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杜跃进 卫保川 赵彤刚 北京报道
今年以来,国际国内市场上钢铁、铜、铝、天然橡胶等基础生产资料价格波动剧烈,大豆、小麦、植物油等农产品价格也出现大幅飚升。在我国加入WTO的第二年,国内生产商、消费者及投资者深切感受到了来自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风险。针对此次以国际游资为代表的热钱在一些大宗商品上的“逼仓中国”行动,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中国国际期货经纪有限公司董事长田源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语道出了业内人士的迫切心声:“我国应加快发展期货市场,力争成为大宗商品全球定价中心,以此转移国家风险。”
重新认识发展期货业的必要性
记者: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世界加工业向中国集中,“中国需求”日益牵动了世界大宗原材料价格的神经。在这样的背景下,您怎样看待中国新兴期货市场的作用和发展空间?
田源:中国期货市场经过初期的盲目发展和漫长的清理整顿后,规范化程度大大提高,现在迎来了稳步发展的新时期。虽然目前国内期货市场规模还比较小,三大交易所全部保证金仅有150亿元左右,但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强。可以说,在金融市场中,期货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这种潜力正逐渐表现出来。在未增加新交易品种的情况下,近三年国内期货市场逐渐走出低谷,呈现复苏态势。预计今年全年成交金额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0万多亿元。这表明,我国期货市场经过规范整顿后,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制度基础,市场信心明显回升。
期货市场的迅速复苏,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周期,我国逐渐成为众多大宗商品的生产、流通、加工和采购的全球中心。中国商人奔走于全球各地,大量采购原材料,在国内加工后同时满足国内和出口需求。如粮食方面,今年前10个月,中国已进口大豆1800多万吨,是全球第一大进口国,同时中国也是全球主要大豆生产国之一。再如石油,中国前几年每年仅进口几百万吨,今年进口量预期将达到7000至8000万吨,而未来中国石油需求量的一半将依靠进口来满足。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对铁矿、铜矿、铝矿石等原材料的进口也急剧上升。据统计,在全球贸易额每年3000多亿美元的净增量中,来自中国的贡献量达1500多亿美元,几乎占了一半份额。可见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成为全球经济的发动机之一。这种经济格局的变化,为我国期货市场的大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联动性日趋增强的形势下,期货市场的功能,已不再局限于为企业提供微观层面的服务,而且能够帮助国家在宏观上转移贸易风险。
介入国际期货市场有助于转移国家风险
记者:前一时期国际市场上大豆、豆油等农产品及铜铝等金属价格的大幅飚升,与中国的强劲需求有重大关系。作为市场交易的买方,我们难道只能被动地接受价格波动的风险?
田源:国际市场上的大宗商品,特别是一些战略性物资的价格,常常会发生剧烈波动。大量采购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期货市场的特性决定了它能够有效化解这种风险。中国在一些大宗商品上的集中采购,经常导致我们到国际市场订购商品,商品价格就大涨;我们停止购买,商品价格又快速回落。这样,我们往往在高位买入,吃了大亏。比如大豆进口方面,随着今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迭创新高,美国芝加哥商品市场(CBOT)的大豆期货价格大幅飚升;而中国大豆进口又是以CBOT价格为基准价的,结果不得不为进口付出更多的外汇,更大的代价。此前,由于美国对我进口需求了如指掌,一些基金在CBOT乘机大肆做多大豆,美国农业部又不失时机地推出8、9、10三个月的利多供需报告,推动CBOT大豆价格节节攀升,高位等待中国集中采购。虽然国内大连商品交易所早已有了大豆期货,但由于交易规模小,且其上市合约黄大豆一号只限于非转基因大豆,针对转基因大豆的黄大豆二号合约至今尚未推出,因此无法与CBOT抗衡。尽管中国目前已是世界第一大大豆进口国,同时也是重要的大豆生产国,但在这场中美大豆博弈中,我们明显处于下风。为摆脱这种不利地位,我们要站在全球战略的高度,加快发展国内期货市场,增强我国对大宗商品的"话语权",力争成为全球定价中心。
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是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这决定了它可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帮助国家化解市场波动的风险。比如,中国粮食已连续几年减产,近期粮价大幅上涨。尽管国家采取措施严格限制乱占耕地,扩大粮食生产能力,但这能否解决将来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问题,目前还不能确定。发展期货市场,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比如,粮食供应一旦出现趋紧预期,期货市场上的农产品期货价格会提前作出反应,这种价格变动信息将迅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美国、加拿大以至巴西的粮食生产者会据此扩大种植面积,增加粮食供应。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国际资源来满足国内需求。事实上,期货市场可以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物价局的定价功能、物资和粮食部门的调配功能等于一身,有效地配置各种社会资源。其远期价格发现功能所要求的前瞻性研究,也远远超出以往经济研究部门的研究范畴。
尽快发展中国的跨国期货公司
记者: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国期货公司业务只限于国内市场,近年来业内对走出去的呼声很高。那么,中国期货业应当如何走向国际市场呢?
