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
相关文章
  • 超2000元!“龙茅”暴跌 业内人士:生肖酒缺乏炒作动力 (2024-01-11)
  • 10天翻倍!长白山紧急提示风险 (2024-01-11)
  • 造纸行业旺季需求生变 业内预期四季度有望迎来上行拐点 (2022-09-08)
  • MSCI大动作!新纳入33只!“盲盒第一股”入场 富临精工、滴滴ADR遭剔除 (2022-05-13)
  • 厦门A股上市公司2021年“成绩单”出炉 63家上市厦企总营收破2万亿 (2022-05-05)
  • 密集释放利好!一大波公司发布回购、增持计划 (2022-05-05)
  • 沪市主板公司2021年实现净利润4.04万亿元 近1.48万亿元现金分红创历史新高 (2022-05-03)
  • 这21家公司净利增长翻倍 还有10家出现亏损 (2021-08-02)
  • 6月16日晚间上市公司利好消息一览 (2020-06-17)
  • 639家公司预告年报业绩 预喜比例超半数 (2020-01-08)
  • 国务院宣布:219个国家级开发区建设主体可IPO上市!2.8万亿券商迎大利好 (2019-05-30)
  • 东方金钰拟卖盘脱困 中国蓝田接盘16年后回归A股 (2019-02-06)
  • 2018年97家中央企业及下属上市公司最全名单 (2018-11-20)
  • 区块链疫苗带火易联众 股票三涨停引监管关注 (2018-07-27)
  •  


    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公司评估 >> 行业动态

    上市公司2008年报特刊

    2009-04-30 07:27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4-30 02:15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一股少收九分钱

       [2008年,自然灾害以及全球金融风暴,令上市公司外部经营环境急剧恶化。经营环境的恶化直接表现为上市公司营业总成本增速远超过营业总收入增速,公司盈利能力明显下降。但可喜的是,在国家经济刺激政策的拉动下,2009年一季度上市公司业绩有了明显回升,环比的大幅增长为全年业绩的复苏奠定了基础。]

      □记者 李阳丹


      收入增长不敌成本增幅

      截至29日,公布年报的1546家公司2008年共实现营业总收入110593.23亿元,同比增长17.66%;实现营业利润9638.24亿元,同比下降27.26%。剔除金融行业后,上述公司2008年的营业总成本合计达到89118.58亿元,同比增长23.56%,比营业总收入增幅高出5.9个百分点。

      营业总收入的变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行业冷暖变化。截至29日数据,按照申万行业一级行业划分标准,营业总收入增幅最大的5个行业分别是信息服务、采掘业、建筑建材、机械设备和化工,增幅分别为36.19%、31.81%、26.36%、19.14%和17.24%;而餐饮旅游、食品饮料、电子元器件三个行业的营业总收入出现下降。

      分行业看,营业总成本增幅最大的5个行业分别是信息服务、采掘业、公用事业、建筑建材和化工,增幅分别为42.51%、41.87%、30.41%、27.36%、26.86%。

      可以看出,收入增长前五位的行业中有四个行业成本增长都超过收入增幅,只有机械设备行业营业总成本增长20.96%,低于营业总收入的增长。而成本增幅排名第三的公用事业行业,营业总收入增幅仅为9.14%。去年煤炭、石油等燃料价格大幅上涨,而公用事业行业产品价格多受到国家管控,收入和成本无法同步上涨,令该行业在2008年遭受了严峻考验。不得不提的是金融服务业,该行业全年营业总收入增长14.63%,而营业总成本下降12.41%。

      2008年上市公司三项费用均上涨,其中财务费用的涨幅最大,分析人士称这与2008年我国利率较高有关。统计显示,截至29日,具有可比数据的1479家公司2008年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分别为3295亿元、3974亿元和11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7%、16.4%和30.1%,三项费用合计为8413亿元,同比增长了15.7%,这一数值低于上述公司营业总收入17%的增幅。

      分行业看,三项费用总计增长最快的三个行业是建筑建材、公用事业和有色金属,分别同比增长38.15%、33.18%和29.77%。其中,销售费用增长最快的是房地产业,同比增长近三成,这与该行业2008年销售难度加大有关;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增长最快的都是信息服务业,分别同比增长63.04%和258.03%,但该行业的销售费用却同比下降3.62%,据业内人士分析,2008年国内企业为迎接3G时代到来,进行了一些项目储备的投入,这是导致其两项费用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

      资产减值损失大增

      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波及国内经济,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受到经济大环境拖累而下降,同时,巨额的资产减值损失也令上市公司业绩雪上加霜。

      截至4月29日,两市1531家有可比数据的公司资产减值损失共计3197亿元,同比2007年的1112亿元增长185.5%,单资产减值这一项就吞噬了上述公司33.2%的营业利润。上述公司中,共有974家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增加,占比达到64%。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俨然已经成为2008年上市公司业绩的“头号杀手”。

      另一项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较大的指标就是投资收益。2007年由于二级市场形势一片大好,上市公司投资收益大幅增长,而2008年以来,二级市场震荡下行,截至29日的年报数据显示,1546家上市公司共实现投资收益2036亿元,同比2007年下降32.4%,占利润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接近三成下降至19%。

      与此同时,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变动也大幅下降。2008年,上证指数从5261点一路下滑至1820点。据中国证券报数据中心统计,在截至29日存在公允价值变动的446家公司中,只有88家公司获得收益,其余358家公司均出现损失。根据计算,上述446家公司2008年公允价值变动共计损失470.2亿元,对净利润的贡献为-5.45%。

      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337元

      在整个经济大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全部1624家上市公司2008年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208.22亿元,同比下降17%,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337元,比2007年的0.430元减少0.093元。

      分行业来看,2008年净利润增幅最大的是信息服务业,增幅达到141.62%,即使剔除因债务重组而出现净利润大幅飙升的*ST星美,信息服务业仍然以71.72%的净利润增幅排名第一。

      每股收益最高的行业是采掘业,加权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75元,业内有16家公司基本每股收益在1元以上。其中,金牛能源、潞安环能的每股收益达到2.49元和2.48元。

      今年一季度,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没有明显减退,上市公司业绩同比去年一季度下降两成,但环比去年四季度则出现明显增长。截至4月29日,两市共有1417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09年一季度业绩报告,剔除不可比因素后,1408家上市公司一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1846.9亿元,同比07年一季度下降21.6%,但与去年四季度实现净利润384.55亿元相比,环比大幅增加3.8倍。上述公司今年一季度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086元,同比去年一季度下降0.031元,环比去年四季度增加0.068元。

      总体来看,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上市公司业绩带来了明显的冲击,营业总成本增幅超过营业总收入,令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在2005年小幅回落后首次出现显著下降。但令人欣慰的是,在国家经济刺激政策的拉动下,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司业绩有了明显回升,尽管相比去年同期还有一定差距,但环比的大幅增长为全年业绩的复苏奠定了基础。

      上市公司2008年度年报披露今日全部结束。根据中国证券报信息数据中心统计, 沪、深两市1624家上市公司(含B股公司,另有*ST本实B一家公司因故未在规定时间内披露2008年年报)2008年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208.22亿元,同比下降17%,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337元,比2007年的0.430元减少0.093元。

      全部1624家公司中有896家2008年业绩出现下滑,1370家全年实现盈利,254家出现亏损,亏损面为18.5%,相比于2007年7%的亏损面大幅扩大。分析人士指出,导致营业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营业总成本的增幅超过营业总收入的增幅。

      可喜的是,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司业绩显示经济复苏的趋势逐渐清晰。全部1624家公布一季报上市公司共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37.6亿元,同比数据仍然下降;但与去年四季度实现净利润368.06亿元相比,环比大幅增加。


    一季度 “拐点说”初步成立 
      □民族证券 刘佳章   

      根据Wind数据的最新统计,截至28日已经披露一季报的1211家上市公司,一季度共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339.08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近21.84%,但相对四季度环比则大增了332.06%;1211家上市公司中,实现盈利的有913家,出现亏损的为297家。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有关今年一季度有望形成上市公司业绩拐点之说初步成立,上市公司基本面已经有所好转。

      就一季度利润贡献大户而言,大盘蓝筹股依然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石油、中国人寿一季度共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855.7亿元,占全部1211家上市公司一季度总利润的63.9%。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信贷增速添色的工商银行,首季实现税后利润352.89亿元,同比增长了6.03%,相比同业机构一季度同比较少增长或负增长的情况,工商银行的业绩实属超预期。不过,中国石油发布的一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89.56亿,比上年同期下降35.3%,上游业务的收窄多少影响了其盈利水平。但总体来说,大盘蓝筹股的业绩表现较为符合市场的预期。

      从行业角度来看,防御型的行业一季度盈利仍然保持了较为平稳的态势,综合、信息服务、餐饮旅游、医药生物、食品饮料等行业净利润同比均出现14%以上的增长水平。而黑色金属、电子元器件、有色金属等周期性行业,则出现了同比大幅下挫的局面。这也与市场预期基本一致。

      就环比而言,商业贸易、家用电器、交运设备等行业业绩环比大幅上升,对应实体经济的一季度复苏表现,应当说资本市场的表现客观地反映了宏观经济形势的这一变化。2008年亏损严重的三大行业——石油石化、电力、航空,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大幅扭亏”的局面,这一方面受益于国际大宗产品价格的大幅回落,另一方面政策的扶植也改善了这些行业的盈利状况。这多少从侧面反映了这些行业2009年业绩的拐点特征较其他行业可能更为明显。

      近日财政部、税务总局推出有关企业投资亏损可以在税前扣除的政策,对于有股权投资且浮亏严重的上市公司而言,构成了形同“减税”效果的利好影响。数据显示,已经披露一季报的上市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实现利润总额为1252.61亿元,相对于去年全面扣除非经常损益的敞口来讲,基本上保持了平稳的水平。相信未来三个季度这一政策对于上市公司的长期利好效应将会逐步体现。


    毛利率曙光初现

       [尽管不少行业一季度盈利能力强劲回升,但后市景气能否持续仍然值得担忧;相反,弱周期性行业的盈利能力在经济是否根本回暖仍存分歧的前提下则显得较为确定。]

      □记者 王锦

      已公布的2008年年报和2009年一季报数据显示,上市公司2008年销售毛利率为18.19%,同比下降3.29个百分点,约6成的上市公司2008年毛利率同比下降。

