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
相关文章
  • 碳市场运行将满60天成交额4.2亿元 下一步建议从四方面发力 (2021-09-13)
  • 美国人对全球商品胃口大开,是机遇也是挑战 (2021-06-30)
  • 中国最大两栖飞机AG600成功完成转场 准备水上首飞 (2018-08-29)
  • 为基建“充值” 万亿元专项债加速发行 (2018-07-25)
  • 22家房企亮出2017年成绩单 合计销售2.92万亿元增长逾五成 (2018-01-08)
  • 水泥价格五个星期大涨21% 武汉贵州两行业协会发文要求限价 (2017-12-10)
  • 膜压板解决定制家具多个弊端 (2017-12-10)
  • 两大煤企率先降价 煤价将回归合理区间 (2017-05-04)
  • 成品油迎来年内最高涨幅 炼化企业与加油站一喜一忧 (2016-10-20)
  • 北京政府搬迁通州传闻潮涌 拆迁工作小组即将进驻 (2015-06-15)
  • 免征购置税政策落地 新能源汽车仍需政策“施肥” (2014-07-10)
  • (新三板)双杰电气年产值将突破10亿元 (2014-01-15)
  • 中国32个城市群建设路线图浮现 预计2030年建成 (2013-12-17)
  • 特斯拉中国站上线 25万可预订电动车 (2013-12-17)
  •  


    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商品及期货 >> 商情信息 >> 产品

    微刺激紧踩投资油门 新引擎培育迫在眉睫

    2013-08-14 09:27



    2013-08-14 08:31作者:费杨生 毛万熙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我们十分看好未来中西部地区的地铁、轻轨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因此公司专门在西北地区成立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开拓市场。”一家大型工程机械公司甘肃分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实际上,2013年下半年以来,云南、四川、重庆等地公布了多项着眼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公路铁路建设的相关规划。
      业内专家认为,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的调控基调下,各地吹响投资号角,发力基础设施建设,这对于全年经济增速实现既定目标大有裨益。但对于中长期经济增长而言,在调结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培育新的支柱产业迫在眉睫。
      “微刺激”图谱渐显
      多地猛踩投资油门
      中央定调下半年经济以来,以投资为主力的“微刺激”图谱逐渐清晰,各地纷纷加大投资油门。
      专家分析,投资依然是“微刺激”的主力,而投资的主要投向是棚户区改造、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市政地下管网、地铁轻轨等城市基础设施以及节能环保重大工程等。对于这些领域,国务院或者召开常务会议讨论研究,确定政策方向,或者全文下发相关意见,明确发展思路。可以预期,下半年中央投资将在上述领域发力。
      而从地方投资来看,“铁公基”再次成为重点突破口。比如,云南近期提出至2015年完成高速公路建设投资1500亿元。西藏提出,将利用5至8年着力打造出以拉萨为中心,辐射、覆盖6地区行署所在地的3小时综合交通圈,完成总投资2000亿元。新疆计划今年将25-30亿元投向农村公路建设。
      不仅是中西部省份,东部沿海省份也在加码基建投资。来自广东发改委的消息显示,粤西部沿海高速铁路网深圳至茂名段正在开展环评等前期研究,待完成后上报国家审批,广东将与铁路部门一道加快推进各项工作,力争尽早开工。江苏提出,加快苏北铁路网和沿海跨江铁路建设,南京将投资400亿建设宁安城际铁路、宁启铁路复线、宁芜铁路南京段外绕工程等,打造全国铁路枢纽。
      为应对财政支付压力,多地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民资参与基建投资。比如,北京为引进社会资本推动市政基建,专门出台方案放开轨道交通、城市道路、综合交通枢纽、污水处理、固废处置和镇域供热6个试点领域。对于增量项目,经营性领域推行投资运营主体招商,政府不再直投;准经营性领域以股权合作等方式为投资者获得回报创造条件;非经营性领域可采取捆绑式项目法人招标等方式由社会投资人组织实施。对存量项目,通过委托运营、股权出让、融资租赁等方式加大引入社会资本进行专业化运营的力度。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认为,前7月投资增速终结了2月以来连续4个月的回落态势,制造业投资增速稳定,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速有所回升。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国家仍将延续目前的政策基调。而在经济寻找到新的增长动力之前,经济将呈现紧贴底线的超低空飞行特征。

