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经济动态 >> 行业及区域经济动态
宏观调控之手 放松乎?收紧乎? 2005-03-05 12:11
记者 浩民 郭凤琳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中国经济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旅程。经过“行政+经济”式的调控,中国经济有没有实现“软着陆”?经济发展能否由此走出“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循环?利率杠杆还会不会再次撬动?带着这一系列疑问,记者采访了代表、委员中的经济专家。 主“紧”派:还应适度收紧 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已经成功软着陆”的声音渐占上风。 对此,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认为,要作出这种判断还为时过早。“软着陆是指经济回到正常运行区间。但目前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物价上涨压力依然很大。生产资料价格呈两位数增长,肯定要有一部分会传递到CPI上。” 持此观点的代表、委员不在少数。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和新当选的政协委员、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都认为,投资反弹的动力还很强劲,今年应着力防止投资反弹。 张卓元就此详细分析道,“前两年GDP增速明显偏高。从经验数据看,我国GDP增长一超过9%,整个经济生活就会绷得很紧。比如,为解决粮食问题,去年出台了不少支持措施,但有很多是一次性的,不可持续。还有煤电油运紧张,国际油价、铁矿石价格上涨,都在向我们发出警示:粗放型高增长已经不可持续,需要一定程度的冷却。” 张卓元等认为,今年GDP增长应降到8%或稍多一点,但也不能低于7%,否则会对就业形成巨大压力。宏观调控应适度收紧,并在这个前提下,把着力点放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 就在“两会”前夕,今年1月份的CPI数据公布,同比上涨1.9%,涨幅明显低于上年平均上涨3.9%的水平。这是否意味着困扰中国经济一年多的通胀压力已大大缓解? 对此,张卓元表示,1月份的数据不足为据。“一定要考虑到春节因素,去年春节在1月份,而今年在2月份,不能仅根据1月份的数据就认为物价上涨压力已经消除。估计2月份之后CPI会开始走高,预计全年要到3%-4%。” 他还强调,衡量物价上涨最重要的指标是GDP平减指数,即用名义GDP增长率减去按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增长率,这个数字目前已达6.9%。所以,还是应该适当上调利率。“我认为提1个百分点没问题,当然可分几次上调。加息有助于提高资金使用成本,抑制投资过热。” 张卓元的观点得到了一些企业界人士的认同。全国政协委员、锦江国际集团副董事长姜光裕说,“应该加息。钱如果来的太方便就会浪费。要让借款人把一分钱当作一块钱用。现在资金来得容易,还没想好就投资,这样肯定会带来经济过热。”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判断,由于人民币挂靠美元,随着美元利率不断上升,年内加息还是有可能的。 主“松”派:警惕通缩压力 政协委员、经济学家林毅夫则明确表示,今年要警惕通缩压力回归。 他分析,2003、2004年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主要是农产品、建材和石油。随着国际国内粮食增产,农产品价格已开始下降;随着宏观调控效果逐渐显现,投资增速会放缓,相应地建材价格会降下来;国际油价的上涨空间也有限。另外,2004年,商品零售物价统计与制造业有关的16个项目中,有10个价格下跌,生产能力过剩的局面没有消除。 问及利率问题,林毅夫反问,“加息有必要么?”在他看来,没有太多必要,因为物价在稳定中呈下跌趋势。而且,如果用利率手段调控经济,必须要有一个好的银行微观行为作基础。否则,当局要靠利率政策调整经济就比较困难。 来自证券界的政协委员陈耀先认为,目前的货币政策已经偏紧,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当前特别应当防止可能出现的生产滑坡,影响工业增加值增长。“在经济没有全面过热,主要是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切忌治了心病,引发肝病。” 持谨慎乐观态度的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陆百甫认为,今年通胀率不会太高,通货紧缩也不会出现,“最近几个月内没有必要动用利率手段,应该再等等看。如果固定资产投资继续猛涨,再考虑加息。”他比喻道,中国经济无所谓“软着陆”、“硬着陆”。宏观调控不是要让中国经济这架飞机降落,而是要让它从一万英尺的高度降到八千英尺,以便降低油耗,更加经济合理地飞行。 他认为,与以往不同的是,2003年以来的经济增长有了一些新特点:企业内在的增长动力与市场旺盛的需求结合在一起,推动着经济的增长;通胀压力不是因货币超量供应引发的核心通胀,而是由粮食和某些基础产品紧缺造成的;地方政府推波助澜,带来一定程度的盲目发展。因此,在政策上不能靠紧缩货币,而应该去协调好供求关系。 共识:以改革巩固调控成果 尽管代表、委员们对今年经济形势的判断不一,对宏观调控或松或紧的意见不一,但有一点认识是相同的,那就是要通过深入改革,化解深层次体制性障碍,巩固宏观调控成果,让中国经济彻底走出“一放就热,一收就冷”的不良循环。 政协委员、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指出,增长方式背后是经济结构问题,结构背后是体制问题。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一直落后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经济体制落后就造成了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结构不合理必然造成效率低下。因此,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成了必由之路。 张卓元指出,在深化改革方面,转变政府职能是最重要的。政府要更多地转向社会和公共管理职能,而不要把自己当作经济发展的主角。与政府职能转变相关的是国企改革,国企要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垄断性行业要放开市场准入。 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强调,目前各级政府仍拥有土地、资本等资源的支配权,利用这种支配权推动重化工业的粗放式增长,不利于技术创新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要改变这状况,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在林毅夫看来,金融改革与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至为关键。正是因为银行微观行为不好,所以才过多运用了行政手段。今后一定要积极鼓励、支持、引导中小型金融企业发展。 采访中,来自学界和财经界的代表、委员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都持乐观态度:今后8—10年,中国经济这架飞机还能以较快的速度平稳飞行。原因有两个:一是科技进步,二是改革不断深化所带来的越来越有效的资源配置。(中证网)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