      不过,2009年一季度的销售毛利率为21.08%,同比上升约1.44个百分点,同2008年第四季度相比,环比上升了约4个百分点。

      行业方面,去年较为“惨淡”的强周期性行业,化工、黑色金属、有色金属、交通运输等行业,今年一季度盈利能力环比出现明显回升,而包括公用事业在内的10个行业一季度毛利率“双升”。

      去年销售毛利率降低

      WIND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4月29日,有1525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2008年报。1525家公司共实现营业总收入110077.64亿元,同比增长17.67%;实现净利润8112.21亿元,同比下降约14.54%。

      由于金融类公司财务报表编制与一般企业不同,需扣除金融类公司后分析上市公司销售毛利率即(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收入的变化。扣除掉34家金融类上市公司后,以1491家公司为样本分析销售毛利率。样本公司共实现营业总收入92809.01亿元,同比增长17.48%;实现净利润4196.39亿元,同比下降31.21%。

      代表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销售毛利率走低是业绩下降的主要原因。该1491家样本公司2008年的销售毛利率为18.19%,同比下降3.29个百分点。其中,866家公司08年销售毛利率同比下降,占比为58%;有125家公司毛利率下降超过10%。

      中国证券报数据中心统计显示,分季度来看,2008年上市公司的平均毛利率逐季下降,四季度时毛利率最低,达到16.98%,低于2008年平均毛利率1.21个百分点。分析人士表示,去年上半年,不少上市公司的产品“量价齐升”带来了较高毛利率;而下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产品需求不旺,价格大幅降低,也因此拖累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分行业来看,强周期性行业去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最为“惨淡”,公用事业、黑色金属、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2008年毛利率大幅下降。以钢铁为主的黑色金属行业去年毛利率下降最为明显,在22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毛利率最低,仅为7.29%,去年第四季度时更是降至-3.85%,化工、公用事业去年毛利率也均为个位数。

      除去ST公司之外,隶属于公用事业的豫能控股(001896)毛利率下降幅度最大,同比下降近64个百分点。公司毛利率剧降一方面是由于2008年上半年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煤电油运持续紧张、电煤价格高位运行、生产发电成本剧增;另一方面则是由于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导致电力需求下滑。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弱周期性行业,如餐饮旅游、食品饮料、医药生物等,这些行业不仅去年销售毛利率“高高在上”,而且毛利率季度波动相对也不明显,显示出较为稳定的盈利能力。

      此外,数据显示,2008年毛利率较高的五个行业依次是:餐饮旅游、采掘、房地产、食品饮料、信息服务。业内人士指出,这些盈利能力较好的行业主要集中于门槛高、有一定技术壁垒或者人工成本相对较低的领域。

      10行业一季度毛利率“双升”

      不过,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司的销售毛利率同比环比均有回升。截至2009年4月29日,剔除金融类公司之外,A股共有1380家公司公布2009年一季度报告,共实现营业总收入15422.36亿元,同比下降16.04%;实现净利润796.52亿元,同比下降31.3%,但与去年第四季度相比,环比实现扭亏。

      该1380家公司2009年一季度的销售毛利率为21.08%,同比上升约1.44个百分点,同2008年第四季度相比,环比上升了约4个百分点。同比来看,约有618家公司今年一季度销售毛利率同比上升,占比为45%;有129家公司毛利率上升超过10%。

      分析人士表示,一季度毛利率回升有多种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家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带动了需求,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去年四季度产品滞销、价格骤降的“窘境”,同时,生产资料价格下降导致众多产品成本压力减小。

      数据显示,今年1-3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4.6%,其中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下降7.1%。

      分行业来看,10大行业一季度“双升”(同比环比均有所回升),包括:餐饮旅游、纺织服装、公用事业、化工、家用电器、农林牧渔、商业贸易、食品饮料、信息设备、综合。

      与去年第四季度相比,16个行业今年一季度毛利率环比回升;同时,14个行业一季度毛利率同比回升。其中,毛利率环比升幅最大的五个行业包括:化工、公用事业、交通运输、食品饮料、黑色金属;同比升幅最大的行业包括:化工、食品饮料、综合、餐饮旅游。

      化工成为盈利能力回升最为明显的行业。数据显示,化工行业今年一季度毛利率为24.6%,同比上升12.45个百分点;与去年第四季度相比,环比回升了13.44个百分点。

      业内表示,由于2008年上半年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导致生产成本较高,而产品销售价格则相对滞后,导致去年化工行业毛利率一直低位徘徊。而今年随着高价存货的逐渐消化,化工企业的生产成本较去年出现明显下降,同时,一季度随着下游需求转暖,大部分化工产品价格有一定反弹,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出现提升。刚刚公布一季报的中国石化(600028)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大涨84.7%,其销售毛利率为27.18%,同比增长17个百分点。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以钢铁为主的黑色金属行业,今年一季度的毛利率为1.38%,尽管同比仍然大幅回落11个百分点,但与去年四季度-3.85%的毛利率相比,盈利能力已有所回升。

      周期性行业盈利能力仍难见拐点

      行业景气度影响毛利率变化,尽管不少行业一季度盈利能力显示出强劲回升,但后市景气能否持续仍然值得担忧。

      一季度的主要经济指标表明,中国经济正在逐渐企稳,但对于经济是否切实转暖业内仍存分歧,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实体经济可能仍将在底部区域运行,并出现反复。

      同时,上市公司业绩也值得担忧。WIND统计显示,截至4月29日,A股共有499家公司发布中期业绩预告,其中,183家预喜,316家公司预忧,预忧公司明显多于预喜公司。

      行业方面,业内表示,化工、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等强周期性行业,虽然盈利能力触底反弹,成本压力也得到缓解,但在需求短期难以得到根本恢复的背景下,市场形势依然比较严峻,产品价格仍难走高,行业景气度尚未“反转”,毛利率也难得到大的提升。同时,生产过剩与需求不足的矛盾在第一轮“去库存化”之后会进一步显现。

      与之相比,弱周期性行业的盈利能力在经济是否根本回暖仍存分歧的前提下显得较为确定。医药生物2008年毛利率为28.36%,今年一季度为27.76%,尽管一季度毛利率环比略降,但业内表示,医药生物未来将进入稳健增长期,行业收入和利润增速仍将高于全国工业企业,盈利能力也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

      食品饮料行业今年一季度毛利率“双升”,未来随着农产品价格维持相对低位,行业成本压力大大降低,对于提升毛利率大有益处。

      此外,也有分析人士表示,建筑建材行业今年盈利能力将会有一定提升,主要是受益于国家四万亿投资计划的拉动,而随着二季度施工旺季的到来,效果会进一步显现。今年一季度,建筑建材行业毛利率为11.46%,同比下降、环比略升。


    非周期性行业成避风港

      □西南证券 张刚
      
      去年以来经济形势剧变,这导致各个行业的毛利率水平出现显著的变化,周期性和非周性行业毛利表现迥异;总体上看,非周期性行业表示平稳,可作为资金的避风港。

      2008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格局。上半年投资增长较快,大宗商品价格大涨;下半年主要行业景气度骤降,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在2008年第四季度进入低谷。而2009年一季度我国振兴经济计划取得初步效果,部分行业开始触底回升。

      2008年,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等处于制造业上游的企业成为毛利率连续下滑的代表。就钢铁业来说,2008年上半年,钢铁上市公司业绩一度创下历史新高,但是受其后钢价暴跌以及大量高价原料库存的拖累,钢铁上市公司下半年业绩大幅下滑,2008年10月份,钢铁行业6年来首度出现亏损。统计显示,黑色金属行业2007年第四季度至2008年第四季度的销售毛利率分别为12.88%、12.96%、15.22%、11.78%、-3.85%。

      诸多抗周期行业表现平稳。医药生物制品业一年多来的销售毛利率一直在25%-28%的区间内小幅波动;商业零售业的销售毛利率基本稳定在10%-12%的范围内。

      从今年一季度来看,用算术平均法计算毛利率,并将沪深上市公司划分为24个行业,2009年一季度毛利率比2008年一季度同比实现增长的有10个行业。如公用事业,其中主要是电力类企业,毛利率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是因为和去年一季度相比电煤价格出现回落,另一方面一季度用电量有所回升。医药生物和餐饮旅游的毛利率同比增长幅度较小。

      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电子元器件毛利率同比下降比较明显。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则主要是原材料类的行业,去年同期处于高景气度,今年一季度形成较大的落差,电子元器件则主要受到出口形势不佳的影响。

      2009年一季度毛利率比2008年全年环比实现增长的超过14个行业,超过半数行业一季度景气度环比上升,如公用事业、交通运输等。公用事业主要得益于一季度用电量的上升。由于较多假期处于一季度,交通运输的毛利率环比增长,有着季节性的因素。

      由此可见,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周期性行业的上市公司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原材料类行业的毛利率水平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相比之下,非周期性行业,却对金融危机表现出较强的抵抗性,如医药生物、公用事业等,未来行业景气度可持续看好。在投资策略制定方面,非周期性行业可作为资金的避风港,而周期性行业还尚未呈现明显的触底回升迹象,仍有待观察。

    五行业光荣绽放

     

       [受经济刺激计划效果逐步显现的影响,金融、机械等强政策效果行业和医药、食品等弱周期性行业,以及采掘等与宏观经济高度相关的行业,有望率先走出低谷。]

       □记者 林喆

      金融业 业绩回暖或将延续

      据本报信息数据中心统计,按申万行业分类,截至4月28日,沪深两市共有21家金融服务类上市公司公布2009年一季报。报告期内,21家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3631.98亿元,环比去年四季度增长30.82%,同比增长4.34%;合计实现营业利润1010.09亿元,环比增长305.7%,同比则小幅下降6.5%;合计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81.55亿元,环比增长2.5倍,同比下降7.4%。

      从环比涨幅看,金融服务类公司业绩在今年一季度大幅反弹,主要得益于宽松货币政策下信贷资产投放规模的扩大,以及在充裕流动性影响下证券市场的价量反弹。

      银行业方面,大多数上市银行业绩环比大幅增长。业内专家认为,国内银行业今年有望延续增长,幅度将好于先前的预期。

      受连续降息影响,国内银行业的主要利润来源“息差”呈下滑态势。以建设银行为例,该行一季度净利差2.46%,净利息收益率2.58%,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0.66个百分点和0.68个百分点。不过业内预计,今年净息差有望探底,进一步下降的余地很小。

