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沪深股市略低开震荡走低,指数上冲到3085点也即周二之最高点稍高一点就走低,指数覆盖了周二之阳线,但未创周二指数新低,从周三指数调整动因看:上周四之指数大跌之后,慢涨了三天之后,指数已经接近上摸前高位置,如就此上涨,上周四大跌又有何意义?“N”之形再度调整眼前也就发生了。其实,近日,沪深股市个股涨幅榜第一版就已经幅度缩小了,而周二近期持续领涨的中小企业板指数成为率先下跌之唯一指数,这说明无论是个股涨幅及活跃度降低,包括最强指数也削弱了,这就是指数调整的前兆。周四个股活跃局限于局部,且涨幅缩小,个股涨少跌多。活跃个股包括一些品牌性的消费股、科技股,且具有业绩和题材或成长性,有色金属、黄金股、钢铁股、保险股、造纸印刷股走强,说明滞后的板块补涨的特点。银行股、券商股、房地产股等虽然也多数下跌,但相对抗跌,这说明权重股、周期性个股短线行情虽未持续走强,但仍然在崛起和苏醒,只是行情目前处在风格排斥期。即将公布的经济数据,使得部分投资者认为在通胀高企同时,经济复苏也在进行,如此,应该想当然地认为一改前期的防守型选股思路,改变为进攻性的选股思路,也即增加了周期性个股或者权重股,这还包括了部分人士想当然的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另外,一年之初,市场活跃使得行情具有具有积极的一面,包括热点选择性多样化,也是属于“百花齐放”,但热点众多而没有重点,如此,就使得进攻力度削弱。短线行情方面,重在通过指数曲折来观看个股的抗跌性,稍后,指数脉冲之后将形成年内行情的第二个峰值,但个股区间行情仍在3个半月行情的剩下的2个半月之内。
短线看,眼前盘面最显著的特点是权重股、周期性个股等惰性板块品种从“冬眠”之后“苏醒”过来,投资者矛盾之中复杂地对待此现象
有三个意义,一、权重股等“复苏”,一年之初,各路资金进取精神大于保守,这种“苏醒”具有“春天百花齐放”的鲜明印记,是可以积极肯定的;二、“补涨”:而作为最为滞后的板块形态低位能够撬动起涨,虽为迟缓之后的补涨,也应得到“中性的评价”;三、上述板块走高,带有“盲动的特征”!
本栏认为,上述三种因素均有,短线前两种因素为主,中长期是后一种因素为主。
比如,银行股等再融资压力虽被市场一定程度消化,或者局部已舒缓压力,但在内外环境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形下,银行等金融股的盈利前景和成长性未必乐观;而人民币升值虽可缓解国际贸易争端,但长期却未必符合中国的自身利益;房地产行业虽有补涨动机,且有关方面已经强调近期出台新的调控措施可能性不大,有关方面也强调未来房地产价格上行压力大,不过,相关人士更强调:中央调控房地产决心更大;至于高价股补涨虽合理,但进入后股改时代,限售股解禁压力将使得高价股空间被压抑或者显得底气不足;股指期货在4月中旬推出,如此将激活权重股的短线活跃,但上述个股的基本面难以经得起持久的期待。
另外,美股加速虽给予周边股市向好的强化印象,但不要忘记,迟缓见底的美股在去年3月6日见底之后,目前行情也进入了55周的时间周期,近期很有可能加速赶顶的的“见软结果”,如此,权重股走高便显得误读周边股市,另外,随着一年之初行情走高,投资者对于影响市场的各种因素都会作一定的积极评价,比如,认为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复苏(其实是18年景气周期经过厚积薄发之后的最后一年的高位维持),或者认为PPI较CPI上行的力度更强,意味着通胀局面出现同时,工业经济也进入一种景气状态,这样一来,投资风格应该转为多配周期性个股,重回进攻的投资风格,应减少防守型行业个股,其实,这也是张冠李戴,本栏认为,全球经济减速已经成为事实或不可避免,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刻不容缓,其实“通胀与通缩”,只有一墙之隔,在短期防止通胀同时,也许通缩也在悄悄到来,也许通胀好像防止有效果了,同时“通缩”也“不请自来”了!总之,周期性个股只有短线 ,形不成持久的可以信赖的上升行情。
近期中小市值个股走得相对疲软,创业板之中也开始出现新股发行质量下降,市盈率偏高的开始,此外,区域板块的审美疲劳、科技股的分化、消费类短线受到排之后有所活跃。
海南、福建、重庆板块目前纷纷走入盘整或箱体,短线上海本地股是继深圳本地股之后区域板块的延续和把握,毕竟世博会已经近在眼前,虽然炒作时间不多,但世博会召开的时间周期是184天,每天人流是40万人次,说明这是一次比奥运会相对持久的爆发机会。不过相信,上海本地股不会一哄而起,局部进攻才显得相对持久。科技股或消费股之中按照品牌、业绩增长等综合交叉性因素在炒作。
时下,现在的行情显得:热点有冷、冷点有热;且行业、区域和概念板块全部处于模糊期,代之而起,是全部的个性化特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鉴于目前行情拉升期已经不多,时不我待,迅速进入无我状态最好,“个性化品种”的“天马行空”是“最好的无我状态”。
关注指数高度,本栏上周二发文称,指数在“螺丝壳里作道场”才是聪明的,强调,此轮数月行情如果因指数快速上扬,将很快夭折,持续力不强(很快形成这轮行情之指数高点);指数过快上扬,在高层敏感于资产价格之际,会立即施以监管高压,例如加大扩容压力,再者,出台更加严厉的紧缩政策,包括查处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途径,加以堵截和惩罚。
数月之后,由于大宗商品景气周期进入尾声、且进入后股改时代(如此,原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蜜月期”结束,之后的利益纷争开始),指数在且战且退之后结束“温水煮青蛙”“区间整理”阶段,指数将如决堤之水,一泄千里。
眼前行情即便曲折,但机会仍在继续,市场仍处于上升周期,且市场在一年之初进取精神大于保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