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嫦娥一号”卫星模型在深圳高交会上亮相,因其是中国首颗人造月球卫星并即将发射而备受关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胡亚枫当天表示,中国探月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各项研制任务,“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已进入倒计时,即将实现中国人几千年奔月的梦想。 中新社发 孙自法 摄
点击浏览更多军事图片
实施探月工程,我国将首次把航天器送入38万公里太空。为加大“嫦娥一号”卫星入轨成功率,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自加压力,主动提出了“零窗口”的发射目标,即在预先计算好的发射时间段内,分秒不差地将火箭点火升空。这是记者12日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获悉的。
探月工程启动3年多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紧紧围绕“实现绕月探测工程首发成功”的工程总目标,在组织计划、靶场改造、发射场升级换代、完备体系、人员训练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2号发射场最初被定为“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工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从今年春节开始,先后对2号发射场进行了25项基础项目改造。今年3月,有关会议决定,将发射工位由2号发射塔调整至设备更为先进可靠的3号发射塔。该中心立即组织分析和研究,并对3号发射塔开展适应性技术改造,使3号发射场自动化程度与可控性进一步提高。目前,中心两个塔架均具备发射“嫦娥一号”卫星的能力。
影响发射窗口的关键因素是气象条件。该中心气象系统科研人员积极开展《西昌高空气候研究》、《孟加拉湾云系与发射场区天气关系研究》等课题攻关,提出了一系列实用、可靠的天气预报指标和预报模式;对发射窗口雷电、降水和云量进行认真分析,并比对相关历史资料,为“嫦娥一号”选准了最佳发射窗口。(胡建兵 徐贞宇 陈宇)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誓送“嫦娥”奔月宫
10月12日,金秋时节。在即将发射我国首颗探月卫星的西昌卫星发射场上,两座发射塔架矗立云天,发射中心广大科技人员争分夺秒、精测细量,誓送“嫦娥”飞天的忙碌场面让人倍感振奋。
年轻的01指挥员
全新的现代化远控楼内,电测、遥测、外测等系统科技人员,正按规程对火箭和卫星作细致的测试检查;大屏幕上,各类数据、图表频频变化,调度口令声此起彼伏。一位身穿水蓝色防静电服、带着高度近视眼镜、正对着话筒下达各种口令的年轻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此次“嫦娥一号”发射01指挥员李本琪。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李本琪绝对是响当当的人物:卫星发射“点火”的口令由他下达,火箭测试发射的整个过程由他组织,发射场数千名科技人员由他指挥。这对年仅37岁的李本琪来说,肩上的担子着实不轻。“想想自己所做的工作,是为民族圆千年奔月梦,这种自豪感和幸福感是我永不懈怠的精神动力。”李本琪说。
深夜短信传情
在中心3号发射场坪记者看到,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已经竖立在发射塔架上,“嫦娥一号”卫星也正运往发射区。这一刻,最紧张的莫过于火箭控制系统的测试人员了。从“嫦娥一号”卫星进场开始,工程师周开美和同事们天天泡在测试一线,近10个速率陀螺、上百组测试数据,不停地检测、计算、判断,同时还要参与系统其他项目测试。
虽然与丈夫同在一个单位,天天都能在发射场上相见,却连打招呼的时间都没有,手机短信成了彼此的鹊桥,粗略算来,一个月里两人竟发了400多条。“嫦娥为你舒广袖,午夜心香寄风流。”深夜,同在发射场坪加班的丈夫给小周发来了短信。小周也忙里偷闲回信:“女儿青春酬壮志,托举嫦娥入宫阙。”
男子汉干“绣花”活
一阵秋风飘洒下一场绵绵细雨。工作人员正在发射台上紧张工作,着红蓝两色工作服的参试技术人员在塔下往来穿梭。遥外测试室科技干部、发控台兼地面主操作手皮水兵弯腰作业已多时。“我们在把脱拔电缆固定在发射台上,这是个细致活,我们经常开玩笑说,干这个活就像姑娘绣花,一点都马虎不得。”皮水兵伸个懒腰又恢复原样,额头上满是汗珠。
站在工作梯上的主机操作手陈政将脱拔电缆接头交给皮水兵,再由皮水兵固定牢靠。陈政告诉笔者,脱拔电缆类似小孩出生时的脐带,为了避免火箭起飞时电缆乱摆打在火箭喷管上,必须把它固定在发射台上,三根电缆分别掌管着火箭起飞供电、点火、断电等,因此这项工作看似简单意义却非同小可。
半小时排除故障
气象台技师吕道凯接到通知,远程用户无法浏览风廓线雷达数据,估计是机房出现网络故障,他马上和雷达技师穿上防微波服,顺着网线逐个检查计算机、交换机的网络接口。不到半小时,故障排除,网络畅通。“气象预报人员无法浏览风廓线雷达数据,就无法作数据分析,对天气预报有直接影响。”吕道凯介绍说。
目前,中心测试发射、测量控制等五大系统科技人员,加班加点、团结协作,确保“嫦娥一号”卫星发射任务顺利进行。(四川日报/胡建兵 王欣阁 陈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