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周边市场 >> 汇金·国债·基金·港台 >> 公开信息
基金“牛市”冷眼看 2004-04-09 08:19
“买基金了吗?”这一句往年只出现在基金广告的话语,在2004年可能会成为人们议论投资时的流行语。 记者在深圳工行、深圳中行等银行的销售网点发现,只要是新基金面市,俨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其热销场面,让负责代销的银行也深感意外,以至于有人把投资基金的投资者冠之以“基民”的称谓。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专业人士开始关注眼下的“基金热”,并提醒热情的“基民”“中原之土虽然肥沃,却并非一马平川”。 购买基金往往忽略了风险 目前,基金在进行销售宣传时,往往凸现“高收益”与“保本”,而对相关风险显然强调不够。 记者调查发现,基金的名称十分诱人,“增利”啦,“增长”啦等等,不少“基民”在购买基金时,仅仅凭基金的名称放下“重单”,甚至连基金的说明资料都不去细读。 而在不少基金的宣传画册上,“投资基金的利润远高于银行存款”、“上涨没有边界”、“设立保本线”等等字眼分外惹眼,而“基金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基金的未来表现”等风险提示语往往被放到了人们不注意的地方。 不可否认,2003年确实有不少基金赚得盆满钵盈。据统计,至2003年底,博时价值净值增长率累计达34.35%,南方稳健成长达25.15%,嘉实成长收益达21.43%,国泰金鹰增长达20.91%,易方达平衡增长达20.65%……在如此诱人的收益的影响下,人们把一叠叠人民币从银行“搬到”了基金公司。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开放式基金都无往而不利,即使在2003年,也有开放式基金净值一度跌破1元面值的现象。此外,还有一个投资规律不能不关注,那就是当股票上涨时,债券型基金净值则应声下落;当股市低迷时,偏股型基金将颇受连累。 认购过于集中于个人 有机构认为,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基金募集,有利于基金规模的稳定。但也有专业人士认为,未来如果出现股市下跌影响基金净值的情况,“恐慌”心理和“从众”效应则容易引发“基民”们大规模的赎回。 基金火爆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高利诱人。购买者中不少已是久经股市人士。涉足股市8年的于先生表示,根据以往股市的经验,他设立了10%的止损线,只要自己认购的基金净值在一段时间内下跌10%,就全部赎回。 但并不是所有的投资者都像于先生那样冷静、清醒。尤其是相当部分的“基民”不曾炒股,也是初涉基金。王女士就是其中的一员。她表示,万一基金净值真的下跌了,首要任务就是保值。基金下跌,自然要赎回;即使基金上涨到一定程度有所获利后,也会赎回。有王女士这样心理的初涉基金的投资者不在少数。 业界对上述心理预计带来的影响不无担心:一旦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有大的变动,认购群体更容易发生心理共振的现象,有可能引发大规模赎回,这对基金的长期、稳定发展将是一大考验。 (记者李奇峰 实习生刘杰/深圳商报)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