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的正式推出,短短的时间里上海已接连诞生了两大新集团------上海百联集团和锦江国际集团。而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两大集团的成立,透露出上海国资改革从关注"个体性"到着眼"全局性"的变化,拉开的是上海构建全新国资管理体系的"序曲"。
说它是"序曲",并不是因为市场传闻上海还将继续整合成立其他新集团,而是因为从国资管理的角度来看,这一步确实还是在"搭台",这一点从有关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中也可看出。在锦江国际集团成立的消息见诸报端的次日,该集团旗下的新锦江、新亚股份、国旅B股就发布公告称:"公司目前的实际控制人未发生变化,公司将根据控股股东资产重组的进程及时披露有关信息。"这表明,好戏还在后头。
事实上,上海此番对国资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正在从四方面酝酿"破题"。
上海首先破解的题目是从过去以"救"和"保"上市公司为目的的国有股权交易,转变为以经营为目的的国有资产的退与进。可以预见,这样做有三大好处:一是在相当程度上避免了急功近利;二是有利于活跃好企业的转让;三是从推动局部的市场化运作开始,进而全面提高上市公司的并购效果。上海本地股重组曾颇受关注,其中既有如广电集团等的重组经验,也有水仙和白猫的退市之痛。这促使上海继续探索,从更高的层次去找寻新的模式,应当说难度更大,难题会更多。
其次,上海需要破解机制问题。一直以来,市场都有这样一种观点,机制上的落后是上海相当一批上市公司难以走出"死亡板块"阴影的一个重要原因。相比之下,浙江中小企业改革中管理层收购的大规模运用,被经济界广泛认为是其经济发展迅猛的主要原因。实践也证明,在强强联合时,如果机制转变工作做得好,国企经营者们已经拥有持股股东利益,行业整合、做大做强的成功率将会迅速提高,相反,没有机制转变作基础的行业整合,曾经给过我们许多失败的教训。因此,上海能否在这次国资改革中实现国有企业的机制转变,成为市场人士关注的一大焦点。
第三,上海已经在注重多种经济成份的发展问题。相比周边,上海民营经济比较薄弱,而国资的退出,呼唤着其他非公有制经济成份的成长。日前,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在会见中信泰富董事长荣智健时就表示,在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上海将更加注重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环境,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目前,一批有实力的江浙民营企业已纷纷"落沪",这无疑将为活跃上海国资的退与进创造条件。
第四,上海正初露破解企业真正走入国际化之题的端倪。据有关专家介绍,外资并购是实现企业国际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并购中,对资产价值的评价方式,中国的评价往往基于存量标准,主要注重帐面净资产,如楼房、土地、设备等,而西方的评价则注重增量,特别是现金流量水平、市场占有率等。从这个角度来看,百联集团整合之后的资产规模达到280多亿元,营业额接近700亿元,商业网点数以万计,而且一百是全国百货业多年的龙头,联华超市和华联超市又是国内超市业的两大巨头;而锦江国际集团组建后的总资产规模达150亿元,其中国有净资产为60亿元,旗下有锦江、华亭、国旅等业内著名企业,可见,这样整合之后的市场占有率,对外资的吸引力也是很大的。(李小兵/上海证券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