      交银国际金融行业分析师吕小九认为,大银行息差已基本见底,接下来净息差回升可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贷款占比提高(或者说贷存比提高),票据占比回落同时中长期贷款占比增加和定期存款重定价逐步降低资金成本。

      另外,银行业的资产质量依然有保证,新增贷款的结构也有所改善。银监会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继续保持了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双下降”的态势。2009年3月末,我国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495.4亿元,比年初减少107.7亿元;不良贷款率2.04%,比年初下降0.38个百分点。

      证券业方面,环比增长趋势亦较为乐观。上市券商一季度整体净利润的环比增幅达九成,同比也有小幅增长。东北证券最新研究报告指出,一季度,沪深两市交易金额同比减少3.39%。但从交易量的环比走势来看,2008年11月份以来,日均交易额环比增加,走出了一个波动上升的趋势,因此,券商经纪业务有望企稳;另外,债券承销、并购重组、财务顾问等业务正在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保险业方面,三大上市保险公司今年一季度环比完成扭亏,合计实现净利润73.34亿元,而去年四季度,三家公司累计亏损-43.23亿元。

      华泰证券研究员刘鹏指出,2008年在股市巨幅下跌、利率大幅下降及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的多重影响下,上市保险公司损失惨重。但今年以来,保险业务开局良好,投资环境继续回暖。

      一季度全行业实现总保费收入3276.7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718.6亿元,同比增长12%。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2558.1亿元,同比增长9.4%。

      尽管保费收入同比增速有所下降,但业务结构调整已有明显成效。据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信息,一季度寿险业务新单期交率为24.5%,较去年全年上升近5个百分点。其中5-10年期业务占比33.5%,同比上升18个百分点;10年期以上业务占比达到51.5%,同比上升1个百分点。标准保费529.7亿元,同比增长25.6%,超过规模保费和新单保费增长速度,业务内含价值有所提升。

      医药食品 稳定成长前景向好

      作为防御性板块,医药生物和食品饮料两大行业在熊市中一直是主流资金关注的重点。而弱周期性也使得两大行业受到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小,业绩成长具有稳定性。新医改方案和未来消费升级的趋势又给这两大行业注入了良好的预期。

      统计数据显示,112家医药生物上市公司一季度累计实现营业收入447.05亿元,与去年四季度基本持平,同比则上升7%;实现营业利润44.07亿元,环比增长124.6%,同比增长39%;累计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2亿元,环比增长75.43%,同比增长27.5%。医药生物公司营业利润增幅远高于营业收入,主要是因为原材料成本和三项费用的降低。

      今年4月初,新医改正式启动。安信证券研究员洪露认为,改革将在框架清晰明确前提下,阶段性、长期渐进式实施,对整个医药行业的影响也将逐步体现。具体到细分行业,中投证券研究员周锐认为,未来几年医疗消费的年复合增长率或将达到28%,2010年相对于2007年将新增1900亿的药品消费,疫苗领域将因计划内免疫扩容新增25亿市场,医疗器械行业增长率将达25%-30%。

      食品饮料方面,今年一季度(截止4月28日),板块内上市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32.29亿元,同比微增2%,环比增长21%;累计实现营业利润47.56亿元,同比增长25.8%,环比增长178%;累计实现净利润36.2亿元,同比增长20%,环比增长2倍。

      国海证券分析师刘金沪指出,年报和一季报显示行业整体业绩增长符合预期,今年可望平稳增长。在白酒子行业内,受到高端产品需求下滑的影响,主要厂商纷纷将业务重点放到中端产品的市场开拓上,中端酒发展提速将是2009年白酒行业的主旋律。啤麦和生猪价格的下跌将减轻啤酒和肉类加工子行业的成本压力,提升盈利能力。乳业仍然处于恢复期,短期内需求不足和低价洋奶粉的冲击对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机械设备 受益基建投资拉动

      受益于4万亿政策性投资的拉动,机械设备行业复苏超过市场预期。中联重科、徐工科技、山推股份等公司的销售人员反映,除混凝土机械受房地产市场低迷的影响而销售依然不佳外,其他产品一季度销量均有明显增长。

      中国工程机械协会秘书长俞琚此前表示,行业今年可能出现“前低后高”的走势。在经过一季度的考验后,二季度或三季度可能回暖。全年虽然增速有大幅回落,但不同机种可能差别较大,全行业仍应有12%左右的增长。

      今年一季度,机械设备板块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34.2亿元,环比增长77.8%。业内人士分析,机械行业主要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拉动,与固定资产投资高度相关。一般来说,机械设备采购占基建投资的5%-6%,预计今明两年,工程机械设备采购额每年将增加500-600亿元,2009年工程机械企业销售收入增幅为17%-20%。

      在铁路设备方面,2009年,中国铁路计划完成6000亿元的基本建设投资,在2008年的基础上几乎翻番,2010年计划完成基建投资6000亿元以上,这将给铁路装备制造企业带来良好机遇。

      此外,电网设备制造业景气也有望延续。“完善农村电网”和“加快城乡改造”原本就是“十五”规划的重点之一,目前看,电网投资很可能部分追加,输变电子行业公司将受益于该部分增量投资,预计未来3年我国电网投资规模年均增速将在20%左右。

      采掘 供求弱势均衡业绩无虞

      今年以来,申万采掘业指数上涨超过65%,涨幅位居前列。而一季度,采掘板块上市公司净利润环比增幅为44%。业内认为,以煤炭为主的采掘行业的供求将维持弱势均衡格局,基本面依然有支撑。

      光大证券研究员陈亮指出,从3月份起,秦皇岛港煤炭离港发运量已经基本恢复到2008年同期水平。沿海煤炭运价连续3周上涨。秦皇岛港煤炭库存已经下降到350万吨附近,低于正常水平约30%。近期煤炭的供需基本面不会恶化。

      一季度行业运行情况显示,国内煤炭行业盈利水平明显好于前期预期。煤炭采掘行业是典型的能源资源行业,在中国经济逐步触底回升、流动性充裕导致潜在通胀压力增大的背景下,该行业或将先于其他行业复苏。

      中投证券研究报告指出,钢铁、电力、水泥和化肥行业是国内主要耗煤行业。受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影响,2008年国内主要耗煤行业煤耗快速下降,第四季度处于煤炭消耗的低谷,进入2009年一季度,国内主要耗煤行业和煤炭行业消耗逐步回升,预计二季度国内煤炭需求将进一步回升。同时,国内煤炭供给会因中小煤矿复产和国外煤炭进口增加而增加,不过由于主要产煤省供给管理,预期二季度煤炭供给不会出现大幅度增加,煤炭供求仍有望保持相对均衡。

      国金证券研究员龚云华认为,煤炭采掘上市公司具有良好的业绩平滑能力,基本面坚实,在子行业中,最看好无烟煤。另外,该行业面临的产业整合与兼并重组,也为相关上市公司提供了业绩增厚和估值提升的机会。

      随着金融危机逐步向实体经济蔓延,各大行业纷纷体味到了业绩“寒流”。但是,严冬中依然存在绽放的花朵;国民经济“不确定性”的大势下也能寻找确定性成长的行业足迹。

      今年一季度,A股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并不十分乐观,但金融服务、机械设备、医药生物、食品饮料和采掘等五大行业的一季报显示,五大行业相关公司业绩环比出现了明显增长。业内专家指出,受经济刺激计划效果逐步显现的影响,金融、机械等强政策效果行业和医药、食品等弱周期性行业,以及采掘等与宏观经济高度相关的行业,有望率先走出低谷。


    刺激计划分化行业冷暖 
      □记者 于萍 林喆      

      从年初的1849点到目前的近2500点,从年报的惨淡收场到一季报业绩的环比增长,正如季节的更替一般,我们经历了一批行业从严冬走向暖春的过程。其中,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和宽松货币政策起到了很大作用。

      业内专家提醒,主要由经济刺激引致的行业冷暖,风险与机会并存。因此,投资者在选择迎面而来的回暖行业时,更应擦亮双眼,寻找支撑提前复苏的因素和确定性成长的基础,划定安全边际。

      根据中国证券报数据中心的统计,一季度共有包括金融服务、农林牧渔、商业贸易、轻工制造和机械设备在内的15个行业的净利润实现环比上涨,其中农林牧渔、商业贸易、交通运输等7个行业成功扭亏,黑色金属行业实现减亏。

      受益于扩大信贷等政策的支持,金融服务行业一季度净利润环比大幅增长。而房地产、信息服务和电子元器件行业净利润环比降幅较大,分别为-62.69%、-66.93%和-98.27%。

      反映在股市上,从年初至今,九行业涨幅超过50%,超越大盘表现。其中有色金属、交运设备、采掘业涨幅居前,累计上涨超过65%。房地产和电子元器件行业虽然业绩环比下滑,但仍受到市场热捧,涨幅超过55%。而黑色金属、食品饮料和公共事业涨幅则位列倒数三席。

      无论是股市中的数字还是实体经济中的企业表现,抑或是持续反弹的各项经济指标,都预示中国经济正在显露出复苏迹象。

      面对经济回暖,各方人士都在对未来行业走势进行探讨和研判。随着各项扩大内需政策逐步落实,市场普遍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进一步加快,这也为工程机械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2009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81万亿元,同比增长28.8%。PMI指数(采购经理指数)连续4个月回升,3月份达到52.4%,环比增加3.4个百分点,上升到标志经济收缩与扩张的临界点50%的上方。与此同时,新开工项目投资额也在大幅增加。

      通常情况下,一个项目有2-3年的建设周期。而目前新开工项目投资额增长则为工程机械行业未来业绩提供了足够的想象空间。例如行业中的旋挖钻机制造业,主要应用于大型工程的桩基施工。4万亿投资中涉及众多大型工程,使旋挖钻机的年需求量大幅增长,从而带动相关公司的业绩水平。

      伴随投资的不断加大,中央高层曾指出,后续的政策着力点将放在全面扩大国内需求上,努力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和刺激消费,着力调整内外需结构。

