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上官卫国
2004年,我国经济在宏观调控的作用下正在向健康、平稳增长的方向前行。要保持当前经济运行的良好态势,从而顺利实现“十五”发展与“十一五”规划的衔接,2005年更需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并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
无论是回顾2004年的经济形势,还是预测2005年的经济增长,都不能不站在2002年下半年的起点上。正是从那时起,我国经济步入了新一轮景气周期。然而,从2003年起,经济运行中开始出现不健康的苗头。这一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5%,与1992年25.3%的投资增幅十分接近。进入2004年,投资更是超速增长。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一季度全社会投资实际增长33%,高于1993年投资实际增长27.8%的水平。同时,投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更加突出,过分投向重工业和高耗能工业,而农业和第三产业投资相对不足。
于是,政府出台了更为严厉的以 “管住土地、管紧信贷”为主要内容的调控措施,有效遏制了投资过快增长。以城镇投资为例,今年前10个月,投资增长29.5%,比一季度的增幅回落18.3个百分点。同期,农业投资增幅提高到23%,过热的一些工业行业投资增幅明显回落,投资结构有所优化。据权威部门预测,随着投资增幅继续回落,今年全社会投资增幅将在20%左右,全社会消费实际增长约9%,全年GDP增幅将达到或略高于9%。
展望2005年,大多数专家认为,宏观调控的重点仍是投资。既要调控总量,又要优化结构。
城市化步伐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国际产业资本向我国转移等推动投资总量扩张的因素并无变化,因而需警惕与之相关的钢铁、水泥、房地产、电解铝、铁合金等行业投资出现反弹。专家指出,在连续三年投资高速增长的带动下,我国生产资料价格指数(PPI)已连续两年大幅上涨,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涨幅大约达3.9%。如果明年不能有效控制投资总量扩张,在国际市场原油和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的背景下,我国PPI的持续上涨势必向CPI传导,甚至演化为通货膨胀。也有专家认为,调控总量应适度。因为投资毕竟带动就业,若投资增幅“大落”,无疑将使压力不小的就业“雪上加霜”。综合专家们的观点,平衡主要经济变量,2005年全社会投资以增长16%左右为宜。
至于优化结构,专家们建议,政府投资的重点应保证在建国债项目按期完成,发挥效益;要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重大水利项目建设,支持粮食生产。同时,加大对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体系、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等建设项目的投入。当然还包括支持西部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中部崛起的重点项目。
一些专家认为,土地、资金、劳动力和资源、公用事业等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程度较低,价格被严重低估,是投资过热的诱因之一。因而生产要素的市场化将逐步成为改革的着力点。“重中之重”是加快建立长效的土地配置机制。这一机制的要点有:尽快编制国土资源规划,根据国土资源状况和工业化、城市化的要求,对城市布局、产业布局和土地开发利用进行科学的总体规划;制定可行的土地补偿标准,严格依法进行土地开发;规范土地批租活动,全面推行公开招投标,以真实反映土地的市场价格;批租收入列入预算管理。
有迹象表明,土地管理方式改革、资金市场化、劳动力保护和资源市场化已经或者正在被纳入下一步的改革重点。
在投资体制改革方面,专家建议,要明确各类投资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合理划分政府和企业的投资范围;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及时出台具体的政府投资责任追究法规。
此间观察家认为,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投资活动的特点,对投资规模、结构和速度进行适时调控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但只要2005年投资增幅明显回落、结构继续优化,在消费稳定增长并进一步活跃的情况下,我国GDP仍有望以略高于8%的速度增长,从而为“十一五”的开局奠定良好的基础。(中证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