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公司评估 >> 行业动态
传和黄接手锦州港 张宏伟重新布局东方系 2004-01-02 23:41
在国内企业界享有“资本猎人”称号的东方集团董事长张宏伟在锦州港(600190)的资本运营上却屡试不爽,从2002年锦州港“财务事件”爆发到投资吉通败退,再到2003年初退出民族证券等一步步在印证这一事实。日前,有消息称,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黄”)将通过收购东方集团(600811)持有的锦州港法人股从而成为锦州港的第一大股东。 而来自锦州港股份公司方面的消息证实,目前该公司高层易人,并且开始转让旗下的原成生化科技有限公司。今年更早时期,张宏伟减持民生银行、新华人寿等公司的股份,外界传言其率领的东方集团整体财务状况不佳。种种迹象表明,25年前白手起家、现在成长为中国民营企业标杆性人物的张宏伟如今走到了一个重要的关口。 和黄想入主锦州港 “我们还没有收到董事会关于这方面的信息。”17日,刚上任不久的ST锦州港董事会秘书王健对记者表示,他说,自己也是从网上看到“和黄入主锦州港”这方面的信息。他表示,没有来自股东方面的确认,这更多是一种传说而已。记者连续采访了锦州港及与锦州港相关的一些人员,发觉大多数人的看法和王健相差无几。18日,锦州港一位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其实这事很早就在传说,并且双方有了实质性的接触,但不知道现在进展如何。 更权威的消息来自和记黄埔有限公司霍建宁总经理在接受南方某媒体记者采访时透露的消息。该报道说,和记黄埔将通过接手东方集团持有锦州港的股权,开始收购A股上市公司ST锦州港,在收购过来后,和黄将会把“锦州港”更名为“和黄控股”,作为该集团挥师北上的旗舰企业。 针对和黄的最新动向,记者向香港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和记黄埔等公司多方求证。18日,和黄专门负责大陆港口投资方面的集团事务部表示,已把这方面的详细信息向该集团霍建宁总经理及相关人员求证,并保证尽快给记者答复。但截至记者发稿,对方并无准确消息传来。 但在12月18日,记者电话采访了东方集团董事长张宏伟。他向记者表示,没有转让锦州港股权给和黄这一回事。他称,这方面的消息是很早之前的事情了,如果东方集团真的对锦州港股权有很大的转让计划,他会在股东大会和公告里表布。 12月19日上午,ST锦州港召开本年度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讨论近期集团高层工作调整的事宜。并无涉及股权转让的消息发布。 锦州港董事会秘书处的前任董秘高鸿敏也对记者表示,转让“只是股东之间的事情,还没有消息到上市公司这里”。她表示自己看到的信息更多来自网上,“但如果真要转让给出去”,她表示可惜。她的理由来源于两点:一是在东北大开发的背景下,北方港口业务的普遍受益;二是锦州港自身的实力在进一步增长。 而现任董秘王健解释说,锦州港上个月刚刚把旗下的原成生化科技有限公司转让给长春实业,这个公司是2001年双方合资成立的,转让获得的资金将用于港口方面的建设。他表示,到今年底,锦州港能达到1700万吨的吞吐量,而“锦州港退出吉通投资已近尾声”。 天相投资顾问公司负责交通运输方面的研究人员刘琦也同意王健的意见:锦州港油码头多一些,又是一个以港口整体资产上市的公司;虽然在财务报表的很多方面没法与大连、营口等港口相比,但这有利于外资重组。刘琦认为,在引进外资方面,锦州港和其他上市公司相比可能更需要与当地港务局发生更多的业务手续。 17日,锦州港内部一位人士对记者表示,继该公司7月份更换董事长之后,目前已由锦州港务局局长白纯波先生出任代董事长,董事方面则由东方集团派出,这方面人事变动会在最近有结果。从公开资料看,白纯波依然兼任锦州港务局局长之职。而这些,只是风起云涌的前奏。 东方系布局大调整 锦州港股权转让消息的广受关注,既源于其自身,更源于张宏伟对“东方系”的整体布局调整。尽管锦州港目前在张宏伟的公司布局中只是一个配角,但在收购当年,锦州港被认为是张宏伟最得意的一项作品。外界认为,正是由于他对锦州港的收购,才得以由一个传统企业家进入到现代企业家的行列。 收购锦州港发生在1994年,这是“东方系”资本扩张的一大步,自此一段时期,锦州港成为张宏伟资本扩张的核心棋子。但张在最近几年遇到了不少难题:从锦州港投资吉通走了17个月的过场,到公司“财务风波”,并且被戴上“ST”帽子;从锦州港参股金融证券败北,到出售旗下资产;从人事变动到回归主业等等,一系列发生在锦州的投资事件似乎证明张宏伟的一番努力最终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 锦州港不是张宏伟的全部家当。其实,张氏资本扩张起源于1991年,当时东方集团完成债转股变为股份制企业,并且在两年后成功上市。