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
相关文章
  • 多部委密集发声 2024年稳增长思路明晰 (2024-01-11)
  • 上海发布促进股权投资高质量发展“32条” 大力推动S基金发展 (2024-01-11)
  • 证监会研究明确外资适用特定短线交易制度 便利外资投资A股市场 (2022-10-16)
  • 信息量很大!商务部回应美方通过《通胀削减法案》!外国投资者持续看好中国市场 (2022-09-23)
  • 再提经济大省挑大梁!国常会明确: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四季度货车过路费减免10% (2022-09-23)
  • 国务院常务会议最新部署!五大措施促就业创业 促消费有新举措 (2022-09-09)
  • 国务院减税支持创新:研发费用税前扣除提至100% 企业购置设备可加倍计扣 (2022-09-09)
  • 深改委会议要求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2022-09-07)
  • 5家中国企业启动自美退市 证监会:上市退市属资本市场常态 不影响继续融资发展 (2022-08-14)
  • 个人首套房商贷利率下限调整 (2022-05-16)
  • 中财办、发改委、央行、商务部齐发声!力争上半年落地已确定政策 全面加强基建! (2022-05-13)
  • 国务院最新部署 再向中央发电企业拨付500亿元可再生能源补贴 (2022-05-12)
  • 重磅!一行两会同日发声 涉及货币政策、房地产、平台经济等 (2022-05-05)
  • 《关于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后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 (2022-05-01)
  •  


    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经济动态 >> 行业及区域经济动态

    股改提速箭在弦上

    2005-11-10 08:43





        记者 闻召林

        质的一跃总是来自于量的积累。

        历经四个月的试点和两个月的全面推进,股改“半年报”交出了一份不俗的答卷:央企控股、地方国资控股、外商投资和民营控股等不同类型的上市公司悉数启动了股改,股改方案屡有创新;除个别地区外,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股改均已破题,广东、上海的股改公司分别达到40家和39家;含B股、含H股、ST类公司均已推出股改方案,股改实现了“全覆盖”……

          到记者发稿时为止,股改阵容已扩大到243家,市值合计已接近两市总市值的四分之一。业内人士据此预期,在经历了累计八批、每批20家左右的“匀速”推进阶段后,股改有望获得一个明显的“加速度”,从而切入一个快速运行的新轨道。

        “加速度”的获得,首先将来自各级政府的改革共识。盘点一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最大的、最直接的推动力总是来自政府,因为政府在各类资源的调配上处于绝对强势地位。当然,这种“强势”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旦对改革的认识出现滞后,就会降低改革推进的速度。眼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国有控股公司股改相对滞后,已成为改革最主要的瓶颈。而真正决定这些国有控股公司股改进程的,正是地方各级政府与国资部门。值得欣慰的是,随着股改的逐渐“普及”,这一瓶颈可望得到有效的突破。

        最有力的一个佐证是,湖南省副省长徐宪平本周一在《中国证券报》要闻版撰文表示,目前共有5家公司启动了股改的湖南,已成立了由常务副省长任组长,国资委、证监局等部门参加的股改领导小组。下一步将加大力度,按照“重点先行、绩优先行、重组先行”的“三个先行”思路,争取有条件的公司年内全部完成股改。

        本周二,股改进度全国领先的广东省再度发力,广东证监局与省国资委召开联席会议,决定组成联合督导组赴辖区内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集中的地市,督促加快股改。而广东当前的股改格局是:省属国有控股公司进展迅速,但各市属国有控股公司进程明显慢于民营控股公司。如广州市10家国有控股公司只有2家启动了股改。广东的目标很明确—————年底前使辖区内股改公司市值比例超过60%。

        更为典型的是,浙江虽然目前以28家公司股改在全国位列前三,并受到了国务院五部委联合调查组的肯定,但是这28家公司中竟然没有一家是国有控股的。为此,11月1日浙江省政府专门召开了一次“浙江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改工作会”,会议的基调是:认清形势,积极推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改要提速。与此同时,省国资委已发出通知,要求全省25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11月10日之前上报股改计划。