     “升级版”需产业支撑
      新支柱亟待加快培育
      不少专家认为,以投资为主力的“微刺激”是为了对冲短期经济下滑,但投资也要进一步优化结构,既要避免给经济结构调整添堵,又要投向未来的支柱产业,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夯实产业根基。
      梳理近期中央领导表态以及国务院文件可以发现,节能环保、海洋产业已被明确为发展成为未来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服务业则要被打造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在部分专家看来,产业发展一方面是升级,推动有优势的传统制造业实现精致化生产,一方面是转型,培育、发展在发达国家也没形成气候的新兴产业,比如新能源、新材料等。但转型升级的实际过程远比想象的来得艰难。
      为避免此种现象,不少地方紧扣国家提出的方向,规划未来发展路径。比如,山东主打海洋经济,近日该省财政下达资金26.5亿元,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及其他经济圈带的建设。云南出台意见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目前已通过12家银行为文化主导产业寻求到意向融资额度530亿元,并计划投入千亿建成昆明古滇国等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
      一些省份则是一手抓“新兴”,一手抓传统。福建提出十条稳投资措施,在重点推进轨道交通等基建项目的同时,还将扩大数字福建建设投资、推进海洋经济项目建设、加强节能环保领域投资。河南决定年内投资700亿元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的建设,既推动金融机构、金融后台服务、证券期货、资产管理、金融租赁等服务业集聚发展,又带动基础设施投资。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何维达指出,地方产业政策最终收效如何,取决于政策是否定位准确,既围绕国家整体战略又能结合自身特色,又要做好政策落地,建设好投资软环境,完善后期管理。何维达建议,一方面实体经济不能放弃,要继续发展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如农业、纺织、服装、钢铁、汽车并进行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可以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如软件、通讯、旅游、文化等。

     “促改革”待顶层设计
      多途径释放制度红利
      在李慧勇看来,中长期应主要通过加快改革,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而条件基本具备的重大改革措施例如新型城镇化、金融市场化等有望成为下半年改革的重点。
      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姜超认为,过去30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劳动力和对外开放等传统要素,但其贡献逐渐枯竭,未来需转向新增长动力,主要包括人力资本、创新和制度改革等。我国过去的价格、金融、财政、行政、户籍和土地多项制度约束了经济发展,未来其改革可释放巨大制度红利。对投资和传统行业而言,资源品、土地、金融等领域改革会约束制造业投资,财税和金融领域改革会让基建投资下一个台阶,但对于消费和新兴产业而言,行政体制改革一再放松管制改善供给,长期利好许多新兴产业,金融和户籍改革则利好消费。
      李慧勇认为,传统的保增长政策难以解决经济结构性因素造成的困境,要通过制度改革去解决经济面临的问题。改革核心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分配制度改革,让老百姓有钱消费,解决市场在哪里的问题。第二是金融改革,实现金融渠道、利率、资金价格市场化,解决资金的问题。第三是破除垄断,解决民间经济在房地产,在出口难以吸纳更多资金的情况下钱往哪里去的问题。如果这三个问题都解决了,中国经济有望实现5-10年的高增长。他在一份报告中提出,中国经济的未来正逐渐明朗,中国经济2.0版的特点体现在:新型城镇化+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医药、环保、TMT、金融、装备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的“五朵金花”。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

    全站计数: 40,425,216, 栏目计数: 526,667
    ©2001-2024,沪ICP备05009247号-1, 沪ICP备05009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