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
相关文章
  • 多部委密集发声 2024年稳增长思路明晰 (2024-01-11)
  • 上海发布促进股权投资高质量发展“32条” 大力推动S基金发展 (2024-01-11)
  • 证监会研究明确外资适用特定短线交易制度 便利外资投资A股市场 (2022-10-16)
  • 信息量很大!商务部回应美方通过《通胀削减法案》!外国投资者持续看好中国市场 (2022-09-23)
  • 再提经济大省挑大梁!国常会明确: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四季度货车过路费减免10% (2022-09-23)
  • 国务院常务会议最新部署!五大措施促就业创业 促消费有新举措 (2022-09-09)
  • 国务院减税支持创新:研发费用税前扣除提至100% 企业购置设备可加倍计扣 (2022-09-09)
  • 深改委会议要求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2022-09-07)
  • 5家中国企业启动自美退市 证监会:上市退市属资本市场常态 不影响继续融资发展 (2022-08-14)
  • 个人首套房商贷利率下限调整 (2022-05-16)
  • 中财办、发改委、央行、商务部齐发声!力争上半年落地已确定政策 全面加强基建! (2022-05-13)
  • 国务院最新部署 再向中央发电企业拨付500亿元可再生能源补贴 (2022-05-12)
  • 重磅!一行两会同日发声 涉及货币政策、房地产、平台经济等 (2022-05-05)
  • 《关于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后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 (2022-05-01)
  •  


    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经济动态 >> 行业及区域经济动态

    2005金融蓝皮书发布 把脉中国金融业发展趋势

    2005-05-14 11:07




        中国网消息:5月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承办的2005年金融蓝皮书《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5)》发布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陈佳贵、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及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刘克崮等出席会议并做了主题演讲,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分别就该报告的重点问题及相关背景情况做了介绍,来自监管部门、业界及学术界的一百余位代表与会并进行了研讨及交流。

       2005年金融蓝皮书《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5)》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主编的一系列年鉴性出版物中的一种。《报告》旨在对过去一年中国金融业各主要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全面的描述,并对当年发生的主要金融事件进行评论。

      本年度《报告》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从经济增长、投资、消费、物价等四个方面对我国的经济运行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居民户、企业、政府和国外等四大经济主体的行为进行了专门分析。第二部分为“金融运行分析”,系统地记述了2004年中国金融业的主要发展以及2005年中国金融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涵盖的范围包括货币政策、金融部门、金融市场、国际收支和国际金融市场等五个领域。第三部分为“专题分析”。今年选择的领域包括:金融改革与金融发展、货币政策、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及房地产金融、金融监管和保险业。

      2005年金融蓝皮书指出:中国并没有出现成本推动性通货膨胀

      针对当前国内有些研究者提出的中国会出现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的观点,《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5)》认为,断言中国已经出现“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通货膨胀的理由还很不充分。

      当前中国所面临的经济形势是:国际原油价格、煤炭等能源价格继续攀升,钢材价格也还在上涨;工资方面,2004年以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福建等地相继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民工荒”问题,民工的工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据此有些学者得出了中国会出现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的结论。但该报告提醒到,虽然成本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依然很大,然而,在运用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理论来分析中国当前的物价走势以及宏观经济走势时,有几个方面的特殊性值得注意。

      首先,认为中国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还没有传导到最终产品价格上是与事实相矛盾的。中国的三种价格指数——原材料价格指数、消费品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走势的时间分布基本上是同步的。所谓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要经过20个月才能传导到最终消费品的说法,既没有统计上的依据,也与社会生产的周期不相吻合。

      其二,认为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会导致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的观点,其背后隐藏着“成本加成”的定价方法,即企业将根据自己的生产成本加上合意的利润率来确定自己产品的价格。这样,一旦成本上升,企业将把上升的成本转移到自己的产品价格中去。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成本加成”的定价策略得以完美施行的经济环境是卖方市场,至少是卖方拥有一定垄断力量的市场,而在竞争性的市场体系中,这种定价方式基本上没有存在的土壤。在最终产品市场因竞争激烈且供给过剩,因而最终需求相对不旺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想涨价,几近痴人说梦。中国2004年原材料价格指数达到10%上,CPI指数则达到2.8%,但是,扣除粮食价格影响之后的核心通货膨胀率只有0.6%,而家庭耐用消费品、通讯设备、服装等许多产品的价格指数依然在负位徘徊,就是明证。