        各级政府的改革共识,是股改提速的决定性因素。除此之外,股改“加速度”的获得还有一个重要的动力源,那就是要让改革者受益,让早改革者早受益。

        巧合的是,在上周证券监管系统的一次视频会议上,尚福林主席曾这样表示:下一阶段股改要重点强化推动机制的统一组织,着重做好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改革的推进。对于已经完成改革的公司,要采取区别政策,鼓励这些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做优做强。对于积极推进股改的地区,适时实行倾斜政策,支持和鼓励地方政府把推进改革与优化本地区上市公司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实现股改和当地资本市场发展的协调推进。

        市场人士对此作出了大胆解读:在未来市场恢复融资功能时,可能会让先完成股改的地区优先IPO,让先完成股改的公司优先再融资。

        尽管这样的解读未必准确,但观察人士强调,当前股改出现“瓶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因此,要尽快出台股改配套政策,给出当期的或远期的激励机制,为改革输送不竭动力。而当期的一个可行的措施就是尽快推出G股指数,让完成股改的公司集中亮相于“新市场”。有了这个“新市场”,所有的激励政策才能有的放矢,所有的配套政策才能产生共振效应。

        观察人士认为,综观股改进程,量的积累已经达到一个临界点,提速的时机已然成熟。而提速的具体标志,将主要体现在两大指标上:一是“以一当十”的央企控股大市值公司尽快启动股改,以加速实现“市值目标”;二是各级政府真正落实中央政策,地方国有控股公司积极性迅速得以调动,从而增加每周推出一批的股改公司家数。业内人士预期,如果以上两项指标能双双拉出“长阳”,那么最快在明年一季度,股改主体目标即可顺利实现,资本市场改革将实现质的一跃。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中证网)


        股改不仅给资本市场带来春天  

      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 蒋国云博士

      股改事关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自从迈入21世纪以来,中国高层一直关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能持续多久。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消耗了大量资源,对资源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利用,甚至动用了未来资源。数据说明,从“六五”至“十五”的每个五年中,每增加1元GDP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1.8元、2.15元、1.6元、4.49元和4.99元。2004年,中国GDP约占全球的4.5%,但消耗的却是占到全世界31%的能源、28%的钢材、25%的铝材和50%的水泥以及每年2800多亿元的环境损失。

      与实体经济高消耗相对应的,是银行不断注入的资金。银行承担了金融体系的主要功能,其严重后果是,经济的高速增长伴随着银行不良资产的大量产生,于是国家又不得不通过各种方式向银行注资。而事实上,依靠银行资金推动经济增长的后遗症十分明显,因为只有长期资本才是稳定支撑一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依靠银行融资的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之后,80年代开始出现停滞。而美国的局面就完全不同,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基本上是各占一半。在支撑美国经济持久发展上,资本市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突出表现是,纳斯达克为美国各类技术公司和服务业公司的崛起提供了最为关键的资金支持。

      针对中国融资的畸形情况:目前间接融资比例超过97%,直接融资比例仅为3%,国家自然将资本市场的发展提高到战略发展高度,直接以国务院名义下达“国九条”。

      不过,尽管中国在推进资本市场改革中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但是市场化的结果并没有按预期进行,2001年到现在,上证综合指数下跌53%。随着对中国资本市场认识的加深,各界人士逐步认识到股权分置是影响中国资本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政府将股权分置改革作为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战略安排也就成为必然选择。

      股改凸现投资价值

      早期的股权分置改革十分艰难,投资者对股改的意见分歧十分严重,这一点尤其反映在对对价的认识上。三一重工甚至为股权分置改革的营销策划花费了1000多万元。但是随着投资者对股权分置理解的深入,第一批、第二批股改试点结束后,投资者逐渐将股权分置改革当成促使中国资本市场长治久安的必备环节,不再视其为洪水猛兽。

      与此同时,上市公司对股权分置改革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由普遍的变现流通转变成正确利用证券市场实现长期发展的战略安排。这主要表现在:

