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
相关文章
  • 超2000元!“龙茅”暴跌 业内人士:生肖酒缺乏炒作动力 (2024-01-11)
  • 10天翻倍!长白山紧急提示风险 (2024-01-11)
  • 造纸行业旺季需求生变 业内预期四季度有望迎来上行拐点 (2022-09-08)
  • MSCI大动作!新纳入33只!“盲盒第一股”入场 富临精工、滴滴ADR遭剔除 (2022-05-13)
  • 厦门A股上市公司2021年“成绩单”出炉 63家上市厦企总营收破2万亿 (2022-05-05)
  • 密集释放利好!一大波公司发布回购、增持计划 (2022-05-05)
  • 沪市主板公司2021年实现净利润4.04万亿元 近1.48万亿元现金分红创历史新高 (2022-05-03)
  • 这21家公司净利增长翻倍 还有10家出现亏损 (2021-08-02)
  • 6月16日晚间上市公司利好消息一览 (2020-06-17)
  • 639家公司预告年报业绩 预喜比例超半数 (2020-01-08)
  • 国务院宣布:219个国家级开发区建设主体可IPO上市!2.8万亿券商迎大利好 (2019-05-30)
  • 东方金钰拟卖盘脱困 中国蓝田接盘16年后回归A股 (2019-02-06)
  • 2018年97家中央企业及下属上市公司最全名单 (2018-11-20)
  • 区块链疫苗带火易联众 股票三涨停引监管关注 (2018-07-27)
  •  


    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公司评估 >> 行业动态

    “无风险”收益美梦破碎 上市公司撤离债市

    2004-05-27 09:37





        5月18日,成发科技、用友软件不约而同地发布了处理国债投资的公告,前者还因此产生一笔投资损失。若根据目前国债市场的走势来看,两公司的行为显然不是单纯的巧合。事实是,今年以来债市的"风雨交加"令这些热衷其中的上市公司"马失前蹄"。原本指望在低风险、收益稳定的国债市场淘金,没料到却打错算盘。

        忍痛割爱避风险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债市场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时至春暖花开的季节,债市的走向仍然透着些许寒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国债指数自从去年12月31日最高点99.52点就一路暴跌,到上周五国债指数收盘为92.4点,跌幅超过7%,企业债也是一路下跌,债券基金表现乏力。面对债市的不尽人意,参与其中的上市公司不得不"忍痛割爱"。
                    
        据成发科技在其5月18日的重大事项公告中称,根据公司首届董事会第16次会议授权,公司利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部分阶段性闲置自有资金进行了短期国债投资。该短期国债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为4085.6万元,已于2004年5月14日前全部处置,实际取得价款3211.9万元。公司对该短期投资以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在上个会计年度及本年度第一季度已分别计提291.7万元和107.3万元短期投资减值准备,本次处置确认当期投资损失为474.7万元。
                    
        无独有偶,用友软件也在同一天公告了处理国债投资的事项。该公司将所持有的面值为11020.3万元的国债以100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控股股东北京用友科技有限公司。拟转让国债为02国债(10)6984.2万元、02国债(13)3000万元、03国债(3)208.5万元和03国债(11)827.6万元。这四只国债当初的投资成本为1亿元,而以公司公告前日的收盘价计算,账面价值为9433.9万元。可见,公司此举从一定程度上将投资风险予以转移。
                    
        事实上,翻阅近段时期上市公司的公告不难发现,诸如此类及时处理国债投资的公司已不是个别现象。为了避免投资成本缩水幅度过大,伊利股份也卖出了部分国债。公司披露,曾于2002年底投资的3亿元委托资金,截至2003年末余额市价总值已缩水为2.91亿元。截至2004年2月27日尚有部分价值为1.07亿元国债未卖出。根据中创信测公布的今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公司一季度投资收益较同期大幅下跌了277.91%,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报告期内发生了期内的国债投资亏损。