      中央高层的话可以理解为未来政策将从投资拉动内需转向消费拉动内需。这对于消费行业来说无疑是一项政策福音。工信部就曾表示,在坚持扩大内需的政策下,消费品行业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财政刺激方案,成为板块反弹的重要催化剂。

      相对于受加大基建投入利好的工程机械行业来说,传统的防守型行业——医药板块的相关政策利好,提高了人们对未来三年内行业保持增长的预期。无论是医改的尘埃落定,还是手足口病、猪流感的横行,对于医药行业来说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体现在今年将推进实施全民医保、扩大覆盖人群和提高保障力度,确保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未来试剂行业因此将有较大程度扩容,从长期来看有利于疫苗生产企业。挑战则主要来自于对药品价格水平下降的担忧。但是从行业角度来看,刚性需求明显加上医改效应,使得医药行业整体具有较强的防御性。

      不过实体经济与二级市场表现并非同步。如果市场中讲故事的多于讲业绩的,谈预期的大于谈实际的,那么偶尔的上涨也不过是昙花一现。因为故事总有讲完的那一天,若没有实际业绩支撑,也不过是丰墙峭址,难以为继。

      “挥手自兹去”,告别昔日的繁华与萧条,面对未来市场变化时,需要我们不断擦亮双眼,保持一种“去伪存真”的心态,平和地寻找每一个机会。


    现金流乍暖还寒

      [从今年一季报看,经营性现金流并未与业绩同步出现环比大幅增长,甚至还表现出环比下跌;去年末出现增速放缓的投资性现金流,一季度同比环比全都出现了下降。]


      □记者 王维波

      截至4月28日,沪深两市有1503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08年年报。根据WIND资讯的数据统计,剔除银行、证券、信托等金融类上市公司后的1480家公司2008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2.3%,而2007年的同比数为增长10.57%;投资性现金流净额绝对值同比增长22.74%,而2007年的同比增速为35.34%;筹资性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长8.11%,比2007年的同比增幅759%大幅下降。

      业内人士分析,2008年年末上市公司现金流中筹资现金流增速大幅下降,而考虑到这1480家公司2008年净利润同比下降31%,其经营活动现金流表现相对不错。当然必须考虑去年下半年企业经营受到抑制而减少现金流出,从而减缓了现金流净值的下降。

      从今年一季报看,剔除金融类公司后披露季报的1210家上市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同比增长近2.5倍而环比下降33%,投资性现金流绝对值同比环比都出现明显下降。

      经营现金流好于预期

      从这1480家公司看,2008年末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合计为8166亿元,同比下降2.3%。而同期这些公司完成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合计4115亿元,同比下降31.43%。因此相比之下,经营性现金流净额的下降幅度并不大,或者说好于业绩下降所表现出来的不佳状况。但与2007年的情况相比,仍有所恶化。2007年,这些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长了10.57%。

      从每股经营性现金流看,下降较为明显。2008年这1480家公司加权平均每股经营现金流为0.64元,比2007年的0.76元下降约16%。而2008年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33元,2007年为0.55元,下降40%。

      具体分析,销售商品及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同比增长18.38%,而购买商品和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同比增长22.89%。上市公司销售收入增幅低于成本的涨幅,与去年成本高企而下半年市场低迷情况是一致的。2008年上半年石油、煤炭、有色金属、钢材等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上升,相关公司虽然从中受益,但也带来了广大下游企业成本居高不下,特别在下半年经济严重衰退时,仍然不得不消化和忍受过高的成本。事实上,许多公司都在年报中将销售低迷及高成本列为业绩下降及现金流减少的主要原因。如山西三维表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大幅下降的原因是销售商品减少。

      另外上市公司收到的税收返还同比增长了49%,支付的各项税费仅增长19%,这也是经营性现金流降幅好于净利润降幅的因素之一。

      但从今年一季度情况看,经营现金流情况比较复杂。首先是同比大幅增长近2.5倍,从去年一季度现金流355亿元增长为1223亿元;其次是与去年第四季度相比,经营性现金流却下降33%。

      业内人士认为,这或许与企业的经营周期、经营习惯等有关。通常一年结束后,企业会对一年的经营情况特别是往来款项、投资状况进行清理和总结,尽量以现金形式进行结算和回款,从而通常表现为四季度末经营现金流明显上升。而一季度是一年经营的开始季节,企业更多是开拓业务,对款项往来并不像年底那样着力收回,因此现金流状况通常与实际的企业经营活动表现有所差异。

      不过,一季度业绩环比大幅增长4倍多,但经营性现金流环比却下降33%。业内人士认为这可能与今年一季度推动业绩增长的一些因素相关,如公允价值净收益上升、存货减值准备冲回等虽然其对公司业绩增长有贡献,但却不会带来经营性现金流的增长。从去年底到今年一季度末,股票市场综合指数上涨了大约30%,因此一些公司的公允价值收益增加。同时,今年一季度一些商品的价格有所回升,上市公司2008年末计提的存货减值准备金冲回也成为提升公司业绩的因素。 
       投资活动趋于谨慎

      根据WIND资讯的统计数据看,这1480家公司2008年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绝对值同比增长22.74%,比2007年的同比增幅34.34%下降11.6个百分点。这表明,上市公司2008年的投资活动虽仍在增长,但增速有了明显下降。

      业内人士分析,这可能与去年特别是去年下半年经济形势低迷有关,经济增速下滑导致公司投资活动更为谨慎和趋于保守,因此表现为投资现金流净额绝对值增幅下降。如山西三维投资活动现金流绝对值下降,原因是“工程项目投入减少”。

      通过具体科目可更明显地看到,这些公司2008年投资活动现金流出总额同比增长20%,比2007年的增幅下降21个百分点;而投资活动现金流入总额2008年同比下降1%,2007年则同比增长72%。这进一步表明了2008年上市公司不仅投资活动减少了,而且收回的现金也大幅下降。如2008年投资收到的现金同比下降约2%,而2007年的同比数字是增长127%;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2008年同比仅增长2%,而2007年则是同比增长74%。

      业内人士分析,2008年投资活动现金流入额下降也是2008年经济形势低迷所导致的,经济形势不佳使一些投资没有收回,相关投资收益也明显下降。

      从今年一季度情况看,1210家公司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绝对值同比下降约24%,环比下降约53%。业内人士分析,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下降表明企业一季度投资活动继续减少,规模仍在下降,上市公司对投资更为谨慎,也表明市场上的投资机会在减少。

       间接融资快速增长

      根据WIND资讯的数据统计,这1480家公司2008年筹资现金流净额为4276亿元,同比增长8%。与2007年的同比增长759%相比,增幅大大收窄。

      业内人士分析,上市公司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增幅大大降低,与2007年、2008年证券市场形势及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2007年证券市场形势良好,上市公司直接融资快速增长,同时上市公司经营形势较好,间接融资也大幅上升。而2008年先是宏观调控防止经济过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都受到抑制,而后经济形势欠佳,企业投资趋于谨慎,加之证券市场大幅下跌,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受到影响。

      统计数据显示,这些公司2008年通过发行股票吸收到的现金为2372亿元,比2007年的3010亿元下降21%。而通过发行债券收到的现金2008年仅1138亿元,同比略有下降,但与2007年的增长91%相比却是大大减少了。而一些企业为了保持经营正常运转,在直接融资无果的情况下只好进行间接融资,因此2008年这些上市公司借款收得的现金流同比增长36%,比2007年的同比幅度提高了14个百分点。如上海医药在分析财务费用同比增加41.05%的原因时表示,主要是本年度央行加息和公司借款规模上升引起。

      从今年一季度情况看,1210家公司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48%,而环比则增长了2倍多。分析表明,同比下降与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动是一致的,环比增长则主要由于今年以来信贷扩张较大,上市公司借款增加,而流出减少。

      具体看,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同比下降85%,环比下降54%;而借款收到的现金同比增长31%。业内人士分析,这表明上市公司今年一季度外部资金来源仍然是依赖银行借款等间接融资方式。这是因为证券市场的持续低迷,许多公司不得不放弃融资计划,而要维持经营的运转,转向银行间接融资是上市公司的必然选择。今年一季度环比仅略降也表明,随着经济面回暖,与去年第四季度相比,上市公司资金压力有所减轻,因而借款略有下降。


    细辨不同行业现金流

    □记者 王维波 

       商品经济是现金为王,一个企业在某个时段所掌握或可调动的现金多少是其实力大小的标志,因此投资者或分析师都十分重视企业的现金流状况。但在分析企业现金流时,不仅要注意各部分现金的流入流出及相互关系,而且特别要注意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甚至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段现金流的差异,更要结合不同行业当期的市场环境、行业发展阶段差异进行分析判断。

      房地产行业就比较特殊,其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近三年来一直是负值。数据显示,该行业100多家上市公司2008年经营性现金流净值平均每家为-3.8亿元,2007年约为-3.2亿元,2006年约为-1.1亿元。因此,如果按常规分析就可能得出房地产行业资金压力升高,业绩含金量低,而经营风险增大等结论。

      但事实上,其经营现金流净值为负与房地产行业正处于扩张阶段是一致的。因为一个行业如果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通过经营流入的现金大部分或全部又会用于扩大经营,在房地产行业就是表现为开发新的项目,甚至还要进行外部融资来进行扩张。这阶段的企业或行业其现金流量净值往往就表现为负值,意思就是流出的现金远大于流入的现金。但不能认为它经营不佳,相反需要结合市场状况做出判断。如果房地产市场状况良好,扩大规模正是企业发展的好时机,表明企业有着较大的发展机会和潜力。当然如果市场情况出现低迷,其风险也要相应高估一些。

      而处于发展成熟期的行业就不同,如食品饮料行业经营现金流净额长期是正值。数据显示,2008年40家食品饮料类公司平均每家经营现金流净额为4.3亿元,2007年约2.8亿元,2006年约2.5亿元。这表明,该行业经营现金流入大于现金支出,其经营已比较成熟,发展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金融行业比房地产行业还要特殊,因为它的业务是经营货币本身,其现金流通常都是比较充分。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不管它赚不赚钱手中总是有钱。如2008年金融类上市公司平均经营现金流净额约为495亿元,2007年为320亿元,2006年为389亿元。这是其他企业所不能比拟的,这也是在分析普通企业现金流总体状况时,一般都要将金融类企业剔除的原因。

