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流动性主要通过三个领域影响国民经济 当前流动性过不过剩?2007年后,流动性过剩会不会持续?为什么货币供应量(M2)最近两年17%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30%的水平,市场仍然感觉流动性偏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日前推出的《中国流动性报告》,试图解答这些疑问。对于大众关心的贸易顺差、CPI等问题,报告给出了明确的答复。
报告指出,大量顺差确实给央行对冲操作带来了巨大压力,但是,到目前为止应该仍然可以说,基础货币的增长势头得到了有力控制,并没有出现人们常说的———因为国际收支失衡推动了基础货币的快速增长,从而造成了流动性过剩的局面。 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报告指出,当前除
房地产外,流动性偏多并未导致商品领域出现加速通胀的趋势。近几个月来,CPI价格有所上涨且波动较大,主要还是受食品、油价、政府调价等因素影响,价格总体水平仍然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和可控制的幅度内。报告认为,流动性过剩并没有全部转化为商品领域中的实际购买力,转而引起整体商品价格水平的上扬。
报告侧重分析了我国当前过剩流动性的形成机制,即中央
银行货币调控中的操作技术问题,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中央银行等宏观部门应采取的对策。
报告从可测量、可统计的角度,对流动性进行了三个层次的界定:一是将流动性界定在银行体系内、二是将货币供应量(M2)视为流动性、三是将经济社会中一切具有变现能力和支付能力的金融资产视为流动性。
基于对三个层次的分析,报告得出八个判断。据了解,这些判断主要集中于当前的流动性仍然偏多、当前偏多流动性更多的是内生因素、流动性偏多对实体经济影响要小于对虚拟经济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