        国债投资缘何火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上市公司国债投资热近两年来几乎没消停过。2003年就有一大批公司参与了国债投资。其中,去年上半年以自营形式进行国债投资的有吉林森工、外运发展等公司,还有多家公司则以委托理财的方式间接投资国债。下半年又有20多家上市公司进行委托理财,累计金额逾10亿元,其中主要以国债投资为主,如天山股份、宝钛股份、沧州大化等。今年年初以来,仍有一些上市公司发布了进行国债投资的公告,如交大科技、上实联合、合金投资等,投资总额近20亿元左右。
                    
        据专家分析,上市公司热衷国债投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上市公司确实有闲钱在手。从公开披露的信息来看,上市公司投资国债所用的资金往往是自有或闲置的募集资金,而且大多数公司在这以前都以IPO和再融资的方式从证券市场募集了大量的社会资金。与此同时,由于中国证券市场上市周期较长,在经过漫长的等待之后,部分上市公司募集资金项目的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再投向这些项目难以取得满意的收益率。因此,如果利用短期"闲置"资金进行国债投资,提高资金利用率和回报率也在情理之中。
                    
        其次,由于近两年股市的不景气以及由此导致的多家上市公司委托理财资金无法按期收回,也是上市公司转而投资国债的重要原因。由于债市素以稳健为特色,给人以"收益固定,到期能获得本金偿付,价格波动小,风险度低,由政府发行,基本上不存在违约风险"等印象。上市公司弃股市投债市,似乎是一种必然。
                    
        此外,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不少采用委托理财方式参与国债投资的公司,实则是打着"投资国债"旗号进行着股票炒作。据知情人士透露,上市公司如果明讲用委托理财资金炒股,将招致市场各方尤其是投资者的非议。因此,一段时间以来的"通用"做法是,这些开展委托国债投资的公司利用国债回购的方式参与二级市场,即投资公司等受托方先与上市公司签定一个协议,规定将资金用于购买国债。受托方或者拿到钱去直接炒股,或者购买国债后,随即将国债抵押,从银行贷款投入二级市场。与此同时,其表面采取了保底的方式,而暗中则采取承诺收益的形式开展委托理财。综合上述这种种因素,也就不难理解上市公司"国债投资"热情不减的原因了。

         无风险之说不可信
                    
        那么,所谓的国债投资"无风险"或"低风险"的说法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专家指出,这里的"无风险"是指"偿付风险",即到期能够还本付息。事实上,债市同样面临"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波动风险"等各种风险。而所谓的"低风险"也是相对于股市而言的,倘若上市公司是借国债投资方式炒作股票,那风险更是难以预测。一旦受托方或券商出现国债回购资金炒股失败,上市公司往往无法如期收回理财资金,甚至可能血本无归。
                    
        此外,以委托理财方式进行的国债投资还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如某家公司委托国债投资资金被受托方擅自在他人股票账户中购入股票,导致上亿元委托资金无法按时返还。于是,还款时出现诸多纠纷的现象也就并不奇怪了,这曾致使多家上市公司不得不诉诸法院。
                    
        就此问题,有关业内人士表示,上市公司出于利益最大化和资金安全性的考虑,将委托理财或自营资金的投资重点放在国债投资本无可厚非,但一段时期以来的国债跌势,却使得一些公司不得不面对可能产生的投资风险。目前,这种风险已变成了一种现实的压力。而且,由于市场走势的不确定性,今后恐怕还陆续会有上市公司在债市"失手"。至于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公司,更是应该乘早"撤退",以免给公司造成损失。
                    
        与此同时,该人士还提醒上市公司,谨慎参与所谓的国债市场的"博弈",因为这种投资一定程度上也放大了市场风险。一旦上市公司的投资导致亏损,不但影响公司自身利益,反过来还会加剧公司股价波动,并影响到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记者 王璐/上海证券报)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

    全站计数: 41,969,171, 栏目计数: 6,146,874
    ©2001-2024,沪ICP备05009247号-1, 沪ICP备05009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