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13日 03:53
从统计数据看,已连续几个季度,我国中西部地区多项经济指标明显快于东部。这一方面是因为东部地区基数比较大、经济发育程度比较高,再要保持高速增长已不具备相应条件。而广大中西部地区则不然,刚刚处在经济起飞的中程,不仅经济发育程度不如东部,同时基数也不是很大,再加上有旺盛需求,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继续保持领先于东部的快速增长是完全可能的。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在政策上也得到了中央的大力支持。有了这两点,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走上快车道就容易理解了。不仅如此,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中西部地区给投资者带来的赚钱机会也多于东部,投资热点的转移是否会引起人潮流向的变化,是个观察点。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地区经济增速继续呈中西部地区快于东部地区的态势。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16.3%,中部地区增长19.2%,西部地区增长18.6%。从上半年工业增加值看,东部地区同比增长8.4%,中部地区增长8.8%,西部地区增长10.8%,统计数据均显示出中西部地区的强劲增长势头。
新世纪以来,我国中西部广大地区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特别是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充分发挥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的优势,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地区发展潜力得到不断释放,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不断增强。
从发展趋势看,我国经济增长西快东慢现象将会延续。随着东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速因转型的深入而逐渐放慢,GDP难以出现过去那样高的增速,而中西部的增速将会明显快于东部,内陆省份将迎来更多发展机会,发展潜力和空间将进一步释放和拓展,将会继续保持向上趋势。
未来国家将继续落实完善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政策,进一步扩大区域开放合作,推动重点地区一体化发展,统筹推进国土开发的整治,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构建长效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中西部经济加速发展
众所周知,1978-2013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9.8%的年均增长速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也随之产生,主要表现为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日渐突出,并呈逐步扩大之势,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仅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成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挑战。
为改变这种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府相继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决策,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中西部广大地区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充分发挥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的优势,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地区发展潜力不断释放,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中西部经济加快发展,占全国的比重有所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起来。2000年,东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比1985年上升了8.3个百分点,西部仅上升0.4个百分点,中部和东北则分别下降4.2和4.5个百分点。新世纪以来,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府相继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决策。
特别是近年来,区域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不断释放,中西部地区增速连续多年快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增速保持领先地位。2013年,中部、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0%和20.2%,与上年相比,西部地区提高0.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持平。与2008年相比,东部地区所占比重下降3.1个百分点,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提高0.9个百分点和2.2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地区经济增速继续呈现中西部地区快于东部地区的态势,所占比重也有所提升。
中西部经济加快增长一方面是由于中西部省份GDP基数小,从而保持较快增速相对比较容易;二是经济后发之势明显,尤其是在国内产业正进行梯度转移、宏观政策给中西部地区一系列利好的情况下,内陆省份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加大了公路铁路、城镇化等基础建设投资,多年来保持了向上趋势。
2、通过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
近年来,国家通过产业转移和重点产业布局调整,深化区域合作,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了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了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比重为18%,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占27.6%,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20.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放缓,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同比名义增长17.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3%),增幅比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16.3%,中部地区增长19.2%,西部地区增长18.6%。从上半年工业增加值看,东部地区同比增长8.4%,中部地区增长8.8%,西部地区增长10.8%,统计数据均显示出中西部地区的强劲增长势头。
3、以基础设施为主的建设速度不断加快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比上年增长20.5%,占全国比重为23.7%;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比上年增长23.1%,占全国比重达24.4%,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表明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领域投资进展良好,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增强。
按照国家中西部铁路建设规划安排,“十二五”前3年,中西部地区完成建设投资1.15万亿元、投产新线7000公里,占比分别为72%和58%。今后中西部铁路安排建设投资和投产新线比例将进一步加大,分别占到全国比例的78%和86%。随着一大批铁路建设项目的实施,铁路将在促进西部大开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扶贫攻坚等方面,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
由于我国西高东低、西山区东平原的地理结构决定了我国人口主要集中在中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我国几大海港的货运需求也促使我国早年的铁路建设的重心在东部地区。随着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我国铁路建设技术的提高,我国铁路建设的重心已经逐步的自东向西转移,今年更是将近80%的国家投资投向中西部地区。铁路投资规模大,产业链长。
加快铁路建设,可以增加钢材、水泥以及其他建材的有效需求,消化合理剩余产能,拉动国内大型装备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对扩大就业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就业,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促进消费增长也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正处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加快城乡同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快铁路建设,尤其是中西部铁路建设,对增强铁路基础保障能力,促进国土开发、扶贫开发和边疆建设,有效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重要作用。
4、西部地区行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多年来,国家不断加大中西部的开发力度,使一大批富有创新活力、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骨干企业迅速成长壮大,成为带动中西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特色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西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一是依托特色资源,发挥比较优势,西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些在全国具备较强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内蒙古的乳业和羊绒制品、云南的烟草、新疆的优质棉和果蔬加工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是西部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使得丝绸之路、长江三峡、香格里拉、青藏雪域高原、九寨沟等一批旅游景点逐步成为世界知名旅游精品。
三是通过充分发挥独特的光热水土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优势农业,西部地区一批生产及加工基地正在形成。四川 、内蒙古等区域性商品粮生产基地加快建设,新疆优质棉基地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陕西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近四分之一。