      这只是从行业角度进行的分析,即使在同一行业内,情况也是不同的。如房地产行业经营现金流总体尽管是负值,但也有不少公司是正值,如中国首开2008年经营现金流超过10亿元,2007年超过15亿元,2006年则是-2亿元。其原因就在于公司当年的收入量与投资量的对比发生较大变化,如2006年经营现金流之所以为负是因为“多个开发项目投入导致现金大幅流出”,而2007年现金流大幅增长是因为“房屋销售情况良好,现金流入增加”,2008年有所减少也是因为“报告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减少”。

      金融企业尽管通常现金流较为充分,但也有公司会在一定时期出现负值。如华夏银行2007年经营现金流负值超过250亿元,主要原因是公司在确保流动性、安全性的前提下,加大收益高的资产业务投入。这表明,企业现金流如果出现某种波动,就必然反映出其收入、支出发生了某种非常变化,就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不过,经营性现金流只是企业现金流量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还有投资现金流和筹资现金流,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勾稽关系。因此,把握上市公司整体的现金流状况还必须关注这三个方面的内在关系。比如上市公司如果要扩大经营,而所需资金首先是来自于企业自身,即营业收入带来的现金流入,这就会表现为企业经营现金流净额水平降低,而投资现金流则会表现为净流出增长;如果企业还从企业外部获得了融资,就会表现为筹资现金流净额明显增加。这样就能够把握现金流所反映的企业经营状况。

    去库存山重水复

      [2008年末,平均每家上市公司有10亿元存货,结束了前三季度逐级走高的态势,回到二季度末的水平。而今年一季度,存货水平开始回升。]

      □记者 牛洪军

      已公布的2008年年报和2009年一季报数据显示,2008年上市公司存货呈现前高后低趋势,四季度“去库存化”效果明显,当季共消化库存1590亿元,但这些公司全年新增库存仍然达到2609亿元。不过,今年一季度,“去库存化”戛然而止,库存再度恢复到去年二季度末的水平。

      对此,招商证券策略分析师陈文招表示,上市公司在经济下行期、经济回升期和经济增长期的去库存方式是不一样的:去年下半年在需求减弱的情况下,产量需要更快速度降下来;而目前处于经济回升期,需求回暖,上市公司增加产量以备未来需求上升。因此一季度库存增加不一定是坏事,最终还要看未来的需求。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表示,存货周期是顺应经济周期的,在经济下滑的时候库存肯定减少。现在来看,减库存的过程已接近结束。

      存货走出V字型

      据中国证券报信息数据中心统计,截至4月28日,共有1503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08年年报,这些公司在年末的存货总额为16007.44亿元,平均每家公司有10.65亿元存货,虽同比增长了19.47%,但已降至2008年二季度末的水平,结束了前三季度逐级走高的态势。但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司的存货再度回升,略高于去年四季度末的水平。

      2008年上半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急速上涨,再加上通货膨胀预期的形成,上市公司普遍出现对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的囤积行为,形成存货的主动积累。与此同时,金融危机的深化又造成需求的大幅下降,企业的生产过程没有及时调整,从而被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产成品等存货。下半年,金融危机影响蔓延,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出现暴跌,与之伴生的是通货膨胀预期迅速消失,此前上市公司形成的主动存货积累和因外部需求大幅下降导致的被动存货积累都面临较大消化压力,迫使企业对存货结构进行调整,从而使四季度出现了存货的负增长。

      2008年初,1503家上市公司的存货共计13398亿元,一季度末增长到14770亿元,上升了1372亿元。二季度库存增势不减,升至16278亿元,比一季度末又增长了1509亿元;三季度上市公司库存继续攀升,环比增加1319亿元,达到17597亿元,创出全年的最高。此后,库存上升势头戛然而止,转而掉头向下,四季度末的存货总量下降到16007亿元,与三季度相比减少了1590亿元。一、二、三、四季度库存环比增幅分别为10.23%、10.22%、8.10%和-9.03%。

      不过,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司的库存再度微升,环比增长了近1%。

      汽车 房产存货此消彼涨

      分行业看,上市公司2008年整体业绩下滑,存货增加是重要原因,其中,钢铁、有色、地产等行业受存货增加影响较大。数据显示,去年四季度,黑色金属、采掘等14个行业消化库存较为理想,而房地产、机械设备等9个行业四季度存货仍在增加。

      按申银万国行业指数统计,23个行业中,房地产、机械设备和采掘业2008年末的库存超过千亿元,其中房地产公司库存达到4086.72亿元,占总库存的比重超过四分之一;机械设备和采掘业的年末存货也有10522亿元和1028亿元。

      2008年我国商品房销售显著收缩,增速较2007年下降超过40个百分点。受此影响,库存开始快速积累。更值得关注的是,房地产类上市公司存货逐季增加,今年一季度存货仍在续增。数据显示,去年各季度房地产公司的库存分别为3402亿元、3680亿元、3988亿元和4086亿元,增幅逐季增加明显,今年一季度末环比微增1.84%。专业人士指出,目前货币供应量增加以及房地产行业相关刺激政策有助于加速房地产的库存清理,但高估的房地产价格在下降过程所表现出的黏性和居民购房意愿降低等因素也在妨碍着库存出清速度,因此房地产市场的存货调整仍任重道远。

      与此相反,汽车业消化库存较为理想。去年各季度其存货依次为248亿元、267亿元、295亿元和237亿元。其中,四季度消化库存58亿元,降幅近20%。而今年一季度,国家推出购置税减征、汽车下乡等振兴政策后,上市公司的库存下降至223亿元。中汽协的统计数据也显示,截至今年三月末,我国汽车厂商的存货已由去年9月末的53万辆降至31.65万辆,创下两年来的新低。

      527亿盈利被存货吞噬

       2008年,随着上市公司主动积累和被动积累的存货成本与市价差额逐步增大,存货跌价准备也水涨船高,并最终拖累了上市公司业绩。
      已公布年报的公司中有1136家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占比达75.58%,也就是说,超过四分之三的上市公司不得不为高库存买单。这些公司存货跌价准备余额合计为773.88亿元,比2007年多计提527.4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了214%。按照已公布年报的上市公司净利润8431亿元来计算,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接近上市公司盈利的6.26%。

      2008年,已公布年报的上市公司中,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最多的是中国石油,当年公司共对存货计提了86.08亿元跌价准备,宝钢股份和中国石化分别以48.7亿元和43.7亿元紧随其后。房地产龙头万科也对13个可能存在风险的项目计提了12.3亿元的存货跌价准备,考虑到递延所得税因素,实际上,这部分存货跌价准备对万科税后净利润的影响为9.2亿元,对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的影响为8.9亿元,接近其一季度8.8亿元的净利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存货跌价准备余额最高的十家公司中,鞍钢股份、武钢股份、云南铜业等金属类公司占了七席,共计提了144.25亿元。而有色金属和黑金属公司2008年计提227.67亿元,占所有公司的43.16%。此外,采掘业和化工业计提的金额分别为100.97亿元和81.27亿元,分居行业存货计提第二、三位。这也暗合了2008年的宏观经济形势,去年钢铁、有色、煤炭、石油等价格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相关上市公司不得不对存货大额计提跌价准备。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房地产行业在2008年末以4367.96亿元的存货高居各行业库存之首,但大多房地产企业并未对存货进行大幅计提,仅计提了31.75亿元的跌价准备,远低于金属、化工、机械等行业的计提水平,在各行业中,仅位列第五位。

      不过,分析人士指出,存货跌价准备具有盈余管理的功能,若计提不足,在存货价值下跌时则会影响未来业绩;若过多计提,日后可能会对跌价准备予以核销、转回等,从而增加未来业绩。因此,投资者需关注那些在2008年末大幅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而在此后原材料和产成品等价格不断上升的公司,这些公司存在跌价准备冲回的可能。


    呼唤“去过剩产能化”
          □记者 陶俊        

       水泥、汽车、房地产等多个去年三季度库存过高的行业,自四季度开始去库存化。一些行业去库存化进程较快,其中汽车等行业最引人注目,上海汽车等股票亦随之大幅反弹。市场对去库存化的情绪已从去年四季度的恐慌变成如今的中性甚至偏向乐观。

      快速去库存化令市场缓了一口气,但仍无法彻底放松。企业盈利要重回牛市,在完成去库存化后,还得“去过剩产能化”,而这一过程较去库存化要漫长得多。

      库存本来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项目,保持适当的库存为应对企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短期波动之所需,库存过低,需要迅速补给,库存过高,则需要降低生产速度。而目前所谓的去库存化,是在众多行业库存都超过正常范围背景下发生的,除了与企业库存管理失误有关外,还与产能严重过剩、宏观经济超预期紧缩有关。 

      从企业的角度看,过去几年受宏观经济快速发展影响,我国很多行业管理者对未来的预期过于乐观,产能扩张冲动强烈,流动性泛滥又提供了资金支持,导致产能迅速增长,很多行业产能已经过剩,短期内生产的过多产品造成积压。宏观经济面看,受欧美经济危机和一段时期银根收紧政策的影响,社会总需求下降,过去几年高速扩张产能的行业供需失衡矛盾骤然凸显,库存日益见涨,一些企业甚至不堪重负。

      总体上看,除了过去扩张并不太快的行业外,目前还有很多行业都处于去库存化过程中,只是基于各行业在产业链上的不同位置,去库存化处于不同的阶段。相对而言,产业链最下游的行业,如汽车业去库存化进程较快,而最上游的资源行业,去库存化步子比较慢。

      从2008年报看,去年第四季度去库存化进展超出很多投资者先前的预期,消弭了市场的极度悲观情绪。但是企业熬过了去库存化的冬天,并不意味着春天就款款走来。

      去库存化完成,并不等于过剩产能也得以消化,而消化过剩产能对企业的盈利增长更具意义。以钢铁行业为例,2008年第三季度,钢材库存达1190万吨,比一季度增加823.7万吨;四季度钢铁企业纷纷减产或停产,库存下降到916万吨。今年以来已有报道称,钢材库存已降至较低水平,价格出现反弹。然而截至2008年底,我国粗钢产能达到6.6亿吨,2008年我国粗钢实际产量为5亿吨,过剩产能约1.6亿吨。显然,要消化这么大规模的过剩产能,比消化库存困难得多。何况在行业并未明显复苏的情况下,企业快速补给的库存还可能面临再次去库存化。