      其三,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当然还可能来自工资成本的推动。有人根据2004年以来中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局部“民工短缺”,便断言中国已经出现工资—物价连动,通货膨胀将日趋恶化,甚至进而断言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低工资成本优势已经丧失,等等。我们以为,做此判断为时尚早。首先要确认事实。究竟民工短缺在多大程度、多大范围以及多长时间内发生,迄今尚无准确且权威的统计说明以及系统的实证分析,我们显然不能根据少数以吸引眼球为能事的记者的“生花妙笔”便来形成关乎全局的大判断。事实上,就在“民工荒”闹得人心惶惶的时候,我们同时也看到了另外一些地区关于民工过剩的报道,以及大量关于民工结构性失衡的报道。其次,少数地区出现民工短缺,可能归因于工资水平过低,也可能归因于民工市场组织的缺陷。即便确认工资水平过低是原因之一,那也要深入分析:究竟是因为工资受到物价上涨的侵蚀,因而民工们要求恢复均衡工资率(像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经常发生的情况那样),还是因为民工们不能忍受那种因市场组织不完善而造成的“血汗工资制”?如果是后者,那就与当前讨论的问题关系不大了。

      2005年金融蓝皮书指出:补充资本金将成为中国银行业发展的重大难题

      在关于银行业发展问题上,《报告》认为补充资本金将成为中国银行业发展的重大难题。《报告》分析到,根据银监会的要求,2007年以后,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以上。这意味着,中国银行业每年需要补充2000多亿的资本金。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有望通过国家财政或外汇储备注资等方式解决资本金的缺口问题。2003年底,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首先获得了450亿美元的外汇注资,使中行和建行基本解决了资本金的补充问题。预计工行和农行也会很快在2005年完成国家注资的工作。但除四大国有银行之外,其他银行的资本金补充问题不可能由国家解决。

      从总体上来说,银行补充资本金的渠道主要有三:一是利润留成,依靠自身的积累;二是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或债券融资来补充资本金;三是私募扩股,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或原有股东增加投资来达到增加资本金的目的。《报告》指出,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上述三条途径都存在现实的障碍。

      第一,由于盈利水平的限制,中国商业银行依靠自身积累补充资本金的能力有限。最近10年来,美国主要商业银行的资本利润率可以达到1%左右,而中国上市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平均只有0.35%,相当于美国的1/3,无法通过自身积累的方式补充资本金。第二,资本市场的融资有限。每年银行要弥补的资本金缺口约2000亿元,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1991~2004年,股票市场(包括A股、B股、H股和可转换债券)累计筹集资金11641.02亿元。可见,股票市场很难承担为银行补充资本金的重任。第三,从股东的增资动力看,他们是普遍缺乏积极性的。当前,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回报率较低,但中国的民间资本对进入银行业有较大的兴趣,原因在于社会资金短缺,这些资本希望通过成为银行的股东而取得融资的方便,或出于其他关联交易的需要。随着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以及监管制度的完善,这部分股东可能会退出。另外,随着股东投资意识的增强,当期资本回报率对银行的资本约束越来越明显,股东不仅需要银行为它们提供更多的当期利润回报,而且为了不让自己的股份稀释,在自身实力有限的情况下,老股东往往不愿意银行增资扩股。

      2005年金融蓝皮书指出:中国保险业正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上升通道

      《报告》指出,中国保险业正在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上升通道。之所以这样,该报告分析认为,其一,中国拥有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这是保险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前提。其二,中国有世界最多的人口背景以及财富增长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城市阶层。目前,中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达到5亿,相当于整个欧洲的人口规模,人均GDP达到1.76亿元。如果庞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以及几乎源源不断的后续发展潜力有力地保证了中国保险业未来长期的发展势头。其三,不断发展的城市化和人口进一步地老龄化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了现实的需求空间。正是基于未来的巨大发展空间和现实持久的需求空间,各国保险公司纷纷涉足中国保险业,以图分享快速增长的中国保险业市场。(闫昕霞)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

    全站计数: 39,755,996, 栏目计数: 6,009,232
    ©2001-2024,沪ICP备05009247号-1, 沪ICP备05009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