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
相关文章
  • 央行:下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 (2022-09-07)
  • 阿里巴巴香港二次上市 计划筹资100亿美元 (2019-06-27)
  • 国际金价强势反弹创近14个月新高 一季度全球央行对黄金开启买买买模式 (2019-06-12)
  • 世界黄金协会:各国央行购金成推升全球黄金需求重要因素 (2019-06-10)
  • 央行组合拳三连击 稳定外汇市场预期 (2018-08-29)
  • 人民币回调幅度有点大 外资一直在抄底人民币资产 (2018-07-20)
  • 多只分级B两日零成交 基金严防分级B“蝴蝶效应” (2017-05-04)
  • 央行继续锁长放短:755亿央票续发+110亿逆回购 (2013-08-14)
  • 证监会5月新批5家QFII (2013-06-18)
  • 各类机构加快布局前海 多家基金公司布局 (2013-01-18)
  • 美银宣布再减持建行104亿股 (2011-11-15)
  • 可转债配置时机显现 (2011-09-09)
  • 央行多手段匹配机构流动性需求 (2011-09-07)
  • 史玉柱扫货民生银行H股 半月8次买入3816万股 (2011-09-03)
  •  


    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周边市场 >> 汇金·国债·基金·港台 >> 公开信息

    基金经理“阶层”分析

    2003-12-29 09:10





        一等人才做开放,二等人才做社保,三等人才做封闭。这种正在形成的基金管理公司内部人力资源配置倾向说明着什么

        时值年底,是基金公司更换血液的时候了。而基金管理公司在基金经理资源配置上明显向开放式基金倾斜,这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配置有特点

        纵观中国基金市场5年多历程,基金管理公司从最初的三四家发展到目前几十家,共92只基金,114位基金经理,其中,78只基金实行单经理人制,14只实行多经理人制。每位基金经理平均具有6年左右的证券从业经历,他们正在逐渐成为市场中备受瞩目的理财精英。

        有位基金业内人士向《证券市场周刊》透露,如果将这些基金经理们细细梳理,就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管理封闭式基金的佼佼者往往会被转去经营开放式基金,业绩居中者则部分被分配管理社保基金。

        这种说法似乎不无道理:依今年开放式基金累计净值增长率排行看,位居榜首的博时价值增长基金,其掌门人肖华2000年即管理基金同盛,2002年同盛的净值增长率在基金中排名第一。同样业绩斐然的南方稳健成长基金,其管家李华2000年所管理的基金开元,当年业绩在所有基金中位列第一。鹏华行业成长基金经理杨毅平、华夏成长基金经理王亚伟等亦无例外。曾经执掌优秀的封闭式基金转而效力于开放式基金,已成为诸多“品牌”经理简历中重要的一笔。

        兴业证券分析师王晓宇谈到,基金公司人才资源配置的倾斜,使封闭式基金似乎成为为开放式基金培养明星经理的黄埔军校。

        ■倾斜有原因

        为什么基金管理公司在基金经理配置上会发生上述情况呢?基金研究专家王群航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的体制不同。封闭式基金没有赎回压力,规模稳定,从而与管理规模密切相连的管理费收入也比较稳定,业绩的好坏不会对公司产生过大影响;而开放式基金随时面临投资者的申购与赎回,经营成果与管理资金的规模密切地挂钩,进而决定着基金管理公司的管理费收入的变动。开放式基金与基金管理公司收入和利润的高度相关性,使得业绩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基金管理公司而言非常重要。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资于开放式基金,基金管理公司自然会倾注更多人力资源和研究力量于开放式基金。将最优秀的或最被业内所认可的人员配置在开放式基金上面,这也是基金管理公司的现实考虑。

        王晓宇谈到,基金发展趋势也是原因之一。2002年10月开始就已不再有新的封闭式基金成立,旧有的封闭式基金或者经持有人大会表决进行封闭转开放,或者面临到期清算,2006年即开始有封闭式基金到期。封闭式基金日益边缘化且逐渐淡出市场,而开放式基金成为市场主流。

        此外,人力资源紧缺也是基金公司倾斜配置基金经理资源的一个原因。过去,基金公司与基金为数甚少,基金经理的来源主要为大股东指派、行业内部推荐及公开招聘的方式,且多数出自券商资产管理部或保险公司投资部门,但这些部门毕竟与基金的性质不太相同。封闭式基金历史稍长,有经验的基金经理较多,所以基金公司更愿意从内部的封闭式基金培养好人才输送到其开放式基金。王群航表示,目前,随着基金行业的发展,一些规模较大的基金公司已经储备了一定的人才,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要求更好的基金经理脱颖而出。据记者了解,基金公司如鹏华基金、南方基金、富国基金等越来越多地采用内部竞聘制度,南方基金每年年底都依照末尾淘汰制对基金经理人的业绩进行评估。

        ■岁末大换班

        有研究人士指出,对于基金经理的优胜劣汰,业内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如果当年做到某一排行末尾,如列于参与排名总数的后30%,就可能被更换。一位基金经理透露,国内基金经理互相不比赚钱却比业绩排行,都亏不怕,就怕亏得最多、排得最后。

        岁末年初基金做出年终业绩评价和排名,这种换班因此也往往会频繁上演。2001年至2002年上旬,50家基金中就有24家更换了基金经理,今年1月份的20几天内就有6家公司旗下11只基金调整了基金经理,全年有7家基金公司的33只基金先后调整了基金经理。有观点认为,国内基金公司容易看重短期收益而常以一年的业绩来对基金经理做出评价,这是不公平的。与国外已有20几年的历史相比,中国基金行业尚处于新生时期,基金操盘手们还需要培养,还需要时间来对其进行综合全面的考察。即使在国外,对一名基金经理的考察也至少需要3至5年的时间。

        不可否认,基金管理队伍的稳定性有时会对基金的管理绩效造成冲击。无论是公司更换经理还是人才“跳槽”,均可能会使基金业绩产生很大波动。

        王晓宇认为,对于不同的基金管理模式,基金经理的更换对基金业绩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例如,在团队管理模式下,基金经理的更换不会太多地影响基金的业绩,而在基金经理独立负责模式下,所有的投资与运营决策完全由基金经理一个人做出,如果更换基金经理,无疑会改变基金的运作风格,从而影响基金的绩效。尤其是有的基金投资者购买的目的就是看中其名牌经理,如果更换经理自然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另外,不同的基金品种对于更换基金经理的敏感度也不一样,一般认为,被动型的基金(如指数基金),它们的投资决策更多地依赖于定量的分析,选取的技术模式较多,而人为的影响相对较少,因此,基金经理的离职较难对基金正常运作产生冲击。不过我国的基金管理一般都采取团队管理模式,重大投资决策由投资决策委员会集体做出,所以基金经理更换所产生的冲击相对较小。 (记者袁金秋/证券市场周刊)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

    全站计数: 40,518,137, 栏目计数: 2,355,025
    ©2001-2024,沪ICP备05009247号-1, 沪ICP备05009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