      去库存化成果还得依赖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去库存化进度较快的原因,是国家一系列刺激政策刺激了需求,令很多行业需求的下降趋势缓解,一些行业的需求还有所回升。不过,从外部经济看,欧美经济还没有出现明显的复苏迹象,国家的这些刺激政策能否在今后完全抵消外贸的损失,现在还不能妄下断语,需要新政策刺激的可能也不应排除。

      长期看,企业无力持续维持低产能利用率,国家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成本也会不断上涨。这需政府进一步用改革的思路,化解城市化与土地矛盾、政府与民间收入分配矛盾等制约目前经济发展的重大矛盾,令我国经济摆脱目前过度依赖外部市场、过度消化资源破坏环境的模式。企业则只有顺应经济转型,找到新的增长路径,才有可能巩固去库存化成果,快速消化过剩产能,迎来盈利的真正反转,步入下一轮牛市。


    QFII减持大盘股 

       [截至4月底,机构已进驻了六成上市公司。一季度,机构持股环比增长13.48%,增仓趋势明显。医药、机械、石化、金属非金属等行业获青睐。]

      □记者 陆洲

      一季度基金增仓明显

      已披露一季报的公司中,共有763家公司的十大流通股东中出现了证券投资基金的身影。其中,基金持股比例超1%(占流通股比例)的公司有468家,基金持股比例在1%以下的公司有54家。其中,基金持股比例20%的公司有39家,基金持股比例30%以上的公司达9家。

      整体来看,十大流通股东中基金持股超过半数的公司共有98家,占总数的26.42%。还有51家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几乎全部是基金公司。其中,中粮地产(000031)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九家是基金投资者,这些基金共持有该公司14643.17万股股票。中邮核心成长是中粮地产最大的流通A股持有者,总持股数高达3940万股,占总流通股的3.81%;博时新兴成长持有中粮地产1754.48万股,占流通股1.70%,为一季度新进。

      统计显示,一季度延长化建(600248)和凌云股份(600480)的持股集中度最高,股东户数环比紧缩了41.33%和26.54%。从目前已披露一季报数据显示,基金公司也开始积极增仓。海富通风格优势和宝盈策略增长两家基金分别重仓440.21万股和288.58万股凌云股份,成为公司的第三和第四大流通股东。

      一季报显示,凌云股份一季度主营收入环比增长5.43%,净利润则环比增长了118.6%;而恒宝股份(002104)在一季度除了嘉实主题精选混合基金持仓较去年四季度未变外,海富通精选、华夏平稳、海富通收益增长、海富通股票4家基金均在一季度建仓。虽然公司2009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和利润仅实现了微幅的增长,但公司稳定的毛利率和净利率依然保证了其利润增长的稳定性。

      业内人士分析,受益于国家经济刺激计划,目前季报数据显示基金公司在一季度对石油化工、房地产和金属非金属类上市公司关注程度有所加大。川化股份、海螺型材、银基发展、广汇股份、新华光等公司在一季度分别被不同基金公司予以不同幅度的增仓或新进建仓。

      数据显示,冠农股份(600251)一季报时的股东户数已经从年报时的18932户大幅减少至13278户,降幅近30%,位居目前已公布一季报上市公司股东户数减少幅度的第五位。

      作为地产板块“万保招金”四大龙头品种之一,保利地产(600048)2008年底时股东户数尚多达84089户,到今年一季度末时已降至66590户,大幅减少了17499户,减少幅度超过了20%。公司的户均持股已达到18793股,创出其上市以来的新高。

      作为地产行业的龙头公司之一,具有央企背景的保利地产在再融资以及银行信贷等方面具有其他地产公司难以匹敌的优势。

      另外,一季报同比猛增450%的山西汾酒的股东户数也出现大幅减少,从年报时的32906户减少至一季报时26383户,减幅接近20%,而股价也同时出现了接近翻倍的上涨。

      QFII持股环比下降17%

      通过已披露的一季报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统计,QFII持有其中96家公司的股份,持股数量合计12.08亿股。而2008年年末,在这些可比公司中,QFII持有98家公司的股份,持股数量合计14.58亿股。虽然QFII持有公司家数相差不大,不过持股数量环比却出现了大幅减少,下降幅度达到了17.15%。

      据统计,13家公司被QFII增持,39家公司为QFII新进持有,18家公司被减持,25家公司QFII持股不变。另外,QFII还退出42家公司的十大流通股股东行列。从QFII调仓情况来看,增持和新进持有的公司共计52家,明显少于减持和退出的有60家公司。

      QFII持仓排名第一的为医药生物行业公司。52家公司中,有5家属于医药行业,持股数量从2008年年末的1176万股增加至3401万股,增幅1.89倍。

      排名第二的是机械设备行业,QFII对机械行业增仓居前的有万向钱潮、中核科技、山推股份、中航精机、东力传动等,被减仓的则没有。

      持仓排名第三的为金属非金属行业,对比大盘涨幅同样有明显的增仓现象。增持者包括*ST锌业、江西水泥、苏泊尔、山东药玻和华新水泥,被减持的同样没有。

      而持仓排名第四的石油化工业,对比大盘涨幅同样有明显增仓。这一行业被增持的重仓股有沙隆达A、渝三峡A、泸天化、永新股份、赤天化和江山股份等。

      与此同时,大盘蓝筹公司成为QFII主要减持目标。在QFII减持和退出十大流通股股东的60家公司中,12家公司的减持股份数量超过了1000万股,其中7只股票属于中证100成分股,是名副其实的大盘股。

      万科A是QFII减持数量最大的公司,实际上QFII自2008年四季度就在不断减持该股票。2008年9月末4家QFII股东持有万科A48666.37万股,而2008年年末只剩下了摩根大通银行一家,持股7769.81万股。而到了2009年3月末,万科A的十大流通股股东已经不见了QFII的踪迹。虽然在经济回暖和流动性增加影响下,国内房地产市场出现复苏迹象,不过QFII的信心明显不足。

      此外,中国石油、中国国航、大唐发电、海螺水泥、上港集团和攀钢钢钒也是QFII减持股份数量较大的公司。究其原因,这些公司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业绩下滑是关键。大唐发电一季度实现净利润3493万元,同比下降了92%,环比下降95.8%。中国石油等5家公司今年一季度净利润也均同比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社保持仓市值明显增加

      统计显示,一向注重投资安全性的社保基金一季度大幅增仓。截至目前,社保基金共出现在60家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共持有市值41.41亿元。其中,双鹭药业、冠农股份、天津港、国投电力、丽珠集团、中华企业、山东高速、包钢股份、津滨发展、安泰科技为其前10大重仓股。与年报的统计数据相比,社保基金的重仓股数量、持仓市值均有明显增加,增仓迹象非常明显。

      此外,从行业分布看,截至一季度末,石油化工、金属非金属、房地产以及信息技术行业为社保基金四大重仓板块。

      对比大盘涨幅,社保对石油化工行业有较明显的增仓现象。这一行业被增持的股票有路翔股份和建峰化工,被减持的有诺普信。总体来看,买卖的都是股本相对偏小的公司。其他行业方面,电力煤气和水行业中,国投电力被大幅增持。

      证券公司一季度同样出现明显增仓迹象。这与整个证券行业在去年熊市中没有“伤筋动骨”是密不可分的。

      从行业偏好上看,石油化工和机械设备仍然是券商看好的行业,但具体公司变动幅度较大。机械设备行业总体呈现被增持的迹象。此行业的券商增仓居前的重仓股有新大洲A、云内动力和航天动力等。持仓不动的则有*ST兰宝和襄阳轴承等。

      券商对于石油化工行业同样有明显增仓现象。这一行业被券商增持的公司包括辽通化工、美达股份和沙隆达A等,被减持的则有建峰化工。总体来看,被增持的都是业绩增幅较大的公司。
      据中国证券报信息数据中心统计,截至4月29日,沪深两市共有1545家上市公司披露年报。从各机构的持股情况看,剔除43家不可比公司,1502家公司中,机构投资者进驻了其中的891家公司,占比达59.32%。

      从一季报情况看,截至4月28日,1211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09年一季度报告。从机构持股情况来看,基金、券商和社保基金进行了大规模增仓,而QFII在一季度末的持股数量环比下降了17%,尤其是大幅减持了部分大盘股。整体来看,剔除解禁等因素的影响,一季度机构持股数量环比增长13.48%。

      统计显示,医药、机械设备、石油化工、金属非金属是基金、QFII、社保等机构投资者一季度增仓的主流行业。有研究者认为,机构投资者不但偏爱与经济政策相关性较大的行业,还对近期内公司基本面有亮点或发生根本改变的公司青睐有加,这或许将成为二季度乃至下半年的投资趋势。


    机构投资理念未变

    □记者 陆洲

       跑输大盘并不影响机构对医药板块的青睐。

      2008年三季度末,无论是基金公司重仓的持股数还是持股的市值都显示了基金对医药类公司的偏爱。2008年四季度基金报告显示,根据证监会行业的分类,基金持有生物医药行业的总市值占基金全部持股市值的比例为7.16%(生物医药行业流通市值占A股上市公司总流通市值比重为4.67%),超配比例为2.49%,较三季度提升了1.16个百分点。

      从持股数量上来看,截至2008年四季度末,基金重仓持股总数比2008年3季度末上升了56.02%,增幅巨大;从市值方面来看,基金公司重仓持有的医药股市值合计为247.02亿元,与2008年四季度末相比上升了54.87%。从持股结构上来看,被重仓持有的医药股由三季度末的36家增加到43家。

      今年一季报中,一向谨慎的社保基金重仓的58家A股公司中也出现了双鹭药业(002038)、华东医药(000963)、康缘药业(600557)、丽珠集团、江中药业(600750)等5家医药公司。

      其中,江中药业为一季度社保新进建仓,丽珠集团和华东医药则在去年四季度重仓的基础上再次增仓100.92万股和39.99万股。增仓后,社保基金持有丽珠集团的流通股比例由去年四季度的3.79%增加至4.42%。此外,华夏回报投资基金也在一季度增仓28万股。

      在机构增持医药股的同时,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医药板块上涨46.29%(算术平均法),跑输全部A股64.31%的涨幅。

      分析师认为,机构偏爱医药板块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医药行业的需求具有刚性的特征,使得医药类公司具有明显的抗周期性;二是医改方案公布,医改对医药市场扩容确定性较大,医药股受到基金公司的青睐也在情理之中。

