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
相关文章
  • 超2000元!“龙茅”暴跌 业内人士:生肖酒缺乏炒作动力 (2024-01-11)
  • 10天翻倍!长白山紧急提示风险 (2024-01-11)
  • 造纸行业旺季需求生变 业内预期四季度有望迎来上行拐点 (2022-09-08)
  • MSCI大动作!新纳入33只!“盲盒第一股”入场 富临精工、滴滴ADR遭剔除 (2022-05-13)
  • 厦门A股上市公司2021年“成绩单”出炉 63家上市厦企总营收破2万亿 (2022-05-05)
  • 密集释放利好!一大波公司发布回购、增持计划 (2022-05-05)
  • 沪市主板公司2021年实现净利润4.04万亿元 近1.48万亿元现金分红创历史新高 (2022-05-03)
  • 这21家公司净利增长翻倍 还有10家出现亏损 (2021-08-02)
  • 6月16日晚间上市公司利好消息一览 (2020-06-17)
  • 639家公司预告年报业绩 预喜比例超半数 (2020-01-08)
  • 国务院宣布:219个国家级开发区建设主体可IPO上市!2.8万亿券商迎大利好 (2019-05-30)
  • 东方金钰拟卖盘脱困 中国蓝田接盘16年后回归A股 (2019-02-06)
  • 2018年97家中央企业及下属上市公司最全名单 (2018-11-20)
  • 区块链疫苗带火易联众 股票三涨停引监管关注 (2018-07-27)
  •  


    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公司评估 >> 行业动态

    中石油否认取消与俄罗斯油气谈判

    2011-05-26 11:09


    作者:李毅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1-05-26 08:49:00


       李毅

      据路透社报道,俄罗斯石油巨头Rosneft发言人本周三称,在6月16~18日举行的圣彼得堡经济论坛期间,中俄将重启关于俄罗斯向中方供油定价问题的讨论。而在此前一天,两名消息人士援引俄罗斯政府文件称,中国已取消与俄罗斯原定5月30~31日的油气价格谈判。该谈判旨在消除俄罗斯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Transneft)向中方供油的定价分歧。

      俄罗斯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今年1月起开始向中国输油,该公司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石油”)以中俄关税不同为由,少付了应付的石油款项。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就此事致电中石油相关人士确认,该人士称,关于中方取消与俄罗斯油气价格谈判的报道并不属实,中俄双方的谈判始终在进行中。而至于中石油少付石油款项一事也并未听说。

      据了解,中俄原油管道于2011年1月1日投入运行,俄罗斯的原油开始进入中方境内位于漠河县兴安镇的首站储油罐内,标志着中国东北方向的原油进口战略要道贯通,每年1500万吨、期限20年的中俄原油管道输油合同开始履行。

      中俄原油管道的谈判与建设几经周折,变数不断,已历时十余年。早在1996年,中俄两国领导人就作出建设决策。中俄两国于2009年4月签署政府间合作协议,中俄原油管道建设是重要内容。

      2009年10月13日,两国就石油和天然气合作又签署协议,明确了未来合作及谈判的方向,但实质性进展有限。2010年11月,温家宝总理正式访问俄罗斯,两国总理签署《中俄总理第十五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及各领域近20项合作文件,其中能源合作又是亮点。

      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601857.SH)董事长蒋洁敏也在5月18日的媒体见面会上曾表示,在与俄罗斯的油气合作上,双方是战略性合作。中俄油气管道有东线和西线,目前在重点推进西线,但中方认为应当重点推进东线发展,并且认为这是具备现实性和可能性的。目前双方在技术条件和商业方面都已达成共识。

      中国社科院工经所能源研究中心主任史丹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中国一直积极发展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但俄罗斯的研究人员对向中国输送能源的心态比较复杂,因为他们也讲能源安全,但他们讲的是供应安全,中国讲的是需求安全。”

      史丹表示,俄方担忧“供应安全”是因为,中国是能源需求大国,如果中国成为俄罗斯能源输出的第一大客户从而在其资源市场占比过高的话,俄罗斯反而会受制于中国。其次,中国本身也是能源生产大国,对于进口的能源并不像欧洲一些国家那样依赖,因此俄罗斯的能源产品在中国难以拥有像欧洲一样的定价权和话语权,也不利于其政治上“能源牌”的施展。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一位专家向本报表示,价格问题仍将是决定中俄双方能源合作进程的关键。俄方对中方在价格和付款的数量、时间方面的态度可能更较白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严苛。

      对于中俄能源合作未来走向,史丹认为:“由于双方分别有输出与引进的需求,因此最终会走到一起的。”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

    全站计数: 41,959,157, 栏目计数: 6,142,178
    ©2001-2024,沪ICP备05009247号-1, 沪ICP备05009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