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经济动态 >> 行业及区域经济动态
中国啤酒:从“春秋”到“战国” 2001-06-01 09:58 丁俊伟
随着北京中华世纪坛的巨钟21声鸣响,中国啤酒工业踏着历史的节拍,走入了21世纪。在新世纪的曙光里,有人预计:按现在的发展速度,中国啤酒工业有望在2002年至2003年,总产量赶超美国,成为新世纪的世界第一。 这究竟是一个梦想,还是历史的必然?还是让我们从头说起——— 历史:啤酒业百年沧桑 啤酒,由大麦芽和啤酒花酿造而成,起源可追溯到8000年以前。当时在人类文明摇篮之一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南部,有一支叫苏美尔人的吉卜赛游牧民族。苏美尔人每当打了胜仗,都喜欢饮一种用发芽的大麦酿制而成的饮料,这就是最早的啤酒。后来这种酿制技术又通过古埃及传到欧洲并风行全世界。但是,啤酒对中国来说是先有啤酒后有啤酒厂。19世纪,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喝不到啤酒,于是就从国外引进。后来到中国来的外国人越来越多。特别是沙皇俄国在东方为了侵略军的需要,1900年在哈尔滨建立了一个啤酒厂。德国侵占胶东后,1903年又与英国合营创办了英德啤酒公司(青岛啤酒厂前身)。此后,英国、法国、美国、日本先后在上海、天津、沈阳等地建厂。然而,由于受历史客观条件的限制,到解决前夕的50年间,中国啤酒工业的发展速度缓慢,1949年全国啤酒产量仅为7000吨。 建国后,国家对啤酒行业采取了扶持政策,新建了一批啤酒厂。1958 年全国啤酒产量超过5万吨,1965年产量增加到10万吨。虽然建国初的 10年间啤酒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受当时购买能力和消费习惯的限制,啤酒的消费面仍比较小,全国多数地区啤酒生产均是一片空白。为适应啤酒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啤酒生产技术,1981年至1983 年,国家结合评酒重点抓了啤酒新技术的推广工作。1980年至1987年,全国啤酒行业的增长率达到35%。1988年至1997年的10年中,我国啤酒年平均增长速度仍高达13.6%。1999年,全国啤酒产量突破2000万吨,比建国时的1949年产量增长了3000倍。近10年间,世界年人均啤酒消费量增加了3升,而中国却增加了10升。1993年以来,中国啤酒产量一直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现状:“战国时代”竞风流 新世纪浓浓的春意却掩饰不了啤酒业的刀光剑影。君不见昨日“青啤”和“燕京”两大巨头“你来我往”,先是“青啤”北上收购“五星” 和“三环”震动京城,后是“燕京”东进吞并“莱州”和“无名”直捣齐鲁;今又见“燕京”东上吃进“三孔”,再下“战书”,不知明日“ 青啤”挥剑斩向何方?看一看独霸西南的“重啤”和“蓝剑”,望一望伺机北上的“珠江”和挺进中原的“华润”,瞧一瞧东南明珠的“惠泉” 和火遍荆楚的“金龙泉”,还有那死守地域的“金陵”和“哈尔滨”… …说不完的话题,竞不尽的风流。有道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时至今日真也好假也好,成也好败也好,中国啤酒工业已进入“战国时代”。 如今的中国啤酒市场,昨日的“敌人”今联手,俊媳妇也需找“婆家”。且不说“燕京”收购“三孔”等打破“青啤”一统“鲁啤”之部署,也不谈青啤吞并“五星”等使“燕京”雄居华北的梦想落空。据悉粤海啤酒集团近日在香港发布年报,声称将退出“山东琥珀”;国际知名品牌“嘉士伯”乘兴而来,却败走上海。又悉“绝然不同”的“雪津” 冰啤让福州“大三元”拉了肚子,原因是“陈年老酒”;日本三大名牌之一的“朝日啤酒”在北京输了官司,起因是使用的过期酒瓶爆炸伤人;雄霸西南的“重啤”和“蓝剑”,近日因市场纷争而大打出手;湖北宜城动用警力“联合执法”,竟然是对“金龙泉”进行地域封锁…… 有人说,仅有百年发展史的中国啤酒工业是一个“年轻的巨人”。孰不知这个巨人是多么的“脆弱”!我们不反对形成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行业格局,也不反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残酷的优胜劣汰。但是,我们不能认同置消费者利益于不顾的非法产销!不能认同没有行业道德的不正当竞争!更不能认同区域封锁等地方保护主义! 