      随着国家医改政策的逐渐明朗,目前各方对医药行业的高成长性再次保持乐观。事实上,过去十年医药工业一直保持着20%左右的高增长率,医药商业在过去的十年中,销售增长也一直保持在17%左右。

      统计显示,今年1-2月,医药行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117.62亿元,同比增长16.35%;实现利润总额103.02亿元,同比增长19.07%。

      在经历2007、2008年连续两年的快速增长之后,医药行业整体增速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放缓;但是在宏观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医药行业的增长较其他行业更加确定,充分体现了良好的防御性。

      而医药短期内跑输大盘与当前流动性充裕的特殊环境有关,通常在这种情况下,防御性行业表现相对低迷。

      但是,随着经济前景不明确仍然存在,而信贷增长幅度预期放缓的未来,A股市场无疑将放缓上涨速度。而新医改方案公布以及即将公布的基本药物目录已降低了医药企业盈利增长的不确定性。这也是尽管医药板块跑输大盘而机构仍然选择加仓的原因所在。

      分析人士指出,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凭借较强的刚性需求,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中成药行业触底反弹,医改的不断深入将使终端需求持续扩张;饮片行业呈现爆发性增长态势,主要得益于国家一系列行业政策对产业格局的影响;生物医药行业发展方兴未艾,前景十分广阔,这些都值得关注。相比之下,化学原料药风光不再,1-2月份行业的收入和利润同比增速均处于负增长的状态,以VE、VA等为代表的大宗原料药呈现量价齐跌的走势。

    “纸上富贵”66亿

      [2008年年报显示,共有210家上市公司在第四季度因公允价值计价方式导致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单季度为负值,而这一情况在今年一季度明显出现了好转。]

       □记者 李若馨

      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28日,两市共有1309家上市公司发布了一季报,共计实现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66.33亿元。虽然外界对于宏观经济及企业经营层面的见底反转的争论还在延续,但很显然的,单纯从公允价值变动角度讲,2009年一季度上市公司已经成功实现了“华丽转身”。

      今年一季度,1309家公司共实现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66.33亿元,而去年年报数据则透露,上述公司因公允价值变动产生了净亏损,亏损额达到413.17亿元,仅去年第四季度在此方面的亏损总额就达到了41.51亿元。而相比去年年末,1309家上市公司共计持有2014.77亿元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在2009年一季度末则缩减为1690.52亿元;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则从去年年末的20457亿元下滑至19839亿元。

      燃油套保已止血

      去年年报显示,共有210家上市公司在第四季度因公允价值计价方式导致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单季度为负值,而这一情况在今年一季度明显出现了好转。截至4月28日,已披露一季报的公司中,只有51家上市公司在一季度的公允价值变动产生净亏损。

      A股二级市场的反弹自然是一季度各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增加的主要原因。长航凤凰(000520)1-3月因公允价值变动实现收益2182万元,而去年四季度在这方面公司则亏损了2774万元。公司一季报显示,共持有铜陵有色(000630)、云内动力(000903)、长航油运(600087)等7只股票,公司称公允价值的变动源于控股子公司长江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二级市场股票公允价值变动增加。

      同样受惠于二级市场股票投资的还有健康元(600380),公司一季度因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收益就高达25855万元,但公司披露,一季度时已对持有的部分股权做了减持。

      而有意思的是,去年因套保巨亏备受质疑的几大航空公司,在一季报中都披露了燃油套期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转回带来的收益,其中中国国航(601111)一季报显示,公司在报告期内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9.92亿元,其中燃油套期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转回9.89亿元。

      南方航空(600029)一季报显示,1-3月供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及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的投资收益为6700万元。根据*ST上航(600591)的公告,一季度公司燃油套期保值浮亏数下降3569万元,实际支付3604万元,影响公司损益为35万元。ST东航(600115)在今年一季度内,燃油套期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转回4.22亿元。鉴于此,航空产业也靠着去年的套保失利,一季度在燃油套保上大比例的缩小浮亏。

      投资型企业“落袋为安”

      虽然公允价值整体上扬,但是上市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总体规模却呈现下行。在324家拥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上市公司中,虽然只有94家公司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较2008年末出现下行,但上述资产的规模缩减总量高达368亿元。相反,即便有186家上市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规模有所扩大,但总增量不过44亿元。

      包括中国平安(601318)、中国太保(601601)、海通证券(600837)、国金证券(600109)在内的众多专业投资机构都在一季度选择适当缩减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规模。海通证券在其一季报中称,之所以出现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净收益为负值,主要是因为公司在一季度纷纷减持债券类交易性金融资产,实现投资收益同时转出浮盈,再加上报告期末债券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下降所造成的。

      上述两家券商的一季度辞令已经近乎明晰地表达出了“落袋为安”的意图。

      让我们也看看大举杀入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的企业的动向。千金药业(600479)今年一季度显示,公司3月底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总额为3.22亿元,比2008年末的17.65万元环比增长了18倍以上。公司称,交易性金融资产比上年同期增加主要是10119.81万元的国债投资及8828.08万元货币基金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环比年初同样大幅提升511%的中卫国脉(600640)在其一季报中称,截至2009年3月31日,公司合并总资产11.33亿元,负债0.90亿元,股东权益10.43亿元。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1.40亿元,较年初大幅增加,主要是报告期内购入的短期银行理财产品。海泰发展(600082)亦通过购买货币基金使该公司一季度末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增至9000万元,环比年初上涨59%。

      分析人士指出,一季度众多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值的提升并非源于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而是随着公允价值的变动,浮盈所带来的增值。但通过比较上市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变动不难看出,众多专业投资者选择了让部分投资在一季度“落袋为安”。以券商的投资思路来看,减持固定收益的投资产品是众多券商的选择;而与之逆向而行的是,非专业投资者选择了在这个时点进入债市。

      投资性房地产依然被冷落

      相比交易性金融资产在上市公司的业绩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样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可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的投资性房地产却始终无法对上市公司业绩产生足够的影响。截至28日披露的数据,两市共有560家企业涉足投资性房地产领域,但鲜有公司因投资性房地产价值的变化,影响到了当期业绩。

      中航地产(000043)一季报显示,公司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从2008年末的23520万元,提升至今年3月底的57174万元,但并未影响到公司一季度的业绩。季报中公司指出,为真实客观的反映公司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有助于广大投资者更全面地了解公司经营和资产情况,公司自2009年1月1日起,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公司对2009年期初财务报表追溯调整,增加2009年期初留存收益约2.496亿元。

      而诸如陆家嘴(600663)、保利地产(600048)、名流置地(000667)等多家地产公司,虽然在一季度投资性房地产的资产都有所提升,但对一季度业绩则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地产企业中,金融街(000402)算是运用公允价值计价投资性房地产对企业业绩产生影响较早的一家。

      该公司一季报显示,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收益为15960万元,而公司之所以一次性获得如此之高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原因在于德胜国际中心项目用于出租的约3.4万平方米物业计入投资性房地产,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后,导致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增加。值得注意的是,金融街一季度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不过1.59亿元,而实现营业利润1.97亿元,可见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价对该公司业绩的作用。


    一把“放大镜”

      □记者 邢佰英  

      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司的业绩环比去年四季度总体呈现“触底回升”,公司主营尚未确定性回暖的背景下,公司公允价值大幅提振率先成为抬升公司业绩的“排头兵”。

      众所周知,在资本市场牛熊变换的背景下,公允价值充当了公司业绩升降的放大器。今年一季度,资本市场的回暖直接带来公司公允价值的提升。1309家公司一季度实现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66.33亿元,而去年第四季度在此方面的亏损总额就达到了41.51亿元。

      然而,在公司净利润增幅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出现较大分歧的情况下,投资者不妨摘掉公允价值这把“放大镜”,甄别公司报告期内的业绩究竟来自“辛苦耕耘”还是“账面富贵”。分析人士认为,自从新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将更多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利润之后,上市公司当前价值能够被及时、精确地反映,上市公司业绩也因公允价值变动与股市产生高度关联性。

      这种情况下,公司通过将可出售金融资产变现或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出售金融资产进行重新分类等方式可以达到在股市剧烈波动的情况下平滑公司业绩的作用。

      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券商股业绩跟随沪深综指一跌一涨并不意外,但国金证券(600109)的业绩变化似乎与其他同行格格不入。国金证券去年实现净利润7.56亿元,同比大增101.45%,在哀鸿遍野的券商股中一枝独秀,而今年一季度在多数券商股业绩回升的背景下,国金证券一季度净利润为1.02亿元,同比大减71.87%。

      国金证券去年年报显示,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为14.2亿元,同比增长384.81%,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0.9亿元,同比下降96.29%,公司去年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收益为7.27亿元,实现了变现,当期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5974万元,同比下降195%,原因是公司出售部分交易性金融资产,将原计入这部分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转出,结转至投资收益。

      可以发现,国金证券通过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时点选择巧妙获得了去年业绩的逆势增长,但今年一季度,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为5.4亿元,因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规模减少而同比下降62.06%,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1278万元,同比大增82.29%,原因是公司出售部分交易性金融资产转入投资收益金额同比减少。国金证券相关人士也表示,变现最后的可出售金融资产,保持较高的现金流有利于公司降低风险。

      2008年,不少上市公司因存货市场价值下跌大量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直接减少当期净利润,而随着市场转暖,公司会通过跌价准备的转回增加当期利润。

      由于铜价跳水,云南铜业(000878)2008年因巨额存货减值遭受重创,巨亏27.92亿元,其中计提资产减值为17.84亿元,资产减值损失中有98%为存货跌价损失。

      实际上,上市公司通过对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衍生工具进行减值、冲转实现利润调节的做法也屡见不鲜,航空公司利用套保实现缓冲一季度业绩就是一例,但这些变动可能在公司的主营收入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发生,因此上市公司净利润的变动很可能并不能反映当期的盈利能力,因此投资者需要甄别上市公司业绩的“含金量”几何。

      在股市回暖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现象的普遍存在也使得蓝筹股一定程度上对其他公司有“一荣俱荣”的效应。2008年因股票投资产生巨额亏损进而影响到当期业绩的上市公司有丽珠集团等,分析人士指出,有些公司的股票投资技术水平不尽人意,跟大散户没有太大区别,这种情况下,不少公司在去年折戟投资股市之后,开始收心于主业。

