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驻法国、美国、俄罗斯和日本记者就中国“嫦娥一号”飞向月球的意义采访了美、法、俄、日有关专家。
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 新华社记者 王建民 摄
新华网专稿:“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多年前,诗仙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遗憾。中国人就是想起了这句诗,将征服月球称为“千年梦想”。如今,满载国人“千年梦想”的“嫦娥一号”飞向月球。世界航天问题专家由衷赞叹,“嫦娥”奔月将开辟中国宇航事业的新纪元。不仅如此,正如香港《明报》载文所说的,2007年10月,当“嫦娥”遨游在飞向月球的旅程中时,30首中国经典曲目的播放预示着中华民族又一个扬眉吐气时代的来临。本网驻法国、美国、俄罗斯和日本记者就中国“嫦娥一号”飞向月球的意义采访了有关专家。>>>“嫦娥”发射全记录
将把全球探月引向新高潮
在法国,乃至欧洲航天界,菲利普·库埃的大名如雷贯耳。这位欧洲公认的中国航天问题权威专家,对世界航天史造诣颇深,出版过大量著作,包括一系列有关中国航天的文章和书籍,其中《中国太空人》及《中国要月亮》等书引起很大反响,他还经常应法国各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之邀点评中国航天。在中国“嫦娥一号”即将发射之际,本网记者专访了这位中国航天问题专家。
记者:长期以来,您特别专注研究中国航天史,并始终密切追踪中国的航天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您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航天发展的著述,被公认为欧洲研究中国航天问题的权威。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对中国航天研究有如此浓厚的兴趣?
菲利普·库埃:1979年,我读了一本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版的名为《2001:太空历险记》的科幻小说,小说以科幻的形式描述了中国在未来征战月球的场景。对绝大多数欧洲人来说,当时中国还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征战月球显然不切实际。不过,正是这本书引起了我对中国航天的极大兴趣。
记者:您怎么看待中国的“嫦娥”计划?
菲利普·库埃:毛泽东早就说过,中国人“可上九天揽月”。中国“嫦娥”计划表明,中国在完全掌握发射技术、卫星技术以及载人太空飞行技术后,已经进入了太空研究的新阶段。“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国将开始分步骤对月球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这不仅显示出中国对探月的浓厚兴趣,而且将展示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实力,并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记者:“嫦娥”计划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探月研究有何意义?
菲利普·库埃:根据中国有关方面公布的资料,“嫦娥”计划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的任务是绕月飞行,深入了解月球;第二阶段是发射月球探测器,在月球上进行实地探测;第三阶段是建立观测站,实地采样返回地球。正如我今年3月出版的《中国要月亮》一书中所说,如果上述各阶段任务顺利完成,中国将完全有能力进行载人登月。毫无疑问,中国的“嫦娥”计划将把全世界的探月研究引向一个新高潮。
记者:西方对中国的“嫦娥”计划颇有微词,甚至提出“中国太空军事威胁论”,您对此有何看法?
菲利普·库埃:世界上任何一项太空计划都会导致各种各样的技术和项目竞争,其中包括在民用和军事领域。如今,全世界所有的太空强国都对探月研究表示出不同程度的兴趣,其中包括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印度和中国。截至目前,尽管任何一个国家的探月计划都还没有明确显示出军事目的,但这并不表明这些计划没有军事意义。这不是只针对中国,世界上提出探月计划的所有国家都不例外。
记者:您怎么评价目前全球掀起的探月热?
菲利普·库埃:早在50年前,德国科学家冯·布劳恩就已经预见人类将逐渐进军月球、火星乃至其他星球,当今的全球探月热印证了他的预言。不过,尽管目前的探月计划仍有竞争色彩,但世界各国也都明确表示要加强该领域合作。总之,无论是从政治,还是从经济角度而言,目前全球的探月热已经完全不同于20世纪60年代美苏之间的探月角逐。 (本网驻巴黎记者卢苏燕)
资料图片: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行走
中国探月将对世界贡献良多
中国“嫦娥一号”即将发射之际,作为探月先行者的美国,如何看待中国的探月工程?新一轮的全球探月热潮带给世界更多的是竞争还是合作?在“嫦娥一号”发射前夕,记者就上述问题专访了美国月球与行星研究所主任斯蒂芬·麦克威尔。
记者:您如何评价中国“嫦娥一号”?您认为中国首次实施探月计划,这对世界的太空探索有何影响?
斯蒂芬·麦克威尔:看到中国在探月方面的成就,我感到很兴奋。中国也加入进来和平探索太空,这好极了。
很显然,太阳系将会是人类活动的下一个更广阔的领域,而无论哪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单凭自己的能力探索整个太阳系。我想,越来越多的国家实施更多的探测任务,当然如果能在某种层面上协调配合最好不过了。
记者:您认为,未来中美两国有没有可能在探月领域合作?
斯蒂芬·麦克威尔:对于目前正推进探月的所有国家,我想我们都乐见它们之间能合作探测。依我看,在一系列广泛的层面上,都有着很好的合作机会。合作探月能够使探月活动的收获达到最大化,这对每个国家都有价值。不同国家的探月计划应该以月球上不同的环境为目标,而不是重复探测……我们已经在尝试一些事情,但我们肯定还应该做得更多更好。
记者:您如何看待这一轮全球探月热潮?
斯蒂芬·麦克威尔: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月球探测的新的“黄金时代”。但我并不认为,探月热潮是一场太空竞赛。当年确实是美苏太空竞赛,才有了阿波罗宇航员的首次登月。而如今的月球探测,虽然有几分民族自豪感的因素在里面,但这同时也表明,无论你是什么国籍,都同样拥有人类对太空探索的热情,对跨越地球边界的激情。至少目前来看,几乎没有证据表明,美国宇航局会出于地缘政治原因,试图加速探月进程,以在所谓的竞赛中抢占先机。
在我看来,没有哪个国家能独自支撑人类在地球轨道以外空间的探索活动。因此,无论从财政方面还是从政治方面考量,建立一个真正的国际月球基地,都将是一个最佳选择。
记者:但仍有西方国家抛出所谓“中国太空军事威胁论”,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斯蒂芬·麦克威尔:人们的确担心“太空军事化”,担心太空被某一个单一国家统治。有些人认为中国以“太空大国”的角色出现是个威胁,但我并不认为中国对太空探索的热望是一种威胁,相反,我认为这更多的是一个机遇。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拥有丰富资源,未来(其他国家)从中国这里,会有更多的合作和互助,中国会对世界范围内的太空探索贡献良多。
现在,全世界有几个国家已经进入太空,我们必须一道努力,确保太空一直是人类探索的疆界,而不是统治的地方。通过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合作,相信人类能够在太空和平共存。 (本网驻华盛顿记者张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