4月2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禁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的规定》,意在规范市场竞争,打击行政垄断,根除地方保护,为建立市场经济新秩序保驾护航。 发展:行业整合成必然 综观仅有百年发展史的中国啤酒工业,可以发现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品牌、技术、装备、管理等综合优势的优秀企业,如“青啤”、“燕京”、“华润”、“珠江”、“重啤”、“金龙泉”、“惠泉”、“金星”等。由于啤酒的运输、保鲜等行业特点,加上地方保护主义作祟,中国啤酒工业形成了诸侯割据、各自为政的“春秋战国”局面。纵然中国啤酒产量已突破2000万吨,并连续8年雄居世界第二;纵然中国啤酒已有两家年产量超过100万吨的啤酒集团、12家年产量达到40万吨的生产企业,但是,与国际啤酒大国相比,集团化、规模化、质量、效益、品牌等方面我们均处于落后地位。所幸,“青啤”、 “燕京”等已开始踏上集团化、规模化道路,虽然在质量、效益等方面与国际品牌尚有一定差距,但是总算拉开了中国啤酒工业从“春秋到战国”的序幕。 众多专家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世纪中国啤酒工业的发展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全国总产量迅速增长。近年来,中国啤酒总产量每年净增80万吨至100万吨,增长速度为5%至8%,预计到2002年至2003年,总产量会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 二是企业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股份制优势更加明显。近年来,我国啤酒企业以收购、兼并等不同方式进行规模扩张。目前国内较有实力、年产量40万吨以上的啤酒集团有12个(包括中外合资外方控股集团),其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40%以上。这些集团将主导中国啤酒行业的发展。在啤酒企业体制方面,30%的国有企业成为股份制企业,大多通过发行股票或职工参股以筹措资金;18%的中外合资企业中,大多是外方控股,中方也有一定股权,这是股份制的特殊形式。目前注册为股份制的企业已占啤酒企业总数的1/4。 三是企业规模向两极分化,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目前中国现有啤酒企业500多家,企业规模两极分化,不合格企业偏多,达不到啤酒生产应有的经济规模。其中200多家是年产3万吨以下的小型企业。由于规模小、投资少、装备水平落后,再加上管理不善、产品质量不稳定,这类企业大多处于崩溃的边缘。中国加入W TO后预计有5年的过渡期,期间中国啤酒业必须完成最后的行业整合。据悉,近日国家经贸委下发了《关于对平板玻璃建设项目进行清理的紧急通知》,并在互联网上公布了一批应关闭(停)的小企业名单,加强了对部分行业的调整力度。在此,我们强烈呼吁国家对“税收大户”啤酒行业加强调控,通过宏观政策扶持一批行业或区域龙头企业,如啤酒行业十强等;淘汰一批在规模、设备、质量、技术、管理等方面均属于不良资产的“五小”企业,早日使中国啤酒行业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四是竞争将更加激烈,效益成为企业最终的追求目标。目前中国啤酒业生产能力大于实际产量近500万吨,生产能力过剩,导致市场竞争加剧。近年来低价竞争导致行业整体效益下滑,如何遏制无序竞争,扭转效益下降是中国啤酒业今后值得重视的问题。经济效益是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其中包括规模效益、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等。前两年,一些企业提出“让利不让市场”的经营策略,实属短期行为。虽然企业短期政策性亏损,但最终必须盈利,高效益成为企业最终追求目标。 五是新技术将得到应用和推广,产品将向多样化发展。随着国内外技术交流的加快,国外啤酒生产中应用的成熟技术几乎都在中国落户。纯生啤酒生产技术、膜过滤技术、微生物检测和控制技术、糖浆辅料的使用、PET包装的应用、叉流过滤技术及ISO管理模式将在啤酒生产中继续应用推广,啤酒品种将向多样化发展。在以淡色、淡味啤酒为主体的基础上,将培育浓醇型啤酒、高浓度啤酒和真正的特殊风味啤酒等。 中国啤酒业的“春秋战国”之后,按历史规律将是天下一统,那么,谁将是中国啤酒业的“秦始皇”呢?我们拭目以待。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