      通过股权分置改革逐步建立内部激励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评价和考核企业财富增值的标准。上市公司大股东,特别是国有股股东业绩考核与市值挂钩、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可以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这两条已成为市场共识。虽然国有上市公司业绩考核和股权激励办法需要由国资委会同有关部门另行研究制定,但未来控股股东广泛制定并实施对管理层的奖惩机制已经是大势所趋。截至目前,有16家G股或准G股公司拟定了股权激励计划,这类公司由于大股东、小股东、管理层、流通股股东的利益趋同,未来的经营业绩存在改善的动因或潜力。

      通过股改,加快推进对外合作和合资,尤其是加速收购和兼并的进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优秀的上市公司更为关注股权控制权问题,通过对价,不仅没有减持,反而增持不少股票。

      随着投资者和上市公司认识的提升,市场已经在按照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之后的基本格局进行演化。直观地看,股改对价将提升A股市场的定价水平。G股目前的平均市盈率为10.4倍,这和在香港市场上市的H-A股完全接轨,可以看作是未来G板的绝对价值中枢。随着完成股改的公司不断增加,这个价值中枢将演化为整个A股市场的绝对价值中枢。

      正因为股改凸现了A股的投资价值,长期虎视眈眈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开始大举介入,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的100亿美元额度投资A股,竟然有600多亿美元参与申请。

      股改后的资本市场充满希望

      如果对股权分置改革前的市场作一个判断的话,毫无疑问,虽然那是特定阶段最有效的安排,但客观地说,其功能定位就是一个筹资的市场,与真正的资本市场相去太远,上市公司一切行为着眼于如何圈钱,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基本上没有得到发挥。

      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设想,股权分置改革结束后,中国资本市场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局:

      上市公司会真正改变筹资理念,股权融资将受到来自上市公司的自我约束。

      一方面,高溢价发行几乎不再可行。过去由于股票发行有行政力量的控制,市场上整体价格是不合理的,相互之间的比价关系也极其紊乱。全流通之后,政府将不再控制股票发行的数量,如此,新股就不会出现上市即被哄抢现象,投资者必须对公司加以仔细研究,他们也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另一方面,股权融资意味着股权被稀释和摊薄。由于不能高溢价融资,要想募集更多资金就必须付出相应的股权被稀释的代价,这对于那些视股权为生命的民营企业而言,显然是不能接受。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往往在解决股权分置就设立了最低的持股底线,同时,如果股权被过度稀释,管理层的位置都难以得到保障,这使得在进行股权融资时不得不深思熟虑。

      大量的中小企业会加大热情走上市这条路,而且由于行政控制的减少乃至取消,其筹资成本会大幅度降低;

      股票发行现有的承销方式将得到根本改变,基本由发行人和承销商定价和定规模,品种和方式将多样化,而且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认股权证、认沽权证、杠杆收购、股权交换等将成为融资新概念;

      新的交易工具将会成为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交易工具的市场比例将会下降,德国与香港的权证和期货市场就几乎占整个证券市场交易总量的20%;

      民间的机构投资者(私募基金)可能会成为未来几年重要生力军;

      收购与兼并的行为将成为资本市场的亮丽风景线。

      在股权分置时代,由于非流通股和流通股性质的不同,企业之间的收购兼并往往只能通过现金收购方式进行。一旦迈向全流通,企业之间的并购变得容易起来,各种资本市场的并购工具,如换股、杠杠收购等金融创新方式就能派上用场,为那些强势企业进行产业整合创造良好的外在条件,上市公司的收购才会从融资性收购转为产业链整合的收购。

      正是由于股权分置改革将带来这诸多的积极变化,未来的资本市场的参与者都将从中受益。

      对国有企业而言,通过股权分置改革改善治理结构,达成有效的股权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真正有可能将管理团队利益与股东利益捆绑在一起,形成利益共享机制。

      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而言,更加便利的资本市场将为其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与此同时,大量投资机会将越来越让位于有专业队伍的证券机构。中外合资、外资证券机构可能更多地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有专业能力和市场信誉的民间机构,也会得到大量发展机会。(中证网)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

    全站计数: 40,439,750, 栏目计数: 6,193,457
    ©2001-2024,沪ICP备05009247号-1, 沪ICP备05009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