田源:中国应大力发展自己的跨国期货经纪公司,争取在全球主要期货交易中心设立自己的期货公司,代理中国客户,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服务。如美国第一大期货公司瑞富公司(REFCO)在14个国家设有办事处,在全球39家主要期货交易所拥有席位,近期该公司还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瑞富公司触角基本覆盖了全球主要期货市场,可以及时地为美国农场主和基金等客户搜集情报,提供信息服务。中国早期也曾在美国CBOT等国际期货市场设有交易席位,但由于当时中国期货市场处于发展初期,规范化程度低,以至于外盘席位也主要是为投机资金炒作服务,最终在清理整顿时被撤销。目前中国的大宗商品生产商、贸易商、加工商等迫切需要了解国外市场,许多企业更是对进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跨市套利有着强烈的需求。现在虽然有少数外贸公司参与外盘交易,但他们都是非专业期货公司,只能委托国际期货公司代理保值业务,所承担的风险较大。这次大豆暴涨,美国的一些投资基金、贸易商趁机大捞了一把。倘若中国不尽快组建自己的跨国期货公司,以后我们还会遇到这种情况,还要继续吃亏。这些年来我们已经积累了必要的人才和经验,只要国家政策允许,中期公司3个月内就可以向全球主要期货交易中心派出机构。在新的国际国内经济格局下,国家应当重新认识期货市场,重视发展期货市场,为期货市场的大发展开辟广阔空间。
打造期货业"旗舰"
记者:中期公司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改制与重组,国内期货业对中期的动向极为关注。公司此次改革发展的方向是什么?这将对我国期货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田源:作为中国期货行业的"旗舰",如今中期公司已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市场占有份额最高的集团型期货经纪公司。中期旗下拥有7家期货类子公司、20多个营业部和500多人的优秀期货从业人员队伍。公司今年上半年的市场份额达到了全国市场的12.82%,并已连续十一个年头保持全国第一。但与国际大型期货公司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比如,美国第一大期货公司瑞福公司管理资产高达200亿美元,其他投资银行期货部管理资产一般也达上百亿美元,而中期公司管理保证金只有20亿元人民币,国内三大期货市场保证金总额也不过150亿元。中期公司目前所进行的重组,目的就是为了做大做强。
中期公司成立于1992年12月28日。经过最新一轮的增资扩股后,目前公司注册资本金达6亿元人民币。公司名义第一大股东是山东兖州矿业集团,实际第一大股东为民营企业四川宏达集团。此次公司合并重组,第一个大动作是对中期公司及其所投资的企业进行集团化改造,即将中期公司改造成中国中期集团有限公司,为一级独立法人公司;集团公司将由经营型转为投资控股型,专事企业发展、决策、投资等重大事项的管理。同时以深圳中期为载体,组建中国国际期货股份有限公司,将原中期期货业务全部剥离出来,转移到中期股份中去。中期股份注册资本金为1.5亿元,仍是全国最大的期货经纪公司。原中期上海、郑州、武汉、大连、沈阳和北京等子公司,相应变更为分公司,由中期股份收购其资产。中期股份将争取3年内上市。
中期目前已收购了恒远证券,并刚刚通过审批拿到了保险经纪公司牌照。此次中期下属全资和控股子公司将按照专业化原则合并重组成全新子公司,未来将形成由母公司控股或参股的中期期货、中期证券、中期保险、中期金融投资顾问公司等组成的大型金融服务集团格局,为客户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通过拉长金融服务链条,突破期货公司简单依赖佣金过日子的传统收益模式。(中证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