      但是,投资市场从来不乏勇敢的“弄潮儿”,公允价值的变动也使得这些公司“捧”的更高或者“摔”得更惨。需要投资者留意的是,在牛市的歌舞升平中,要理智地判断上市公司究竟有多少“看家本领”,在熊市的一片萧索中,要乐观地寻找被公允价值变动“错杀”的优质公司。


    四成净利派现金

       [2008年度上市公司派现及拟派现合计超过3200亿元,无论是派现的普及程度还是派现的力度,都远高于2007年度水平。]

      □记者 陈健健

      派现金额占业绩四成

      相比07年,08年上市公司的派现力度更大。已推出08年度分配预案的公司合计拟派现3237.34亿元(包括08年中期派现),占已发布年报公司全体净利润的41%。

      据本报数据中心统计,截至4月28日,已披露年报的1503家公司中,拟分红公司为851家,占比为56.62%。

      在这些分红公司中,送股的为72家,占总体比例为4.79%;转增的为176家,占比为11.70%;派现的为813家,占比为54.09%。

      派现公司所占比例三年来稳步提高。07年披露年报的1577家公司中,有904家公司分红,其中派现公司为802家,占比50.86%;06年1456家公司中,有760家公司分红,其中派现公司为715家,占比49.11%。

      除了派现公司家数占比提高,上市公司08年派现总额同比增长明显。由于不同公司、不同行业具体情况差别较大,为了更客观地反映上市公司近年来的派现情况,以851家公司扣除掉07、08年新上市公司后的683家公司为样本,样本公司08年拟派现金额(包括中期派现)合计1769.35亿元,占样本公司合计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的40%,07年拟派现金额(包括中期派现)合计1715.13亿元,占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的35.69%,06年这一比例为40.66%。

      上市公司近年来的整体派现水平也呈现出相似的变化。统计显示,2006年上市公司派现金额(包括中期派现)为1488.91亿元,占当年净利润的44%;07年上市公司派现金额(包括中期派现)为2820.06亿元,占当年净利润的30%;到了08年,已推出分配预案的公司合计拟派现3237.34亿元(包括中期派现),占已发布年报公司全体净利润的41%。

      高比例转增依然惹眼

      08年度分配预案中,高比例转增股本的公司比较突出,成为另一亮点。维维股份、西飞国际拟每10股转增12股,成为近年来的转增“新高度”。派现方面,虽然总体派现水准提升,但依然慷慨者稀,羞涩者众。

      推出转增预案的176家公司中,有88家公司转增比例高于10转增5股(含5股),占比五成,其中有24家公司转增比例高于10转增10(含10股)。维维股份拟10派0.3元(含税)转增12,西飞国际拟10转增12,开滦股份拟10派2元(含税)转增10。

      值得注意的是,出于生产经营发展需要,不少以前年度派现的公司08年度不再分配现金红利,而改为转增股本。西飞国际表示,由于公司于2006年、2007年连续两个年度实施现金分配股利方案,2008年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后,资产规模扩大,飞机产品业务增加,生产经营所需的流动资金需求量加大,为了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保持公司持续稳定发展,本年度不向股东分配股利。资料显示,公司07年度分配方案为10派1元(含税),06年度为10派1.25元(含税)。

      沃华医药则表示,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为中药行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了抓住新医改的历史性机遇,2008年度暂不实施现金分红。08年度公司拟10转增10。07年度,公司分配方案为10派2.8元(含税),06年度10派2.5元(含税)。

      派现方面,813家公司中,派现比例高于10派10元(含10元)的有9家公司,每10股派现在10元到5元(含5元)19家,5元到3元(含3元)的69家,3元到1元(含1元)的有405家,每10股派现低于1元的有311家,其中,纯粹以现金分红且比例低于10派0.5元(含0.5元)的“迷你”型分配方案的有178家。

      分红最慷慨的当属盐湖钾肥。公司2008年实现营业收入40.69亿元,同比增长30.86%;实现净利润13.64亿元,同比增长35.56%;每股收益1.78元。公司拟10股派现金16.72元(含税),共计派送现金红利12.83亿元,占到净利润的94.06%,可谓2008年度“派现王”。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已经是连续多年高额现金分红。2007年和2006年公司分别将91.52%和82.88%的净利润用于现金分红。

      张裕A、贵州茅台、平煤股份均出手大方,分别推出10派12元(含税)、10派11.56元(含税)、10派11.15元(含税)送3的分配预案。此类公司多半业绩优良,而且多年来一直坚持高分红。例如贵州茅台,2002年至今每年分红比例都不俗。

      中小板表现突出

      与主板相比,无论是分配的家数占比,还是单家公司分配的力度,中小板的分红转增水平都高于两市主板。截至4月28日公布年报的268家中小板公司中,有222家提出分红预案,占比82.84%,其中,207家派现,占整体比例为77%。

      除了比例高,力度大也是一大特点。前述的转增比例高于10转增10(含10股)的24家公司中,中小板公司即占据半数席位。

      相比而言,中小板公司的股本规模一般比较小,具备扩张的空间。此外,有研究员指出,去年下半年开始的经济不景气,导致出口主导的很多制造型中小企业资金面比较紧张,而高分红和高送转,有利于谋划将来再融资。

      近年来,监管层一直积极倡导上市公司分红派现,以回馈股东。证监会去年10月发布《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将《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中“最近三年以现金或股票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百分之二十”修改为“最近三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百分之三十”。分析人士表示,此举提高了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门槛,被认为将积极促进上市公司的派现热情与力度。

      不过,业内人士提醒,投资者需要理性面对当前市场的再融资需求,尤其在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需要特别关注再融资募资的投向项目是否具有较好盈利前景。

      截至2009年4月28日,已发布年报的1503家公司中,拟分红公司为851家,占比为56.62%,加上08年度中期派现,2008年度上市公司合计拟派现3237.34亿元,占1503家公司净利润总和的41%,远高于2007年30%的派现水准。

      虽然08年派现红包增厚,但国内市场的分红意识仍远不及成熟市场。不过,在监管层面的不断推动下,上市公司的派现热情与力度有望进一步提高。业内人士提醒,在分红与再融资联系愈加紧密的背景下,投资者需要理性面对上市公司的分红与再融资需求。


    派现是硬道理

      □记者 杨志刚  

      今年年报公布期间,司空见惯的“派现遭冷遇、转增受追捧”现象再次出现,高转增公司的股价再一次被炒到了天上,以至于大家不觉得高转增的数字游戏有什么不好。有的媒体干脆把一些公司10转12的分配预案称为“最牛分红”,却对这些公司很低的派现比例甚至不派现视而不见。

      这些不正常的现象表明,A股市场还远远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投资者有必要重视上市公司真金白银的分红,许多上市公司更有必要向“派现专业户”学习,学习它们尊重股东权益的精神,学习它们为股东创造价值的传统。

      通过统计历年税前派现金额占净利润的比重,可以发现,盐湖钾肥等今年派现比例较高的公司大多有重视派现的传统,属于市场中为数不多的“派现专业户”。多年来,“派现专业户”为投资者派发了一个又一个大红包。

      以今年10派16.72元的盐湖钾肥为例,从2001—2008年,公司的税前派现金额占当年税后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62.7%、107.9%、105.1%、78.1%、74.4%、82.9%、91.5%和94.1%,有两年的派现金额甚至超过净利润,最近几年的派现比例呈逐年提高的趋势。

      在中国证券报2008年评出的上市公司“回报百强”中,就有盐湖钾肥、烟台万华等非常重视用派现回报股东的上市公司。如果投资者长期持有这些公司的股票,并将分红进行再投资,长期回报是非常可观的。

      在A股市场上,大比例分红派现的公司大多具有以下特征:主营业务相对单一,具有明显的资源、品牌或技术优势,股权结构合理,现金流充裕,没有数额较大的资本开支,已经多年未进行再融资,一般不玩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的“数字游戏”。

      例如,张裕已经连续三年未动用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盐湖钾肥上市以来,仅两次采用资本公积金转增的分配方式。而龙净环保上市8年来,坚持每年派现回报股东,累计派现27555万元,从未采用过资本公积金转增方式分配,多年来的股本总额维持在上市之初的1.67亿股。

      拥有良好的股权结构,管理层既是打工者也是老板是龙净环保等公司舍得派现的重要原因。龙净环保的实际控制人是董事长周苏华,张裕的管理层通过张裕集团间接持有张裕的股票。对于管理层来说,高比例派现其实就是给自己分钱,理所当然地享受公司发展的成果,“你好我好大家好”,何乐而不为呢?

      除了上述公司之外,现代投资、东莞控股、福建高速等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由于拥有非常稳定的现金流,长期资本开支不大,无需进行不断的业务扩张,保持着较高的派现比例。而且,这些公司的盈利和派现比例相对容易预测,如果能够以较低的价格买入,每年的股息率要明显高于一年期存款利率。

      投资者在挑选“派现专业户”的过程中,不能光看派现比例和股息率,也要考虑公司的竞争优势和抗经济周期波动的能力。盐湖钾肥舍得年年高额派现,主要原因就是坐拥柴达木盆地这个得天独厚的钾盐矿“聚宝盆”。

      以唐钢股份为例,据本报信息数据中心统计,该公司2001—2008年的总派现比例达50.8%,这算得上是一个较为可观的数字。但公司2008年的分配预案却是年末利润不分配,这或许和钢铁行业整体的不景气有直接关系。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采掘行业中。虽然2008年赚到了不菲的利润,但煤炭业上市公司的派现比例却不能吸引市场的眼球,多家公司拟向股东分配的现金还不到净利润的30%,个别公司的派现比例甚至不到10%。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中有一些现金非常充裕的公司,资本开支并不大,却更倾向于采用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方式分配,派现比较“吝啬”。以H公司为例,其账上常年放着20多亿元的货币资金,约占总资产的一半,牛市中还动用闲置资金打新股,每年有稳定的业绩增长,近年来的派现金额却一般不到净利润的30%。对于这样的公司,注重回报的投资者应擦亮眼睛。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

    全站计数: 40,945,257, 栏目计数: 6,009,349
    ©2001-2024,沪ICP备05009247号-1, 沪ICP备05009247号