当时,由东方集团13家下属企业组成的东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0811)股票上市发行,4000万社会公众股发行价为6.69元,一举募集2.6亿元,成为当时中国仅有的13家上市公司之一,也是中国第一家上市的私营企业。 目前,张宏伟控股东方集团、锦州港和香港东方集团(原东润拓展,0467.HK)三家上市公司,并以内地上市公司东方集团为旗舰,先后参股和控股新华人寿、民生银行(600016)和民族证券。自1998年以来,东方集团母公司确定,资本运营工作重点是发挥内地、香港和美国三地上市公司的资产置换能力。到如今,东方集团在金融领域的扩张已形成保险、银行、证券三星拱月之势,金融财团的架构初步完成。 张宏伟把东方集团的业务归纳为金融保险、建材流通、港口基础设施、网络信息、房地产和高新材料六大产业。而在港口设施方面,东方集团控股锦州港;信息产业方面,拥有东方卫星网络技术有限公司;高科技材料方面,东方集团与哈工大、哈尔滨市政府共同创建东大电工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开发铜基无银电工触头项目;建材流通业方面,拥有东方家园有限公司。 作为中国民营资本的代表人物,张宏伟25年前白手起家,从承包建筑工程发展到目前个人资产达数十亿。他被《华尔街日报》描述为“中国民营投资业第一人”,其精明和稳健令人称道;在业界,他被称为“资本猎人”,其“资产运作是加法,资本运营是乘法”的投资口诀为后来者仿效。 但在荣誉背后,是东方系的投资紧缩。2002年以来,锦州港收缩投资逐步回归主业,2003年张宏伟减持民生银行和新华人寿股份。扩张的方向集中在建材连锁业。在东方家园的计划表上,2003年,东方家园创记录地开了14家新店,超过以往4年开店数的总和。 1997年东方集团将配股募集资金3.56亿元中的约60%用于投资建材连锁超市,2000年又通过配股筹措4.3亿建设东方家园。2003年5月13日,东方集团转让民生银行(600016)股权,公告称减持所得5500万元将用于“东方家园建材连锁超市等重点项目的后续投资”。 退出一些金融投资领域,埋头发展商贸地产等产业,体现了张宏伟2002年以来投资思路的转变。事实上在2000年,东方集团正高歌猛进,在通信、金融等领域注入巨资,谁会想到种下此花、收获彼果? 和黄急进大陆港口 事实上,锦州港今年中期业绩不错,货物吞吐量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0%多,逐渐开始走出困境。就其在环渤海地区的位置而言,被和黄相中并不意外。 而综观和黄进入内地港口的表现,不难看出其手法老到——以香港和记黄埔港口为主力,主攻上海、深圳、宁波等战略要点;另外一组以和黄三角洲港口公司作为辅助,目标则瞄准一些地位次要的内河、沿海港口。 这套战略颇为有效。目前和黄首选的目标是与香港大本营毗邻的深圳,在1992年和黄与盐田港集团开始合资经营盐田港一、二期码头,一举占据了深圳市集装箱吞吐量的半壁江山;在2001年底再度携手,投资66亿元合资建设盐田港三期工程;2001年6月,和黄拿下宁波港务局属下的北仑集装箱公司,合资组建了宁波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投资20亿元人民币。此前和黄港口已进入了上海,与上海港务局共同投资组建了上海集装箱码头;而和黄三角洲港口也在尽职尽责地扮演着“配角”角色。 有资料统计说,和黄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港口运营商,控制着全球海上贸易中10%至15%的份额,由其管理的港口包括上海、深圳、厦门、仰光、雅加达、巴拿马、巴哈马、鹿特丹、巴生港(马来西亚)、费利克斯托(英国),当然还包括香港本地。尽管与电信业相比,港口行业的投资吸引力并不强,但从经营的角度看,港口业务更具赢利能力。 和黄总经理霍建宁曾公开表示,港口是公司中业务最繁忙的部门,“它为我们产生源源不断的可贵流动现金”。而李嘉诚的设想是让和黄控制货物到港和离港的整个过程,即不但要成为物流运营商,还要成为管理咨询顾问。 但是,随着和黄港口在内地的地盘越来越大,中央政府出台了一些限制性政策。交通行业的高级官员多次指出,中国的集装箱码头,外资不能持有控股权,国家政策规定外商最多只可占内地港口49%的权益。在这种情况之下,和黄在内地港口的投资有所“收手”,参股洋山港、青岛港屡试不爽。12月初,在上海召开的航运大会上,上海港务局一位高层人士表示,上海洋山港合作的对象是和该港口有相类似业务的港口巨头。 “中外合资建设和经营码头业务,依然是当前中国港口民营化的主要形式,或者说是主要特征”,中国港口协会一位负责人表示。由于国内民营企业规模总体上比较弱小,而大型港口资产规模较大,两者不相对称。据透露,目前国内民营资本主要在沿海中小港口和内河港口发展,而在大型港口领域,民营资本主要集中在仓储、货物代理、集卡运输、报关、包装等边缘业务上活动。(徐正辉/经济观察报)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