四是资源开发和深加工业蓬勃发展,建成了一批天然气、煤炭、钾盐、磷矿、有色金属等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地。
可见,近年来中西部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应该看到,相对于其他地区发展来说,发展的基础还不巩固,发展的态势也不平衡,迫切需要党和政府继续实施大开发战略,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和政策支持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最终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西部经济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
从发展机遇期看,今后10年将是中西部地区的黄金发展期。西部大开发通过十年的积累,有了初步的发展基础,而东部地区在发展中则遇到了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解决这些制约因素的重要途径就是面向中西部地区,从而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机遇。
1、中西部经济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大局
突出中西部大开发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的优先地位。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上了一个大台阶,过去长期困扰我们的商品短缺状况有了根本改变。东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受到市场、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制约,相当一部分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必须抓紧研究、部署和尽快启动西部地区大开发这个世纪工程。中西部地域广大,自然资源丰富,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可以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推动力量。只要战略对头,方法得当,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一定能够顺利实现。
2、国家将继续大力支持中西部经济发展
今后,国家将会更加关注并实施更多的扶持政策,不断增强落后地区的发展能力,为中西部提供更多的区域间分工和合作机遇, 从而使中西部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这些都将有效遏制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国家确定了西部在“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时间的总体发展格局,更加突出了中西部的战略地位。从全国视角和全球视角来谋定繁荣、发展与稳定的西部,进而实现全国的均衡、协调发展。可以预见,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中西部地区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持续向好的趋势不会逆转。
最近,国家确定了促进产业转移和重点产业布局调整的政策措施。其中,明确要求引导东部部分产业向中西部有序转移。在当前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关键时期,通过加大中西部地区薄弱环节投资力度,改善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为其发展提供产业支持,既拓展了我国经济新的发展空间,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又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城乡之间实现梯度、联动、协调发展。
3、产业转移的需要加快中西部的发展
引导东部部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既是当前经济形势的客观要求,也是区域发展战略的主动追求。
首先,由于劳动力、土地等各类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东部地区正抓紧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部分制造业的竞争优势逐步丧失。这些比较优势退化的产业和企业,必须在空间上进行区际重组、转移。
其次,我国制造业目前正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近年来推动制造业回归,通过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改造,实现了更高水平、更高利润率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则利用低工资等成本优势,大量吸引跨国企业投资。我国制造业一方面要转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高附加值领域,另一方面也不能放弃劳动密集型领域的传统优势。
再次,中西部地区近年来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配套能力提高,市场经营环境改善,具备了承接东部制造业转移的能力。
4、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
西部地区发展潜力巨大,战略资源非常丰富。西部地区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的67%,天然气可开采储量占全国的66%,水能可开发装机容量占全国的82%,以及风能、太阳能、特色产业优势、旅游优势、沿边开发开放优势。西部地区的人口占全国27.5%,但是2013年西部地区的消费份额占全国消费市场的份额只有17.9%,开发内需的潜力巨大。
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将会使西部在税收方面享受更加优惠的政策,尤其是下一步的资源性产品价格的改革,会使西部的经济发展不再依靠国家的巨大投资和东部的产业转移,发挥资源优势将是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从西部发展的内在因素看,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能源和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发展前景好,产业基础和科技支撑力增强,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且成本较低,对承接东部地区转移,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十分有利。一定时期内国家将把有限的财力优先用到最需要的西部地区,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一定会带动全国的健康发展。
5、新型城镇化需要加快中西部经济发展
从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看,也须需通过产业转移提高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和集聚人口的能力,提升东部地区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一方面要推进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让人们能够就近实现城镇化。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通过产业转移为群众拓展就业和发展空间,才有望实现就近城镇化,增强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和城镇发展后劲;对东部地区而言,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组装产能向中西部转移,有望缓解城镇化人口压力,进而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保持中西部可持续较快增长
1、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
从目前国家现有的经济实力和财力考虑,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中央政府要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要建立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的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享有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
2、逐步提高在西部地区投资的比重
国家应逐步提高在西部地区投资的比重,在能够调控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中更多地向西部地区倾斜,在项目安排和资金分配上也要向西部地区倾斜。采取适当的政策鼓励外资和内资到西部地区发展“瓶颈”产业、电力建设、交通通讯设施及矿产资源开发,增强西部地区的造血机能和对内外资的吸引力。
3、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
新的税收政策应有利于促进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消除当前形式上不公平、效果上更不公平的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差距的逆向调节。税收政策应配合产业政策向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倾斜,提供所得税减免的优惠。由于这些行业正是西部地区比较薄弱的产业或具有资源优势的产业,实施面向产业的税收倾斜实际上是对西部地区的区域倾斜,有利于西部地区的发展,能够起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
4、进一步加快产业转移步伐
要引导东部部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相关部门必须在执行中把握好一些基本原则,首要的就是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环境优先、结构优化的原则,让产业转移顺应经济发展规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一是通过产业集群战略形成专业集群优势。要打破以往相对零散的低关联度投资格局,从较多关注总量规模向更多关注结构质量转型。只有聚焦长期的集群战略导向,才能逐步形成兼具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的专业化产业园区。对中西部地区制造业而言,产业集聚并非一定要采取以某个巨型企业为龙头的“中心—外围”模式,打造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体的高关联性、专业化集群,可能更具现实操作性。
二是通过生态开发战略发挥生态经济优势。拥有良好生态环境的中西部地区要充分认识到,制造业发展要将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难以复制和再生的区域竞争优势。依托资源禀赋、切实保护环境、节约集约用地用水,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带动当地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生态化,都是中西部地区在承接制造业转移过程中必须坚守的底线。
三是积极为外来企业的持续成长搭建平台,提供必要的政策服务和支持。要努力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帮助地方吸引更多企业前来投资,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