额再融资问题,尽管这只是企业的个体行为,但是相关部门还是及时采取了行动,并对其从严把关,目前看来巨额再融资问题实际上已经处于停顿状态。
挽回市场投资人的信心,相关部门的努力只是一个方面,投资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作为一个高素质的投资者,应该具备较强分辨是非的能力,对于市场上的传言能够进行甄别,从而避免决策的盲目性。作为一个成熟的投资者应该相信中国政府对经济具备很强的调控能力,历史上的调控都是有利于中国经济长远发展,并且有利于优质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另外对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投资者也应该抱有信心,要相信管理层呵护投资者利益的决心和能力。
挽回市场投资人的信心,还需要一个透明的信息传导机制。以市场所关注的大小非减持为例,现有的信披制度仍有待完善。比如能不能实行大小非减持预披露制度,让要减持的大小非预先公告减持量,有利于投资人对相关公司价值做出正确判断;比如能不能实行大小非减持清零公告,让那些减持完的大小非也亮亮相;再比如能不能实行这样的规定,即减持达到一定比例的大小非,在一个较长周期内不得再从事该行业的投资,这样或许能够避免大小非的套现潮。还有对于大非减持公司的再融资行为是不是也应该予以更严格的规范呢?
透明的信披制度有助于稳定投资人的信心。目前市场传言大小非减持汹涌,但事实上这个数字存在较大的出入。据了解,截至2008年2月底,沪市可减持的股数为928亿股(包括首发或者增发的网下配售股),但真正抛售的只有286亿股,其中小非抛售的就达到240亿股。这个数据说明大非减持量相当微弱,小非减持量虽高但占比也只有39%。而且到了3月,随着股指的回落,大小非的减持意愿也有减弱的迹象。如果这些数据能及时披露,或许市场对于大小非的恐惧就不至于到现在这样的程度。
挽回市场投资人的信心,还要强化资本市场的文化建设,应该定期组织证券公司、上市公司高管,进行基础知识、股市文化的普及。很多人做高管,以为自己是专家,其实很多时候连基础知识都不过关。因此在强化投资者教育的同时,对于市场的相关各方,包括管理者、上市公司高管都需要进行文化教育,这样有助于维护市场三公原则。
股权分置改革目的在于消除影响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促进资本市场有序、高效、健康的发展。我们难以想象,一个投资人信心严重缺乏的资本市场能够完成股改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因此在绝大多数公司完成股改对价,股权分置改革进入更为艰巨的攻坚阶段时,市场各方更需要拿出智慧,拿出热情,呵护中国资本市场顺利过渡到全流通时代,使其成为21世纪中国崛起的重要金融平台。(作者: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