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负责人 祁斌
“两会”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由此可见,在“十一五”以及未来更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将以发展科技产业为主导,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寻找到一个有效的动力机制。
纵观全球经济,高科技产业的作用日益突出,而美国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尤为引人注目。近几十年来,几乎所有的高新技术都是从美国兴起并迅速扩散到全球。虽然欧洲、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也力推本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但大都是依靠模仿才勉强跟上美国的步伐,其前瞻性与影响力始终无法望美国之项背。而美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推动机制,研究和发现这个机制,对于正在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和寻求产业升级的中国经济,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成功地经历了从初级消费拉动的粗犷式经济向以高科技产业为主的新经济的转型,寻找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在这一过程中,以资本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起了核心作用。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1945年二战结束后,战争时期被严重压抑的民用需求迅速释放,在家电、食品、汽车、建筑等初级消费的拉动下,经济快速增长。七十年代以后,随着初级消费需求放缓以及石油危机等因素,美国经济进入“滞胀”阶段,社会矛盾凸现,这个从上个世纪初就超越了欧洲强国的“经济巨人”风光不再。但是与此同时,在美国不断完善的资本市场推动下,以硅谷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悄然兴起。从那时起,美国的计算机、半导体、生物技术、网络等高科技产业相继涌现并迅速在全球确立领先优势,促使经济实现产业升级。九十年代后,美国进入了以信息产业为先导的新经济时代,优势进一步加大,特别在一些附加值最高的尖端科技行业占有垄断地位;同时,由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美国进入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扩张期。
分析美国近几十年高科技产业发展轨迹,不难发现,资本市场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硅谷和华尔街为代表,美国形成了以科技产业、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相互联动的一整套发现和筛选机制。事实证明,这套机制具有强大的制度优势。
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互动的市场化选拔机制,是美国高科技产业创新和发展的源动力。高科技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的特点,风险投资家和投资银行家集合社会的资金,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发现并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并将其中的佼佼者推向资本市场。在他们获取丰厚投资收益的同时,也不断造就出了微软、苹果、甲骨文、思科、雅虎等世界级公司,使得美国在近几十年的科技产业轮换中始终独占鳌头。
资本市场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通过高科技企业上市,许多像比尔·盖茨这样原先普通的科技人员成为亿万富翁。截止到1999年底,微软8000名员工从公司期权中获得了80亿美元的财富。正是这种巨大的财富效应,激励了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辛勤创业,也使得世界各国优秀科技人材不断流入美国。据了解,在全美从事科学和工程的人员中有72%出生在发展中国家。
资本市场不仅为创新企业提供发展所需的资金,也为其提供各种其他社会资源,使其迅速形成竞争优势。资本市场提供的股权和期权计划,帮助创新企业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和公司治理结构;资本市场为创新企业提供的世界一流投资银行家的专业财务和管理顾问服务,使其一举脱离传统作坊式的经营方式,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同时,资本市场也为创新企业进行并购和扩大业务范围提供融资便利。1986年微软上市前资产只有200万美元,20年后的今天,微软已经具有2500亿美元的市值,成为全世界最强大的企业之一。
资本市场不仅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也推动其他创新经济的发展。例如,引领新的生活方式的星巴克咖啡,在1991年上市后股价累计涨幅达到3500%,其在全球的咖啡厅数量增长了80倍;代表新型营销方式的戴尔电脑,营业额从1989年上市第一年的3亿美元增长到今天的近500亿美元。事实上,原本定位于为高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渠道的纳斯达克也在近年逐步向有成长潜力的其他企业开放。因此可以说,以资本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不仅是美国高科技产业常盛不衰的根本原因,也是美国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有人说资本市场是美国经济的发动机,这一说法并不为过。
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在经历了战后繁荣以后,缺乏产业升级动力,在科技产业等方面远远落后于美国,其主因在于金融体系的落后。
50年代初到70年代,随着战后重建,西欧各国进行了一系列政策调整,经济走向繁荣;日本也废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70年代以后,随着初级消费增长趋缓,欧洲、日本和美国一样,经济出现停滞,无法找到新的增长点。八十年代,一些加工和制造性产业从美国转移到欧洲和日本。虽然日欧等国也注意到高科技产业的重要性,但始终未能培养出大规模自主开发的能力,特别是在最为前沿和尖端的领域始终落后于美国。
金融体系效率的差别,是形成各国经济转型差距的主要因素。在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中,日本和德国最为典型,而银行和高科技产业的结合很不成功。这一方面是由于银行集中管理资金的运作模式无法灵活地对小企业进行市场化选择,另一方面,银行本身谨慎的经营原则使得高风险的高科技产业很难从银行得到贷款。因此,无论是日本的主银行,还是德国的全能银行,都很难发现和评估处于发展初期的高科技企业,而更多地投资于技术较为成熟或处于发展后期的产业。同时,由于缺乏高效率的资本市场,两国的科技企业也不能象美国企业一样,获得持续融资、优化治理结构、激励机制、并购等方方面面的支持。英国虽然也发展了以资本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但是其资本市场的容量和活跃程度远远不如美国,因此,其风险投资产业未能得到充分的发育。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欧洲在高新技术方面落后于美国并非由于欧洲科技水平低下,而是由于欧洲在风险投资方面落后于美国10年。”
最近,欧洲银行协会主席、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沃特在访华时指出:“从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来看,世界正在逐步走向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方面,欧洲已经落后。中国不要学习欧洲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而要尽快学习资本市场的模式。”事实上,日本、德国等许多国家正在积极改变现有金融体系,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两国都在近年建立了类似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产权交易市场。
借鉴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积极推动我国金融体系的转型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尽快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二十多年,以初级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将逐渐放缓。目前经济已呈现出内需不足的问题,与西方国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面临的低增长困境有相似之处。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徘徊在以加工制造为主的低层次发展模式中。在中国的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利润中心”,近年来,日本、韩国等地的股市和经济状况回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来自本国企业在中国获得的丰厚利润,而中国只因提供了低成本的生产要素而获得微薄的利润。因此,对中国经济而言,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已经迫在眉睫。
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大量优质企业先后到境外上市,新浪、搜狐、百度等几乎所有中国概念的网络公司,都是通过海外市场进行融资。而国内投资者却缺乏分享中国经济成长的机会,国内高达46%的储蓄率使得大量资金得不到有效利用,金融资源浪费严重。这一客观事实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调整我国的金融体系,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体系,建设高效的资本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最为重要和紧迫的任务之一。
对中国来说,集中社会资源,在一些高科技领域追赶发达国家固然是有益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建立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相关的机制,通过市场的力量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和产业升级,在一些现有和未知的领域赶超世界强国。
在此,提出如下三点建议:
从为经济起飞提供可持续动力的高度来认识和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首先要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对我国实现本世纪头20年国民经济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的论断上来。政府各部门在发展资本市场关键问题上应加强协调,在有关政策上对于资本市场的发展给予积极的支持;积极推动养老体系改革,实现社会保障体系与资本市场发展的良性互动;结合商业银行改革,加快金融体系转型的步伐,努力促进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转化;
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提升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努力深化监管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融资方式向市场化方向迈进;完善公司治理、加强信息披露,增进投资者信心;逐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升我国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推动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规范法律框架、完善交易规则、整合现有产权交易市场;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促进资本市场与风险投资市场良性互动;不断扩大股市和债市的市场规模,丰富金融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中证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